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是大学的全部主旨所在,其余皆为展开及注释之语,孔子心中的大学仅此而已,其他皆为末学和支流,孔子之学,历经2000多年,各种注解、阐释和发挥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一千个人读孔子就会有一千个理解,如果我们站在道家或佛家的思想上来看孔子的大学,我们会发现孔子的思想又与老庄的思想和佛家的思想达到了某种契合。

上面大学的原文中有一个关键的词叫明德,那么什么叫明德呢?就是光明之德,通体澄明之德,用佛家的话来解释就叫证等正觉、大觉悟、大自在,或者叫明心见性,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孔子告诉我们——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是途径、是法门,至善就是最完满的一种状态,使人不由自主的心生喜悦的一种完满状态(请见拙文《小猫咪告诉了我什么是善》)。你的心达到这种状态,这种境界,你的德就会变得通体澄明了,也就是大觉悟大自在了,亲民就是要在日常百姓生活中去修炼,这是修炼的法门,原文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有为之法,不是无为之法,这是与道家主要的不同点,而修炼此有为之法,最根本的就在于修身,孔子这里的修身,实际上是修心,用道家的术语就叫修性,不是修命,不是修身体,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王阳明先生的理论叫心学了,如何修?就是亲民,从何处着手修?就是要格物致知。

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看出来,大学中隐藏的儒家的修行秘籍了?而且,儒家的修行之法,又与释、道两家略有不同,孔子的修行主张的是有为之法,不是无为之法,主张的是入世修炼之法,是从日常生活为着手处,不是遁世修炼之法,孔子的修身其实是指修心、道教叫修性,不是指身体,直到孟子时才说,我尚养吾浩然之气,才提到修身心一体。

修行的入手处就是格物,这里的物既是指外物,也指做事,也还指自身,通过剖析外事、外物和不断地反观自省就可致知,知就是本心、本性、真我、阳明先生也叫良知,阳明先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致知而后我们的本心就会回归善,积善而德自明,所以,荀子《劝学》中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荀子的神明不是指外神,是指人自己的神,也就是孔子说的心之神,为什么这么解释神明二字呢?老百姓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多数人都把神明二字理解为外神,也就是老天爷,其实并不一定正确,大家看,在佛教、道教的神像中,头上面都有一个小人,正好在举头三尺的位置上,佛家叫真身、道家叫阳神,道家的观点说,普通人虽然头上不能修炼出来小人来,但人人身上都有三把火(真阳之火),一个在头上三尺处,两个在双肩之上,所以,荀子说的神明就是指自己的心之神。

这里,有的人肯定会有疑问说,为什么你就说格物致知是一种修炼的法门和着手处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我说的是真的了,大家都学习过庄子的一篇文章,叫《庖丁解牛》吧?庖丁对梁惠王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梁惠王听了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普通人能把一件事想明白、做明白就已经近乎善了,为什么我们在电视上会见到很多大科学家或老红军、老兵都活很长寿,一物通、物物通,大科学家在某一领域已经走在最前面了,见到了别人没有见到的天地,那些老兵经历了无数的生死,他们对待生命的理解,对待生死的理解,都是我们一般人所达不到的,所以他们能长寿也就不奇怪了,孔子不是说过吗——仁者寿、智者寿,正如佛祖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道理是一样的。

对于孔子大学中的这一修炼秘籍,掌握最好的,并且能将之发扬光大的,当属后世的大儒王阳明先生了,阳明先生据此开创了儒家心学一派,所以真正的大学问就在于明明德,也就是佛家的证等正觉,大觉悟大自在,如何求得大觉悟大自在呢,修行的法门发现自己的良知,如何明明德?就在于亲民、从日常生活中来,而达到圆满的境界(止于至善),使德越来越明而达明德之境,所以关键在于修身,如何修身,就在于致知,而致知在于格物,所以王阳明先生说:格物致知之旨,在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圣人之心与我无异,是谓本心,良心,真性情,无拘无束,无遮无碍,恰如赤子,但此只是根本,我们都是上天之造化,造物主都给了我们同样的一粒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它、认识它,培植它,此为修真,亦如返璞归真,或如佛家所言之明心见性。

人人皆有真心,人人皆有慧根,或者叫佛性,只是我们普通人没有从分发掘出来罢了,既然人人有真心,人人有佛性,而又心即是理,为什么又要格物而致知呢,只在于由此发现自我之本心,激发自我之本心,成就自我之本心。

世间万物,无不映照于心,心若渊潭,平心静气之时外物之映像清晰明澈,直达潭底,便会激发起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出来,我们心中的那粒种子就会得到滋养而慢慢发芽生长;如心烦意乱,则如水面浮波,外物映像就非常散乱、模糊,不能形成完整、清晰的映像,更不能映照的我们的最深处,内心也就不能与之产生共鸣了,我们心中的那粒种子得不到滋养,就不能发芽生长,甚或慢慢枯萎。

平常之人,贩夫走卒,思想更多发乎于本心,所以也更显得朴实自然,自然更易于得见真性情,又勤于劳作,力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身边事物最是用心体会,恰如时时映照于心,所以才有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之言。百姓日用之学也是真学问。

我是自有永有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