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在實現這一偉業的進程中,非遺扶貧通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商務無縫對接,幫助貧困戶增收,實現了非遺傳承與精準扶貧的雙贏效應。

非遺扶貧幫貧困人羣增收

革命老區廣西龍州縣的“龍州壯錦技藝工坊”是2018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扶貧辦扶持的國家首批10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一。

工坊建立前,黃秀娥和女兒李雪嬌除了務農幫工外,基本無額外增收,生活比較貧困艱苦。扶貧就業工坊建立後,兩人在照顧家庭、兼顧農活的基礎上,每天利用閒暇時間織錦2—4小時。黃秀娥可獲得純年收入近萬元,李雪嬌由於孕期,收入稍低一點。

通過“公司+村莊+繡女+市場”的模式,57歲的黃秀娥和身懷六甲的李雪嬌通過閒餘時間織錦,爲家裏帶來額外的收入,補貼了家用,真正做到了在家就業,穩定增收。現在,工坊的織女從剛開始的32人增加到55人,年齡最大的74歲。其中,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貧困人口占比達34%。

江西省非常重視非遺扶貧工作,2017年爭取中央財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對原中央蘇區支持達2115萬元,省級財政下達非遺保護專項經費340餘萬元。2018年爭取中央財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1385萬元支持貧困地區,省級財政下達貧困地區非遺保護專項經費92.4萬元。2019年申報中央財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2100萬元,重點支持屬原中央蘇區的贛南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積極用好財政扶持的同時,江西省加大面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羣的傳統工藝培訓力度,積極推薦貧困地區傳承人蔘加省內外舉辦的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等。贛州市推動會昌藤器製作技藝進入會昌縣特殊教育學校,已有2名聾啞學員被會昌揚非藤木傢俱有限責任公司聘用;九江市創辦殘障人員瑞昌竹編技藝培訓班,已有20餘人熟練掌握編制技藝並解決了就業問題;新餘市組織夏布繡傳承人向社區失業婦女傳授技藝,讓失業婦女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

非遺傳承爲文旅產業注入活力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打油茶是每一位侗族婦女都會的基本生活技能,也是侗族文化傳承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2016年,三江縣侗寨五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朝陽開創了“侗寨廚娘”打油茶體驗館,確立了“非遺傳承+扶貧”的發展方向,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N+”的發展模式,重點挖掘和吸納侗寨“食、茶、歌、畫、繡”五大獨具侗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成集廚娘、茶娘、歌娘、畫娘、繡娘於一體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體驗大平臺,爲當地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三江縣侗寨五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積極與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聯手,達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共建模式,雙向建立大師工作室,讓“五娘文化”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創新。在二職校內掛牌建設“非遺學堂”,把實踐育人、傳承工匠精神引入課堂。公司藉助學校專業團隊力量,最大化挖掘侗族服飾文化,創新侗族服飾藝術,打造三江旅遊新名片。目前,已經吸納50多名三江本土學生到企業實訓,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今年60歲的麥瓊方是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洗衣房的退休職工,2019年7月,她創辦了以百色非遺體驗館爲核心的百色市扁擔姐工藝品有限公司。畢業於桂林旅遊學院會展專業的兒子韋晶成爲她營銷推廣非遺產品“麼乜”香囊的助手。她與兒子一起對壯族傳統手工藝品“麼乜”香囊進行挖掘、創新和宣傳推廣,多次帶着“麼乜”香囊參加國內各種旅遊展會和非遺展示活動。2019年年初他們應邀亮相美國高校民俗學研討會,通過發言、“麼乜”展示、山歌演唱等方式,展示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現在公司的產品已經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

非遺創收拓脫貧致富渠道

2020年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工作會議提出,要將博物館、非遺傳習所、古籍展示館等文化場所納入旅遊線路,推動非遺融入旅遊消費各個環節。

此前山西已有一些旅行社將非遺體驗融入旅遊線路產品中,請非遺傳承人親自授課,帶領孩子們體驗非遺的魅力。去年9月,婁煩縣官莊村與省城的旅行社合作,啓動了“非遺+旅遊+扶貧”研學活動。活動中,孩子們學習非遺製作、體驗傳統文化、品嚐特色飲食。所有非遺實物及接待均由村民提供,這樣,參與接待的農戶就可以得到旅行社一定的資金補償。

江西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積極組織非遺作品與非遺傳承人進景區,加大非遺宣傳力度,拓寬展示展銷交流平臺。非遺產品成功創收,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上饒市夏布企業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地區3000餘戶農民從事苧麻加工,每年爲農民增收約7000萬元。

麥瓊方的扁擔姐工藝品有限公司召集貧困婦女製作壯族“麼乜”香囊、壯瑤織錦、壯瑤刺繡、壯瑤服飾等,公司回收合格產品並現付工錢,製作者也可以留下材料錢帶走自己的作品。通過香囊的外裝飾,拉動了壯錦、壯繡、壯族服飾和瑤錦、瑤繡、瑤族服飾的製作、生產和消費。通過對香囊的主體香料艾草的開發利用,帶動了艾草的種植、生產、加工,還開發出民族傳統醫藥艾絨、艾條、艾柱、艾卷、艾枕等產品。

今年3月至4月,爲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解決山東臨沂貧困縣區非遺產品銷售困難的問題,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在“臨沂文旅雲”平臺以“網紅直播+助農脫貧+電商服務”的形式,開展“優質沂蒙特色非遺產品·網絡推介”系列宣傳活動。同時,結合第四屆文化惠民消費季,市財政從專項經費中撥出資金,爲每家參與直播的非遺企業發放定向惠民消費券1萬元。

“優質沂蒙特色非遺產品·網絡推介”共舉辦10期直播,網友們可以在直播間領略草編、根雕、老粗布、手繡等傳統非遺手工藝的魅力,還可以瞭解其背後的歷史人文知識,與非遺傳承人互動,直接領取惠民消費券購買非遺產品。

直播琅琊古墨非遺技藝的臨沂晉墨坊文化產品有限公司,在直播當天就銷售了100多單。該公司銷售經理龐鈺曉說:“用直播的形式推介非遺工藝,讓更多的人瞭解琅琊古墨的製作技藝,給我們做了很好的宣傳。網友通過惠民消費券購買琅琊古墨墨塊和衍生品墨汁,有很大的優惠。直播過後也不斷收到訂單。”

沂南元寶根藝文化博物館的於鳳寶、高燕英夫婦參加了根雕工藝的直播,他們高興地說:“傳統手工藝費時費力,像我們這個年齡,對直播不是很熟悉,感覺自己都落伍了。市裏給的這個平臺真的非常好,讓全國都能看見我們的技藝,購買我們的產品,客戶也不再侷限於周邊地區了。”(中國旅遊報採訪組:孟萍 周晨 王文華 高雯雯 執筆:張玫)

原題:《非遺傳承助力精準扶貧》

編輯:王新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