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报观点|以自我调整和应变实现修船业逆境突破

资料图/Marine Log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中国修船业仍经受住了考验。1~2月,占中国修船业半壁江山的舟山市修船产值同比增长90%以上。一方面,企业为应对春节后生产高峰而提前采取的人员留厂等措施,保证了疫情防控期间生产作业不间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另一方面,主要修船企业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手硬,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行业的平稳发展。随着疫情在国内基本得到控制,目前,很多修船企业已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但由于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修船市场后期的运行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为此,我国修船企业应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强自我调整和应变,着重在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审时度势、主动作为,确保全年发展取得预期成果。

全力抢时间、提产能,是应对新一轮修船高峰挑战的必要之举。目前,修船企业脱硫塔改装和其他类型修理业务延期交付情况十分普遍,加上后续市场需求依然强劲,这一轮修船高峰预计会比去年还要高。只有充分释放产能,才能有效应对这种局面。针对原定生产计划被打乱、施工项目延迟的情况,各修船企业必须着眼全年目标任务,调整优化生产计划和施工方案,指导修船生产高效有序进行。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结合修船节点及单船工程量合理调配施工人员,有效整合重要工程项目的劳动力资源,如集中劳动力抢生产或紧缺工种由其他工种协助、顶班。针对部分设备,可通过提早预制和本地化生产保证生产不断链。为实现防疫、生产“两不误”,修船企业还应切实履行防疫主体责任,制定境外疫情输入防疫预案,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确保在岗职工的安全。

积极稳经营、防风险,是适应不可抗力影响下市场环境的关键招式。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前,一些外轮修理订单被取消,给修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加上当前境外疫情扩散加速、中国防止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将对修船市场造成又一轮冲击。可以说,疫情对修船市场的影响将是持续性的。面对这种波动大且不可预知的市场环境,各修船企业一要密切跟踪在厂修理项目和意向订单进展,加强形势研判,增进与船东的沟通交流,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力争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二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利用现代网络系统和办公系统加强营销,保障经营接单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三要在接单策略上增强灵活性,积极转变接单策略、增加国内市场订单量,尽可能地规避外籍船舶因入境难而导致的撤单和延期交付的风险。

推行新工艺、新装备,是缓解疫情带来的生产压力、构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环节疫情防控前期,受物流、人流不畅的影响,部分修船企业铜矿砂库存难以得到及时补充,工人也无法及时全部到岗,对修船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通过增加超高压水机器人外板除锈的使用比例,修船企业减轻了对原材料、劳动力的依赖。可见,先进工业和装备能够在产能恢复、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市场需求的爆发加上中国修船供给的暂时“收缩”,让部分订单流向其他国家,其中不乏一些含金量较高的项目。这无疑增加了业界对未来部分修船市场份额被东南亚等地区蚕食的担忧。因此,修船企业应在疫情冲击下化危为机,聚焦制约修船生产绿色高效发展的共性问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扩展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增强抵御风险的“硬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修船业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必定是中国修船业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席卷全球的疫情和鲜有出现的市场高峰重叠在一起,让修船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不过,中国修船业之所以能成为全球修船版图中供给能力最大、发展速度最快、集群效应发挥最明显的重要一极,正是依靠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韧劲和强大的自我调整和应变能力,以及在一次次的危机中锤炼出的强大实力。这一次,在各修船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修船业也必定能走出疫情阴霾,重回正常运行的轨道,取得全年发展的优异成绩。

(记者 王进)




声明:《中国船舶报》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对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