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帝王都是多情的种,哪一个帝王没有个刘秀这样钟情又专一的皇帝可真是少见,不仅如此,刘秀还对自己的结发妻子阴丽华好得不得了,在外人看来就是伉俪情深。

刘秀本人“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汉光武帝刘秀此人在两汉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他所开创的“光武中兴”是中国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光武帝本人同功臣共始终的行为也被后代史家所称颂,可以说,汉朝从崩溃到中兴,光武帝功莫大焉。

说起刘秀会有很多人还不熟悉,但说起刘邦大家都知道,那么刘邦和刘秀有没有关系?当然是有的,而且刘秀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 ,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来头不小的刘秀虽然有着尊贵的皇室血统,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了。由于出身与普通人无异,也就造就了刘秀亲民又接地气的性格,他和气、善良,做事谨慎又周全,常常和他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不分彼此。这或许为刘秀日后能够获得群众的拥护打下了基础。

没落贵族出身的王莽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不管是刘氏家族还是天下百刘𬙂则与他完全不同,性格刚毅、胸藏韬略、不喜务农,喜好结交豪杰,皇族意识非常明显,经常嘲笑弟弟刘秀只知埋头治理家业,没有大的抱负,面对哥哥的揶揄,刘秀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其实这个位子本是刘𬙂的,从能力和才干来看刘𬙂更适合,但是由于平日散漫惯了的农民怕刘𬙂的严苛、不讲情面,于是私下串联将平庸听话的刘玄抬上了皇位。此时的刘秀也只是一个很低调的偏将军,不显山不露水。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在河北站稳脚跟的刘秀在手下将领的拥戴下,于鄗城以南千秋亭宣告称皇帝位。国号沿用汉,史称东汉,又叫后汉。改元建武,亦称光武。刘秀是为彪炳青史的光武帝。后下令迁都洛阳,随后开展了一系列东征西讨,目的是削平四方,击灭拥兵自重的各股割据势力。光武的直接军事指挥和遥控军事指挥才能不仅是在两汉二十多位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其他开国马上皇帝中也是上乘的,和以武功著称的唐宗宋祖相比丝毫不逊色。

东汉建立后,光武一反汉高强硬的做法,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保全首领的做法。在历史上,越王勾践、汉高祖刘邦等等,共患难易,享富贵难。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成立自己的帝国之后,就开始残杀功臣。汉光武帝刘秀,是难得与开国功臣相处得非常融洽的皇帝。

这样一位好皇帝,又是好老公的刘秀为什么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推测由于是王莽时代造反的势力少,王莽政权很快就覆灭战争较少,历史上对汉光武帝一段时间的演义也不多,再一点就是,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不很突出,虽然有“光武中兴”,但是先辈的光环实在是太大,导致后人都不怎么注意到汉光武帝,还有就是刘秀本人也是个很低调的皇帝,也是从古至今学历最高的皇帝,他本人觉得名利什么的都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天下安定就可以了。

刘秀被毛泽东评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实在是实至名归。

昆阳之战,号称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昆阳之战确实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但以“弱”胜“强”的真相,却是令人匪夷所思。

为镇压民变主力,当时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帅,倾其天下精锐,合兵43万,号称百万,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小城昆阳。城中困守的汉军,兵力不过数千,刘秀还被迫出城求援。而留守的头目王凤等人更是主动向莽军乞降,在遭到拒绝后,个个惶惶不可终日。

战前态势,总兵力50比1,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惊弓之鸟,似乎不战而高下立判。

大战之时,刘秀从城外带来的兵力不过区区3000人,城中则是一帮缩头乌龟。这样,作战双方的态势是:总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惊疑不定,似乎不战而成败立知。

或许是优越感太强烈了,或许是对汉军的过度仇恨化为了蔑视,王邑、王寻这两位三公级的人物,竟然选择了几乎就是江湖上单挑的做法:

在发现刘秀的部队后,两人仅仅是带了万把人出来——巡视。以新莽特有的一贯派头,估计这也就是个大型仪仗队的架势,简单说,二王所带的,并非正式的作战部队。

兵法云“受降如临敌”——接受投降都要象两军对阵如临大敌一样,而这两位将军却临敌如逛街,在战场上带一群围观者出来看热闹,其结果可想而知。

而没有最要命还有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下了道死命令:“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其余将士只许看、不许动。因此在整个战役(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战役的话)过程中,新莽的百万大军既不敢、也无法出击——因为将军有令、因为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结果就是那百万大军,奔逃一停、踩死一停、淹死一停、杀死一停——总之是彻底消停了!

昆阳之战,是由不明真相的两个人发动的:他们都看不到敌人的强大和己方的弱小,他们都在打一场别无选择的战争,他们都输不起。

最终,走投无路的战胜了势在必得的。是之谓“以弱胜强”。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原文】

车驾至临溜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

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在这里隆重地聚会。光武帝对耿弇说:“从前韩信因攻破历下而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降伏的对手,而将军却独力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功绩的取得,确实要比韩信难。

再说田横烹杀了郦生,等到田横投降,汉高帝下诏告诫卫尉郦商,不许他与田横结仇。张步也曾杀过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降,我也要下诏给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将军从前在南阳时,就提出了这项重要的计策,我原以为迂远疏阔,很难实现,现在看来,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注释

1、临淄:县者。原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都城,在今山东淄博西北。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随刘秀起兵,后拜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在扫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2、车驾:即车,皇帝外出时乘用,因代指皇帝。这里指汉光武帝刘秀。

3、韩信破历下:汉高帝三年,韩信袭击历下军,占领齐国首都临淄。

4、祝阿:地名,故地在今山东长清县。光武帝建武五年春,张步屯军祝阿,耿弇率兵讨伐,大破张步。后两军又战于临淄,时光武帝车驾亲自劳军,事在建武五年冬。

5、西界:历下,祝阿都是古时齐,鲁的分界,在齐国的西部。

6、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

7、勍敌:劲敌。实力强大的敌人。

8、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

9、卫尉:官名。即郦商,郦食其的弟弟,刘邦即位后封信成侯。刘邦曾警告郦商不得报仇。

10、张步等二句:光武帝派光禄大夫伏隆拜张步为东海太守,刘永也遣使立张步为齐王。张步接受刘永的封号,杀了伏隆。大司徒,伏隆的父亲伏湛。

11、将军二句:耿弇在南阳跟从刘秀,曾自请北收上谷兵(王莽时、耿父为上谷太守)、平定渔阳的彭宠,涿郡的张丰、向东消灭张步、平定齐地。刘秀同意了他的策略。

【作品鉴赏】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韩信这位盖世英雄作衬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响

这篇百余字的谈话精辟短小,特色鲜明。作者用事实说话,恰当地运用史实和现实相联系,评人论事,阐明观点。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层,写光武帝对耿弇削平割据的战略构想并不以为然,但当战争开始后耿弇在战斗中节节胜利,使光武帝为之振奋。尤其是当耿弇拿下临淄以后,光武帝深受震动,破例亲临前线劳军。他对耿军事上的才能和胜利极为赞赏,可他并不是滔滔不绝空发议论,而是用简练生动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如:过去用兵如神的韩信,是破历下开创了汉家基业的。而今,耿弇却以攻取祝阿而大显神威,可以说是和韩信“功足相方”了。

过去,韩信平定青州,是“袭击已降”,借他人之力取胜,而现在耿弇却凭借自己的才智,“独拔勍敌”,这就高出韩信一筹了。所以说“其功乃难于信也”。这些事实表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些胜利的取得,恰恰表明了耿弇是个“有志者”,是个非同一般的英雄。作者以历史和现实来评人论事,既省却了大段的空泛议论,又达到了表彰鼓励耿弇的目的,使人心悦诚服。作者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了耿弇智勇双全、功勋卓著。

首先,作者用今昔对比,说明韩信“开基”和耿弇“发迹”皆在战略要地“齐之西界”。耿弇取得的重大胜利无疑对稳定东汉局势有重大意义,其功劳是足以和韩信相媲美的。历史上,汉家基业的创立,是靠韩信这样一批功臣实现的,而现今的中兴,也是由于有耿弇一样的骁将而成功的。光武帝是感到由衷欣慰的。接着,作者又进一步用衬托的方法,突出表彰耿弇的功劳大大超过了韩信,因为韩信虽然勇冠三军、所向披靡,但他平定齐国时是“袭击已降”,攻击的是放下武器的敌人,这算不了什么。而耿弇平定割据势力,却“独拔勍敌”,靠自己的智勇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所以“其功乃难于信也”,是不容置疑的。作者以韩信这位盖世英雄作衬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响。这种赞誉无疑会更加激励人们的斗志,也达到了光武帝劳军的目的。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光武帝将耿弇的功业与西汉名将韩信相比,并且认为耿弇攻取祝阿比韩信攻破历下更难

第四句至第五句为第二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指明历史上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对田横投降后“诏卫慰不听为仇”,而现在对张步也将采取宽大为怀的政策,“诏大司徒释其怨”。这一比较,一方面交待了对敌政策,瓦解分化了敌人,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炫耀自己是明君贤主的心理。对比和衬托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字简短,语言生动。这段谈话一共六句三层。前三句为一层,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彰耿弇的功绩,简练阐述他不仅和韩信“功足相方”,而且“其功乃难于信”。中间两句为一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回顾历史,联系现今,交待对张步的政策,以分化瓦解敌人。最后一句为一层,盛赞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结束谈话。这三层紧密相联,环环相扣,不蔓不枝,观点鲜明。这段谈话,语言也异常简洁, 凝炼, 如对历史事件, 寥寥数笔精炼概括, 既不铺张展开, 也不妄加评论, 省却大量篇幅, 作到言简意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画龙点睛之妙, 因此, 至今还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习惯用语。

本文只有百余字,但能恰当地引用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光武帝首先将耿弇的功业与西汉名将韩信相比,并且认为耿弇攻取祝阿比韩信攻破历下更难,所以更值得称颂,这大大地肯定了耿弇的战功。接着又引证史实,表明只要张步投降,他愿意赦免其罪过。这就进一步瓦解了敌军。

作者介绍

刘秀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兰考县),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汉室宗亲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亦称建武盛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后人多称呼为光武帝。

刘秀是历史上的一位颇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中文名

刘秀

别 名

刘文叔、光武帝、汉光武

国 籍

汉朝

民 族

汉人

出生地

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兰考县)

出生日期

前6年腊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

57年二月初五(3月29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

翦灭群雄、统一天下、建立后汉

主要成就

登基后击灭赤眉,扫平关东、陇右、西蜀等地

整治官场、发展经济、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光武中兴”

庙 号

世祖

谥 号

光武皇帝

年 号

建武、建武中元

在 位

称王2年、称帝33年

陵 墓

原陵

史书记载

《后汉书·光武帝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