摘要:張國榮把“老好人”做到了極致,憑藉這部影片捧紅了新人演員,還幫助導演解決了資金問題。最值得稱道的是,張國榮本來與該片毫無瓜葛,可爲了幫助導演爾冬升完成影片,付出良多。

今天是“哥哥”張國榮離開第17年。唐鶴德曬出他與張國榮的合影,並配文:“17年前你離開了我們,但我知道你在另一個國度裏時刻都想念着我們”。

不僅是唐鶴德,每年的今天,無數影迷都會在網絡上追思張國榮曾經的風華絕代,以及與他互相成就的,陳凱歌導演的華語巔峯之作《霸王別姬》。

近來,《霸王別姬》在韓國進行了第三次公映。上一次重映,則是他逝世十四週年時。三年兩次上映,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張國榮的影響力不僅在香港和內地,他在韓國和日本地區也有着數量龐大的粉絲羣體。包括全智賢和宋仲基都是他的“迷妹”和“迷弟”。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評價他“眉目如畫”,另一位才子黃霑則認爲他是獨一無二的“濁世佳公子”。

還有人這樣評價他,“和他的才華相比,他的顏值不值一提;和他的人品相比,他的才華不值一提”。這句話是對張國榮最好的形容。

作爲70年代就已經出道的前輩,他樂於提攜後輩的行爲也一直爲人稱道。古天樂、古巨基、張衛健等大批明星都曾得到他的提點和幫助。黃霑說,“我未見過一個成名的藝人,真真正正像他那樣疼惜後輩”。

張國榮出演的經典影片太多,從古裝到現代,從小生到大哥,《倩女幽魂》、《金枝玉葉》、《阿飛正傳》、《春光乍泄》、《槍王》、《縱橫四海》,這份影單實在太長太長。

在人人都提《霸王別姬》的今天,我想說一部張國榮非常容易被忽視的電影《色情男女》。

這部影片在哥哥的影史清單中較爲特殊。《色情男女》是一部限制級影片,它爲了表現影視人的不易,說出了很多“拍片”背後的辛酸。另外,這部影片還捧紅了當時還是新人的舒淇。

最值得稱道的是,張國榮本來與該片毫無瓜葛,可爲了幫助導演爾冬升完成影片,付出良多。當時,爾冬升最初希望找張學友來演,可對方看了大尺度的劇本後,只能謝絕邀請。

而後,爾冬升傾向周星馳,兩人連劇本都談妥了,男主角名字都改成了“阿星”,可因爲某幾場關鍵戲的調度問題,周星馳突然宣佈退出。情急之下,爾冬升求哥哥幫忙,好心的張國榮二話不說立即答應,連片中男主角的名字“阿星”都沒改,直接就開拍了。

張國榮把“老好人”做到了極致,憑藉這部影片捧紅了新人演員,還幫助導演解決了資金問題。因爲資金捉襟見肘,張國榮自然沒好意思找爾冬升要片酬,導演爲了回報哥哥,把第三幕戲的部分“掌控權”給了張國榮。

從調度到劇本,張國榮既當了演員,又兼顧了導演。詭計多端的爾冬升靠着這個小伎倆,把“戲中戲”做到了以假亂真,連哥哥都樂在其中,玩兒得不亦樂乎。

一邊是影片中的張國榮指導演員拍戲,後面是躲在一旁的爾冬升把他們“拍戲”的場景偷偷錄下,隨後通過剪輯編入正片。這種毫無演戲痕跡的“戲中戲”堪稱影片的最大亮點。

片中,張國榮飾演一位好不容易拉到投資的導演阿星,可投資方要他先考慮賺錢,於是要求他拍限制級電影。落魄的中年男演員華叔(徐錦江 飾),被公司老闆包養的豔星夢嬌(舒淇 飾),以及很多在電影圈失意的攝影師和剪輯師都聚焦在了阿星周圍。

一羣人在夢想和現實,藝術與商業,事業與家庭之間掙扎不斷。爲了說服老闆繼續投資,片場有人居然要求整個團隊到街上,現場拍片,一時間引發大衆和媒體熱議。而阿星的壓力更大,家庭、事業和愛情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要麼放棄,要麼堅持!《色情男女》其實是電影人對電影的一封深情情書。片中,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橋段。劉青雲在片中飾演了該片的導演爾冬升,因爲自己的新片過於文藝,遭遇票房失敗和影迷吐槽,他激動到跳河“謝罪”。

片中還拿王家衛和王晶作爲藝術和商業的極端,整個香港電影老中青三代的現實遭遇和經歷都在影片中得到了隱喻或喜劇式的呈現。在這樣一個“不需要王家衛,只求多一個王晶”的電影市場氛圍中,像阿星這樣的電影人如何堅持電影夢?

一羣電影圈的失意者,全情投入到限制級影片的拍攝中,從導演到演員,再到攝影師,燈光師等,紛紛奉獻出自己最高的專業能力。爲夢想堅持和努力的樣子,讓這部限制級影片也變成了“大師之作”。即使是一部上不了檯面的小成本影片,也讓人看到了夢想閃光時的燦爛片刻。在那一刻,他們都是值得被尊重的電影人。

《色情男女》細緻地描繪了電影人的苦澀與掙扎,以多段白日夢式的幻想減輕了現實的苦痛。真假之間,虛實交映,讓夢想和現實的衝突顯得既慘烈又柔軟。這是《色情男女》最讓人上癮的地方。

舒淇說,“最懷念和哥哥一起拍片的日子”,爾冬升說,“那時候資金不多,但那種拍片時的氛圍讓人神往”。

爲什麼這麼多年後,越來越多的影迷開始懷戀張國榮?其實不光是他本身的“風華絕代”,他代表了一種電影態度——真摯與熱愛。

他對電影的真誠和嚴謹,通過一部又一部影片表現出來,他的角色,他的戲被永久地封印到了影迷的腦中和心裏。

無論是《霸王別姬》裏的“從一而終”,還是《色情男女》裏的“堅持到底”,都是影迷懷念他的根本原因。這兩種態度,是現代演員所缺失的,也正因爲如此,港片和內地影片的質量乏善可陳,再難出經典。

2002年,張國榮終於想自己想拍電影。可遭遇大環境不好,籌備期間,他精神躁鬱、爲影片四處奔走。可在2003年4月1日,他縱身一躍,全港心碎。他沒能拍出屬於自己的那部電影。

我們太懷念“不瘋魔不成活”的演員張國榮了,我們懷念哥哥,也懷念那個,回不去的,即便是明星,仍然保留着真誠的電影黃金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