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週藝術人物|她是《紐約客》最受歡迎的漫畫家,也是手藝人)

巴黎街頭連日來的“黃背心”打砸焚燒抗議事件令人心痛,在以色列特拉維夫,一羣顯得很“剋制”的藝術家,以燒燬自己藝術品的方式抗議《文化忠誠法案》。在阿姆斯特丹,建築師大衛·艾德加耶爲捍衛建築的價值而發聲。在充滿衝突與角力的現實中,《紐約客》漫畫家羅茲·查斯特筆下的漫畫圖案或許纔是世界的安慰劑。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週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紐約 | 漫畫家羅茲·查斯特

《紐約客》最受歡迎漫畫家之一的她,也是手工藝愛好者

羅茲·查斯特

1978年,漫畫家羅茲·查斯特(Roz Chast)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了她的第一幅漫畫,自此,四十年一發不可收,成爲了《紐約客》最受歡迎的漫畫家之一。

美國漫畫聯盟曾將查斯特評爲12位值得終身表彰的女漫畫家之一,2017年,她還在羅德島設計學院畢業典禮上獲得藝術成就獎。

據《紐約時報》報道,近日,“傑作系列:羅茲·查斯特”回顧展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切爾西美術館舉行(展期至12月15日),全景呈現了查斯特的漫畫。展覽中有上百幅漫畫原稿,爲雜誌繪製的畫稿以及20多本書,此外,還有較爲陌生的作品,如未曾展示過的童年時期畫稿和學生時代速寫,以及一些手工藝品(有些牆面是以查斯特設計的牆紙鋪就的)。

爲了此次展覽,查斯特原創了一幅壁畫,靈感來源於她出版的《進城》(Going Into Town),這是一本爲兒童出版的自制紐約城市導覽手冊。

對查斯特的粉絲來說,最吸引人的“大菜”莫過於展品“愛之M.R.I.”,一個取材於查斯特某幅漫畫,與真人等尺寸、可供拍照的裝置,觀衆被邀請躺進這件展品。

查斯特手工繪製的“烏克蘭風格的蛋”。她說:“在球面上畫畫,是有設計挑戰的。”

展覽中,包括查斯特製作的工藝品,例如烏克蘭風格的蛋、印花圖案、掛毯和刺繡。查斯特說,“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沉浸在某種工藝品上。有時候,我會嘗試與自己風格完全不同的東西,完成後,會把它們放在一邊。大約10年前,我開始嘗試蛋形工藝品,隨後是印花,接着是毯子和刺繡。現在我一股腦撲向iPad,那完全是另一種東西。我想在某個時刻,我還會再做刺繡,我有成噸的線,能做出很棒的東西。”(文/陸斯嘉)

特拉維夫 | 以色列文化與體育部部長米里·雷格夫

推行相關法案,遭到衆藝術家焚燒作品抗議

米里·雷格夫

據Artnet網和以色列《國土報》消息,不久前,數名以色列藝術家聚集在特拉維夫舉行公開抗議,反對新的《文化忠誠法案》。該法案規定,藝術家或藝術機構只有表示對國家的忠誠,纔有資格獲取公共資金。以色列文化與體育部部長米里·雷格夫(Miri Regev)提出了這項法律,由此政府部門擁有更大的權威,來懸置支持那些被她稱爲“違反國家原則”的文化活動。該法已於10月21日通過。

文化部的方案激怒了一衆藝術家和文化人士,他們認爲這是政府對藝術的審查。作爲回應,插畫家澤埃夫·恩格梅耶(Zeev Engelmayer)與藝術家歐倫·菲希爾(Oren Fischer)動員數名藝術家來到特拉維夫中心區域國家廣場焚燒自己的藝術作品,“它們是忠誠法案的犧牲品。”

恩格梅耶在燒燬一件名爲Shoshke的卡通服飾前說:“這項法律將使藝術爲政府服務,使創作者開始思考‘議程’,假如沒有獨立自主的議程,藝術就無法存活。當有人對你發號施令之時,藝術將不再有,只有宣傳。”

埃米爾·哈拉什(Amir Harash)燒燬了自己的小說《世紀行將消失》,“這本書充滿了天真,是一個富有感情的關於同情的故事,但我不能把它拿出來,因爲它和政府要推行的相牴觸了。”

隨即,藝術家兼策展人沙哈爾·薩瑞格(Shahar Sarig)帶着他2008年的繪畫《酒吧裏的猶太人》出現,“這張畫意味着,我們有信心,對話是可以實現的,”他說,“我把它燒掉,因爲從個人來說,這項法律讓我對整個系統更加喪失信心。”

2011年,代表以色列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西格里特·蘭道(Sigalit Landau)展示了她剛剛完成的雕塑,由於作品即將參展,沒有被焚燒。暫定名爲《耶弗他的女兒》的雕塑,描述了聖經中的故事,勇士父親耶弗他因爲一句誓言而徹底改變了女兒的命運。

蘭道說,這個故事與政府將要推行的文化忠誠法案相關,因爲“我們將爲了政治犧牲文化,這些人不懂文化,不懂得需要付出多少愛,才能將某些東西帶向世界。”(文/陸斯嘉)

阿姆斯特丹 | 建築師大衛·艾德加耶

金錢正在“摧毀”建築,小尺度項目也許是機遇

大衛·艾德加耶

當地時間11月29日,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世界建築節講座上,英國建築師大衛·艾德加耶(David Adjaye)表示,建築應該是“想法的仲裁者”,然而今天的許多建築項目都“受到精英主義驅使,和控制金錢的高度商業化自由主義密切相關”。

“金錢完全摧毀了建築師創造具有意義的形式的能力,”艾德加耶說道,“現在,一切都和錢有關。西方的建築貴得荒唐,這太瘋狂了。”

英國籍加納裔建築師大衛·艾德加耶聲稱,建築師們有責任確保將他們所設計的建築“還給使用者”,而不只是“滿足客戶的要求”。“我認爲建築師不只對於客戶負責,他們也是爲一座城市而工作,應該確保市民能夠從中受益。”

史密森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

艾德加耶認爲,他所設計的史密森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就是爲使用者而設計。博物館展現出了穿插在美國文化裏的非洲文化,使人們意識到這兩種複雜且完全不相關聯的兩種文化正在相互融合。艾德加耶強調自己的每個項目都爲當地提供了某種“自由空間”,這也是對於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的呼應。

另一方面,艾德加耶認爲,那些小尺度的項目也許是新的機遇,它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重啓”一座城市。他以自己爲2013年光州雙年展設計的展館爲例,在這一項目中,艾德加耶和作家泰耶·瑟拉斯(Taiye Selasi)合作,設計並建造了一座公共閱覽室,當地人能夠在那裏交換書籍。如今,這個空間成爲一個永久建築,人們在那裏聚集,充分使用它,“它擁有了自己的生命,”艾德加耶說道。

此前,大衛·艾德加耶被授予2018年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國際人類學獎,該雙年獎着重表彰能爲世界做出重要的持續性貢獻的藝術家、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艾德加耶的獲獎理由是他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並且能夠展現出多樣的人生經歷。(文/錢雪兒)

上海 | 攝影家餘慧文、龔建華

以攝影記錄1978-2018的時空影像

餘慧文與龔建華(左)

十六鋪碼頭,文化廣場,南浦大橋,江南造船廠,外白渡橋……這些公衆熟悉的上海中心城區的建築在40年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在黃浦區文化館白玉蘭展廳中,餘慧文和龔建華兩位攝影家鏡頭中或可以尋覓到上海的變遷軌跡,這些圖像也將成爲中華藝術宮的館藏。

餘慧文和龔建華,分別以色彩和黑白的形式從某個側面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上海今昔生活,餘慧文以高清晰、超寬幅的畫面展現大自然與都市人文景觀的雄偉面貌。

餘慧文,《古帆醉浦江》,2012年攝於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原高陽路碼頭)

與餘慧文的“全景式”視角和“史詩性”表達不同,龔建華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他開始關注“上海弄堂之人文、社會、歷史文化”與“石庫門建築特色”,創作了一大批既有高度藝術欣賞價值又不乏記錄城市發展檔案的影像珍品。這些以紀實鏡頭爲創作初衷的黑白作品,滲透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社會點滴。不僅勾起觀衆對一個時代的懷念,更令人感慨上海城市面貌的變遷與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龔建華,1992年的文化廣場(上交所在昔日的跑馬場文化廣場臨時設了一個超大型的證券營業部,100多家營業部在那設立臨時櫃檯,接受股民的委託。)

在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看來,以圖像記錄一個時代,他們既是時代的記錄者,又帶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和視覺的切入,也是一個跨越時空的對照。作爲欣賞的觀衆而言,我們不是時代的旁觀者,而是我時代進步的參與者和記錄者。

再看他們的攝影,1978-2018年的時空串在了一起,其中不僅僅是上海生活的呈現,也包括了社會學、地理學的記錄。林路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對時代記錄過程當中的敏感,其中餘慧文的作品通過一種嚴謹的視覺呈現展現,對照看兩位的攝影,是上海攝影作品的不同版本。(文/黃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