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带兵3万,对占据在广东地区的倭寇发起了最后的对决。两军对抗三个月左右,戚家军水上陆地一起进攻,大破倭军杀敌15000多人。兵败的倭寇急不择途,拼命的向海边逃跑,为了能先上去船,就互相残杀,不少敌人是被自己人给踩死的,尸体漂在海上。第二年,戚家军追击敌人的剩余部队时,把船都毁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敌军头领自杀了,在东南沿海多年的敌人被一下歼灭。当他理直气壮的说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时,他的抗敌前辈朱纨可以闭上双眼含笑九泉了。在16年前,这位老先生,凭着一个人力量狠狠的打击了占据在双屿岛上的敌人,却被福建当地的官员陷害,最后含恨自杀。为民请命的他为何受此冤屈呢?东南沿海的敌人为何为变本加厉?这一切都藏在16前的那场双屿岛战争当中。

福建山多,可耕种的田地有限,步入大明中期时,现存的土地不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当地人头脑灵活的将目标转向了海边,开展了对外贸易,向大海讨口吃的。这样不为政治添麻烦,自发的解决了当时的就业问题,可是没有被朝廷奖励,却是违背了大明的祖训片甲不得入海而被明令禁止。这些不怕死的人便将活动变成地下的,与日本、葡萄牙等商人合作,开始了一套完整的走私网络。走私的利益也是很惊人的,一年得到的钱财要比种地强,就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到了这里。特别是当地的土豪,他们手中有大量的田产,靠着耕读养家的习俗,通过科举入朝当官,并且一步步在朝堂当中建立自己为主的小团体。在朝他们党同伐异,在家他们互相利用,在地方很有势力。看着搞走私的乡亲们发了财,他们却坐不住了,决定一起干,通过他们的牵线,走私也打通了官家,通过行贿、入股的方法,将走私变成半公开,并且延伸到了浙江地区。

嘉靖初期,他们的集团在浙江舟山的双屿岛上公开创建了一个走私根据地。双屿岛东西两面各有一座海拔高过250米的高山,两山中间还有一块宽度超过20公里的空地,用于货物放置,一道南北走向的河穿过岛,船舶入港非常方便,大量搞走私的小商小贩都汇聚在这里,一点点有了规模。到了中期,双屿岛附近的海面上每天都停满了入港的外国船,巨大的钱财将全世界的人都引到此处,岛上也有一些海盗来维护秩序。中国人、日本人、葡萄牙人、东南亚人都在其中,这里就成了冒险的游乐园。

1545年,一个叫汪直的人坐船来到了日本,他本是安徽人,年轻时专卖盐赔了,没办法便来到这讨生活,很快与这里的海盗混到了一起,他此次做船来到日本,就是受到此地的藩主松浦隆信的约请,一起讨论贸易问题。他一直希望与大明通商,但是因宁波争贡的事,大明对他们国家展开了贸易制裁,不允许与他们商船来往。双屿岛走私的崛起让他看到了希望,大明的商品在他们那可是奢侈品,利益很大,双方谈得很好,他决定派三名日本武士协助汪直,他亲手将他们带到了自己国家。

1547年,朱纨担任浙江省长兼任福建、浙江两省的最高海防长官,主要管理整治双屿岛的走私问题。那时小股的敌人经常滋扰东南沿海,对大明朝的赋税重镇有一定的胁制。他不是一个天天坐在那里的读书人,他通过走访了解了,双屿岛走私的情况以及有关的4种人员。

有4种人,第一种就是当地的沿海农民,他们大部分是被走私的财钱吸引,平时当水手,要是有官府抓就当海盗与他们反抗。第二个就是这两个省的土豪,他们负责出资造更大的船,用于买货物参加分股。第三个就是两省的官员,他们收土豪的钱财,给他们当保护罩,一有情况就通知他们。第四个就是外国人。他们当中主要就是日本人最频繁,那时的日本很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大量的武士大多参加走私,主要是当海盗。在了解到这些的时候,他知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走私,这里的利益牵连太广,一动全都会动,如果这次行动做得不够保密,那么会受到他们的报复,后果不可想象。于是他第一招就要找到海盗的来源,他发布了保甲法,让当地人互相监管,只有有一家参与,就连同邻居也要算上,第二招,进攻双屿岛,将上面的集团打掉。1548年,为了怕消息透出去,他没有用当地的部队,而是从福建水师找来1000人,并用了浙西的民兵1000人,共2000人去突袭。在半路水师与强盗互相抵抗,打斗了一会,便成功上岛进行合围。接下来就用了一天时间全都完成了,岛上的大批的敌人便成了大明军的刀下鬼。领头的许栋也被抓了,在这么大的利益之下,他没有被冲昏头,而是让部队马上沿海扫平海盗点。但却让汪直给跑了,一直逃到日本,请松浦隆信留下他。在他们的支持下,汪直又开始招倭寇,打造船只,建造一支有能力的武装力量。他还自称是五峰船主,躲在那里一边舔伤口,一边准备东山再起。

他在双屿岛大胜,毁灭了大明嘉靖年间最大的走私基地,也就得罪了两地的土豪与官员,这些人可不好惹,你让没有来钱道,我就让你滚蛋,他们发动朝中的势力陷害他杀良民,百姓很有怨气,经过几次的毁谤,朝廷也信了,就将他革职查办了。在家中,他很生气就以死来保住名节,在55岁时服毒死了。他死了之后,福建的有钱人便开始庆祝,压在他们头上的石头没了,而躲起来的汪直又要回来了,沿海又开始动荡了,他们将抢来的东西四处带走。就在这时戚继光脱颖而出。

倭寇之祸,不只是海盗的行动,也是隐在背后的封建时代的通病,人多地少。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失去了生活来源便想到了这个方法。假如大明朝可以让走私变成合法的,那么沿海的百姓也就有了合法的身份,这样就可以把堵变成了疏,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只看重眼前的统治者只能用一些简单的办法,将走私变成强盗,迫使用武力与朝廷对敌,也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而让大明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日本人也混在其中,跟着中国的队伍里面迫害与抢夺,这几千的敌人是大明的对手吗?只要国人一条心,这些都不是问题。1567年,朱载垕上位,于是发布了解除海禁,让百姓贸易,走私的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东南也换了一个面貌,敌人去失了生存的地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