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揭陽12月4日電 題:廣東普寧兩僑鄉締結友善鄰鄉破除數百年互不通婚舊俗

中新網記者 陳啓任

廣東著名僑鄉普寧大南山腳下,湯坑馬氏鄉親與大長隴陳氏鄉親世代棲息此處。12月4日,湯坑馬氏祖祠內,兩地村民代表舉行莊重的友善鄰鄉締結儀式,破除了當地已流傳數百年,早已無從考證出處的“不相往來、互不通婚”陳規舊俗。

湯坑馬氏鄉親夾道歡迎大長隴陳氏鄉親 陳啓任 攝

湯坑和大長隴是普寧市大南山畔兩個毗鄰而居、人口衆多的鄉村聚落。湯坑由湯坑村、碗仔村、高明村等8個行政村組成,均以馬姓氏族爲主,人口達36000多。大長隴村是著名的人口大村,也是當地最大的陳姓鄉村聚落,人口逾37000人。湯坑、大長隴還是普寧著名僑鄉,旅居海外鄉親共計近20萬。

湯坑馬氏族老用手機拍攝大長隴陳氏送來“睦鄰友善”牌匾 陳啓任 攝

談及兩地“互不通婚”的舊俗,湯坑村黨總支書記馬振通說:“陳、馬兩姓在大南山世居數百年,這個說法代代相傳,但是無從考究,已經說不清楚從何時開始。”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湯坑馬氏鄉親與大長隴陳氏鄉親交流日益頻繁,歷史陳規的影響日漸淡化,不少鄉親在經濟交流中結爲好友。但“互不通婚”的舊俗仍是兩地村民的心結,揮之不去。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長隴、湯坑大約有數十對青年男女組建家庭,但都礙於舊俗,不敢聲張,”普寧市大長隴萃渙堂理事會理事長陳亞角說:“陳規舊俗像是給鄉親心裏蒙上一層陰影。”

湯坑馬氏鄉親、大長隴陳氏鄉親在湯坑馬氏祖祠內上香燭、焚祝文,宣告兩村破除陳規舊俗 陳啓任 攝

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完善基層治理,積極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就在今年5月,普寧市果隴村與北山村就在當地政府與鄉賢的力促下,“一笑泯恩仇”,兩村破除了200多年禁止通婚的舊俗。

在當地政府與鄉賢的推動下,湯坑馬氏鄉親與大長隴陳氏鄉親也於今年10月開始分別派代表進行互訪。雙方代表達成共識,要摒棄陳規舊俗,解開民間流傳而未被考證的閉結,爲兩鄉鄉親的睦鄰友善、繁榮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以此鼓勵當地青年放下思想包袱,解開心結,提倡兩村年輕人之間進行自由戀愛、婚姻嫁娶等民間正常民俗禮儀往來活動。

12月4日上午,大長隴陳氏鄉親100多名代表來到湯坑,和湯坑馬氏鄉親緊握雙手,並送上“睦鄰友善”的牌匾。聽聞兩村和解,衆多湯坑村民來到村口,排開近兩千米的隊伍,夾道歡迎陳氏鄉親來訪。

雙方在湯坑馬氏祖祠內上香燭、焚祝文,宣告了兩村破除了陳規舊俗,締結睦鄰友善關係。

大長隴陳氏鄉親向湯坑馬氏鄉親致送“睦鄰友善”的牌匾 陳啓任 攝

值得一提的是,12月30日,大長隴陳氏鄉親將迎來湯坑馬氏鄉親的代表,到時馬氏鄉親也會向大長隴陳氏鄉親致送“睦鄰友善”的牌匾,雙方的牌匾均取材於同一棵樹。

陳亞角說:“兩村倚靠大南山,同飲一江水,祖祖輩輩至今的舊俗終於在這一代人化解,當今社會以和爲貴,這也能教育兩姓後人和諧相處,在美好的環境中共同發展。”(完)

【編輯:劉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