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在实现这一伟业的进程中,非遗扶贫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帮助贫困户增收,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精准扶贫的双赢效应。

非遗扶贫帮贫困人群增收

革命老区广西龙州县的“龙州壮锦技艺工坊”是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扶持的国家首批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一。

工坊建立前,黄秀娥和女儿李雪娇除了务农帮工外,基本无额外增收,生活比较贫困艰苦。扶贫就业工坊建立后,两人在照顾家庭、兼顾农活的基础上,每天利用闲暇时间织锦2—4小时。黄秀娥可获得纯年收入近万元,李雪娇由于孕期,收入稍低一点。

通过“公司+村庄+绣女+市场”的模式,57岁的黄秀娥和身怀六甲的李雪娇通过闲余时间织锦,为家里带来额外的收入,补贴了家用,真正做到了在家就业,稳定增收。现在,工坊的织女从刚开始的32人增加到55人,年龄最大的74岁。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贫困人口占比达34%。

江西省非常重视非遗扶贫工作,2017年争取中央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原中央苏区支持达2115万元,省级财政下达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40余万元。2018年争取中央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385万元支持贫困地区,省级财政下达贫困地区非遗保护专项经费92.4万元。2019年申报中央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100万元,重点支持属原中央苏区的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积极用好财政扶持的同时,江西省加大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传统工艺培训力度,积极推荐贫困地区传承人参加省内外举办的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等。赣州市推动会昌藤器制作技艺进入会昌县特殊教育学校,已有2名聋哑学员被会昌扬非藤木家具有限责任公司聘用;九江市创办残障人员瑞昌竹编技艺培训班,已有20余人熟练掌握编制技艺并解决了就业问题;新余市组织夏布绣传承人向社区失业妇女传授技艺,让失业妇女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

非遗传承为文旅产业注入活力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打油茶是每一位侗族妇女都会的基本生活技能,也是侗族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2016年,三江县侗寨五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朝阳开创了“侗寨厨娘”打油茶体验馆,确立了“非遗传承+扶贫”的发展方向,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N+”的发展模式,重点挖掘和吸纳侗寨“食、茶、歌、画、绣”五大独具侗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成集厨娘、茶娘、歌娘、画娘、绣娘于一体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体验大平台,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江县侗寨五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积极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联手,达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共建模式,双向建立大师工作室,让“五娘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在二职校内挂牌建设“非遗学堂”,把实践育人、传承工匠精神引入课堂。公司借助学校专业团队力量,最大化挖掘侗族服饰文化,创新侗族服饰艺术,打造三江旅游新名片。目前,已经吸纳50多名三江本土学生到企业实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今年60岁的麦琼方是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洗衣房的退休职工,2019年7月,她创办了以百色非遗体验馆为核心的百色市扁担姐工艺品有限公司。毕业于桂林旅游学院会展专业的儿子韦晶成为她营销推广非遗产品“麽乜”香囊的助手。她与儿子一起对壮族传统手工艺品“麽乜”香囊进行挖掘、创新和宣传推广,多次带着“麽乜”香囊参加国内各种旅游展会和非遗展示活动。2019年年初他们应邀亮相美国高校民俗学研讨会,通过发言、“麽乜”展示、山歌演唱等方式,展示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在公司的产品已经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非遗创收拓脱贫致富渠道

2020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推动非遗融入旅游消费各个环节。

此前山西已有一些旅行社将非遗体验融入旅游线路产品中,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带领孩子们体验非遗的魅力。去年9月,娄烦县官庄村与省城的旅行社合作,启动了“非遗+旅游+扶贫”研学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学习非遗制作、体验传统文化、品尝特色饮食。所有非遗实物及接待均由村民提供,这样,参与接待的农户就可以得到旅行社一定的资金补偿。

江西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组织非遗作品与非遗传承人进景区,加大非遗宣传力度,拓宽展示展销交流平台。非遗产品成功创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上饶市夏布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地区3000余户农民从事苎麻加工,每年为农民增收约7000万元。

麦琼方的扁担姐工艺品有限公司召集贫困妇女制作壮族“麽乜”香囊、壮瑶织锦、壮瑶刺绣、壮瑶服饰等,公司回收合格产品并现付工钱,制作者也可以留下材料钱带走自己的作品。通过香囊的外装饰,拉动了壮锦、壮绣、壮族服饰和瑶锦、瑶绣、瑶族服饰的制作、生产和消费。通过对香囊的主体香料艾草的开发利用,带动了艾草的种植、生产、加工,还开发出民族传统医药艾绒、艾条、艾柱、艾卷、艾枕等产品。

今年3月至4月,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解决山东临沂贫困县区非遗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临沂文旅云”平台以“网红直播+助农脱贫+电商服务”的形式,开展“优质沂蒙特色非遗产品·网络推介”系列宣传活动。同时,结合第四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市财政从专项经费中拨出资金,为每家参与直播的非遗企业发放定向惠民消费券1万元。

“优质沂蒙特色非遗产品·网络推介”共举办10期直播,网友们可以在直播间领略草编、根雕、老粗布、手绣等传统非遗手工艺的魅力,还可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与非遗传承人互动,直接领取惠民消费券购买非遗产品。

直播琅琊古墨非遗技艺的临沂晋墨坊文化产品有限公司,在直播当天就销售了100多单。该公司销售经理庞钰晓说:“用直播的形式推介非遗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琅琊古墨的制作技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宣传。网友通过惠民消费券购买琅琊古墨墨块和衍生品墨汁,有很大的优惠。直播过后也不断收到订单。”

沂南元宝根艺文化博物馆的于凤宝、高燕英夫妇参加了根雕工艺的直播,他们高兴地说:“传统手工艺费时费力,像我们这个年龄,对直播不是很熟悉,感觉自己都落伍了。市里给的这个平台真的非常好,让全国都能看见我们的技艺,购买我们的产品,客户也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了。”(中国旅游报采访组:孟萍 周晨 王文华 高雯雯 执笔:张玫)

原题:《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

编辑:王新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