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封面】

1895年,德國以“干涉日本還遼”有功爲由,要求清政府爲其開闢租界。同年10月30日,天津道任之驊、津海關道李岷琛與德國駐津領事司艮德簽訂了《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劃定了東臨海河,北接美租界,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劉莊之北莊外起,順小路(今瓊州道)至海大道的租界範圍。1901年,天津河間道張蓮芬、直隸候補道錢鑅與德國領事秦莫漫簽訂了《德國推廣租界合同》。擴張後的德租界,東臨海河,北與英租界相接,南至今瓊州道,並從下瓦房向南延伸至今圍堤道附近,再向北折回瓊州道,西沿今廣東路向西至馬場道,總面積達280萬平方米。

【威廉街(今解放南路)上的德國俱樂部】

爲支付清政府每畝75兩白銀的租金,1897年,德租界當局與德華銀行簽訂合同,由該行提供資金,並負責制定規劃方案、修築道路和碼頭。作爲回報,德華銀行將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以及出售土地的權力。此外,德華銀行也同意,當德國僑民能夠組成一個自治體的時候,銀行就會把街道、公園以及公共場所的土地所有權無償交給這個團體,並放棄市政權力。1899年,德國租界公司成立,專門接收德華銀行轉讓出的土地,並執行開發計劃。1906年,德國僑民自治董事會成立,接管了租界的行政、工程、財務、捐稅、地產、公共事業等職權,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也隨即在德租界內展開。

【天津德租界】

威廉街即今天解放南路的前身,是德租界內最早開發建設的道路。租界內所有重要的機構,如領事館、司令部、學校、醫院以及官員、商人的住宅均集中在這條街的兩側。早在1863年,英國人就從美租界向南開拓了一條土路,直到今天的海河中學附近。德租界劃定以後,德國人又將其延伸至今天的瓊州道一帶,形成了威廉街。1917年更名爲“威爾遜路”,1937年改稱“十區1號路”,1941年稱“中街”,抗戰勝利後複稱“威爾遜路”。1949年,爲紀念天津解放而命名爲“解放路”,1953年定名爲“解放南路”。此後,歷經1958年、1982年、1988年等多次延伸而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解放南路。

【解放南路與奉化道交會處的吳毓麟舊宅】

1905年6月,在今天解放南路與浦口道的交會處,建起了一座高約10米、被稱作“大銅人”的羅蘭紀念銅像。這是爲紀念征戰法國有功並最終戰死於西班牙的德國邊疆伯爵羅蘭而設立的。這尊大銅人頭戴金冠,身穿鎧甲,左手握大盾牌,右手拄十字大鐵劍,身後還有一隻雄鷹,威風十足。盾牌上也刻有象徵德意志帝國的雄鷹浮雕。銅像基座的四周裝飾有由德國各州州徽組成的花環浮雕。“一戰”以後,天津英、法商團用大繩將銅像拉倒。形成於20世紀一十年代的浦口道就借羅蘭紀念銅像之名而稱作“紀念碑街”,1917年改稱“管理局路”,抗戰勝利後定名爲“浦口道”,沿用至今。

【威廉街與紀念碑街(今浦口道)交會處】

1907年,一座佔地面積7426平方米的德國駐津領事館在羅蘭銅像的東北方向落成。新建築平面呈“八”字形,紅瓦白牆,屬日耳曼式建築風格。主入口的大門前設有便利的弧形車道。立面上部爲三角形山花。閣樓空間很大,上開曲線形老虎窗。四個翼樓成外凸狀,頂部爲梯形,頗具特色。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以後,駐津領事館的事務一度由荷蘭駐華公使館代理。1921年中德兩國恢復邦交以後又立即恢復了原狀,並於第二年升格爲總領事館。1946年,總領事館由美軍使用,後又成爲了國民政府外交部平津特派員公署,1949年以後由人民解放軍接管。1976年,該建築在唐山大地震中坍塌。

【清季德國駐津領事館】

天津德國俱樂部又稱“康科迪婭俱樂部”。康科迪婭是古羅馬的協和女神,象徵和諧、一致、同心同德。以此爲名,彰顯了德國俱樂部成立的初衷。新羅馬式風格的俱樂部大樓設立在穆姆街(今徐州道)與羅爾沙伊特街(今蚌埠道)之間的威廉街旁,粗壯的蘑菇石、半圓形拱券門廊和尖錐形屋頂體現了中古德國的建築風格和民族特色。德國俱樂部是德國僑民政治、社交、娛樂的中心,他們曾在這裏舉辦化裝舞會和聖誕節的狂歡。1945年,俱樂部大樓歸美國紅十字會使用,後又成了國民黨參議會的所在地。195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在此成立,1989年成爲了政協俱樂部。

【德、美(英)租界分界線——穆姆街(今徐州道)】

從修築威廉街開始,德租界的建設者便充分發揮出了德國人在城鎮建設方面的天賦,他們同時又以英租界爲榜樣,將租界規劃、建設成了令人欽佩的居住中心區,從而吸引了衆多德國僑民以及中國的富商大賈、下野政客在這裏建房居住。除了威廉街以外,在德璀琳街(今紹興道)、倫普街(今寧波道)、法爾肯海因街(今奉化道)、齊默爾曼街(今溫州道和瓊州道)、平行三號街(今福建路)、平行四號街(今閩侯路)和舒爾街(今臺灣路)等街巷形成的優雅僻靜的區域內,出現了衆多別具特色的中西建築,其中尤以擁有孟莎式屋頂、大山牆、蘑菇石裝飾等造型的建築最爲突出。

【尚未修築羅爾沙伊特街(今蚌埠道)時的德國俱樂部】

1914年7月,“一戰”爆發。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宣佈與德國斷交。兩日後,北洋政府即令直隸警務處處長、天津警察廳廳長楊以德收回德國在津租界的主權,並由內務部將收回的租界定爲特別區。1921年,德國政府發表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的條款,中國政府正式收回天津德租界。不過,由於北洋政府未按照處理敵對國資產的方式對待在華德商,因此前德租界依然保留着相當濃厚的德國色彩,德國資本家仍具有雄厚的實力。尤其是在希特勒執掌德國大權之後,德國在津勢力更是日趨強大。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德國在天津的影響才最終消亡。

【東光大樓舊址】

文字圖片資料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提供

聲明:本公號發表的文字和圖片未經書面許可,其他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則,擅自使用者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網信文化】近代街巷之法國租界 Streets Built In Modern Times: French Concession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