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太多了,就沒有共通之處嗎?本文給你總結一下。

  

  在營銷學習中,你應該看到過很多幹貨,它們有各自的方法和套路。你每次看的時候都點頭如搗蒜,覺得被幹貨塞滿。寫得都對,舉例特好。

  類似如下這些乾貨,我相信你一定看過很多篇。

  轉化率超高的賣貨文案怎麼寫?

  好標題句式的5種套路是什麼?

  如何用文字激發用戶的購買慾望?

  哪種活動和文案能引發朋友圈瘋轉?

  怎樣的裂變海報會更有傳播力?

  超強銷售力的海報文案怎麼寫?

  我曾經也嘗試,想把這些硬骨頭一個一個啃下來。

  但看多了乾貨,你會發現:同一個內容,不同提煉者從些許差異化的角度,就可以給你提煉無盡的乾貨。想把它們全記下來,在工作中落地運用,會發現內容過多,經常混淆。

  心中隱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總結得都有些共性,但又不知道在哪裏。

  比如關健明老師的《爆款文案》中,將文案的分爲四步,每一步教你不同的套路和方法:

  標題抓人眼球→激發購買慾望→贏得讀者信任→引導馬上下單

  《裂變海報設計指南:4套路 6要素》中總結分析了什麼樣的海報能帶來高轉化和傳播?認爲:“文案決定吸引用戶和輕度決策的問題,而設計要素則影響用戶購買或參與的最終決定。”

  一、好文案的特點 1. 海報文案的4個套路

  痛點型:恐懼性的問題描述+解決方案

  權威型:知名品牌或吸睛頭銜+分享內容

  獲得型:產品名+身體獲得/心理獲得/財富獲得

  速成型:耗費時間少/學習任務少+呈現效果

  2. 海報設計的6大要素

  喜好:稟賦效應,損失規避

  權威:專業性,名校名企,大咖推薦

  從衆:利他心理,社會認同

  承諾:求快心理,獲得心理,行動效果

  互惠:價格錨點,佔便宜心理 稀缺:緊迫感,專屬感

  發現共同點了嗎?

  總結:都是想讓用戶行動起來。

  不管是寫文案、賣貨、還是裂變海報設計,說白了是需要用戶行動起來,看你的文案、轉發你的文章、參與你的活動、分享你的內容、購買你的產品。

  就裂變海報而言,這是一個觸點,我們希望用戶看到海報後,能夠激發他參與活動的動機,從而參與我的活動/購買我的課程、再貢獻一次自己的裂變,進而影響到身邊的朋友。

  就賣貨來說,我們希望用戶看到我發出的觸點(電商就是產品標題、微信賣貨就是微信文章的標題),能夠點擊進去看內容,通過我的內容,進一步的激發用戶的購買動機,從而讓有購買能力的用戶,買我的產品,甚至還願意再轉發我的文章。

  或者我們做活動運營,策劃一次用戶主題活動,我們舉辦產品發佈會等等。在這其中涉及到同一個底層邏輯是:行動模型。

  二、讓用戶行動起來的“行動模型”

  營銷和心理學絕對是好基友。

  我在學習遊戲化設計中,涉及的心理學模型和模型理論有:上癮模型(HOOKED模型)、行動模型:B=MAT模型、動機理論、多巴胺預期、心流理論、Octalysis八角行爲分析等。

  行動模型嘗試解讀了“如何讓用戶有所行動”的底層邏輯。

  1. B=MAT模型

  行爲(Behavior)=動機(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觸發器(Trigger)說的是要發生一個行爲,需要如上三者同時滿足。

  比如分析接電話這個行爲

  手機響了爲什麼不接?

  第一種可能找不到手機,當你找不到的時候你就沒有能力;

  第二種可能是房產中介,你不想接,所以沒有動機;

  第三種可能手機靜音了,沒有觸發。

  比如:關健明老師的賣貨文案中,是以一篇具體的文章來分析的。

  他把用戶的購買動機,拆分成了三個實現步驟:激發購買慾望→贏得讀者信任→引導馬上下單;這些都在他的文案內容中體現。

  有人問了:第一步“標題抓人眼球”是什麼呢?

  這個就是“觸發器”。

  在這裏觸發和後續的動機是分離的,觸發的具體表現是“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動機的刺激”通過文章內容來承接。

  想要實現銷售轉化,閱讀文章的人必須是願意付出自身“能力”(時間、金錢、體力、腦力等)的人。

  而在裂變海報設計中,海報的內容承載了觸發器和刺激動機兩個任務,一張小到手機一屏的圖片,要承載如此大的工作量,可見其難度了。要充分利用海報的標題、文案內容、設計、圖片、排版等一系列元素來實現。

  2. 先談動機

  先說動機吧,動機分爲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比較簡單,比如優惠券、現金、實物獎勵、得到讚揚等,這些比較明顯的外部驅動因素。比較適合於新用戶的第一次觸發,而不適合老用戶的運營。因爲老用戶一旦失去物質獎勵,會有很大的落差,甚至不好的情緒。

  內在動機目前我看到的有“自我決定理論”和“八角行爲分析”。說得比較全面的,我自認爲就是“八角行爲分析”,它認爲人的內在受到八大核心驅動力的影響。包括:使命、成就、擁有、稀缺、虧損、未知、社交和授權。

  也就是說:當涉及到用戶內在動機時,它大多也就是這八個核心驅動力。不管是你寫文案、賣產品、還是進行遊戲化設計。

  套用在“高轉化海報套路”乾貨裏試試。它總結了海報文案的4個套路和海報設計的6大要素喜好。

  我第一感覺是:上下總結有重疊的地方,沒有做到MECE原則的“不重疊、不遺漏”。“文案”和“設計”的區分不夠明確,上下明明都在挖用戶動機,爲什麼要分開找底層邏輯呢?

  套用在八角行爲分析上,整合來應該是用到如下4個內在驅動力元素:

  虧損與逃避心:總是害怕失去,不願意壞事降臨。痛點型套路和“損失規避”、渴望速成、佔便宜心理,應該就是在這裏。

  社交影響與關聯性:指別人的行動或想法會影響我們的行爲。權威型和大咖推薦、從衆、社會認同等,就是源自這裏。

  進度和成就感:我們希望成長,完成特定的目標。獲得型的刺激、希望他人的承諾等,源自於人們對“成就”的內在動機。

  缺性與渴望:是因爲你想得到某樣東西,而這樣東西獲得的難度很大且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纔有可能得到。飢餓營銷爲什麼如此奏效?“乾貨”中總結的“緊迫感、專屬感”就源自於此。

  再看看關健明老師的“爆款賣貨”套路:

  虧損與逃避心:驚喜優惠、限時限量、算賬、價格錨點、認知對比、恐懼訴求等,源自人們天然的“損失規避心理”。

  社交影響與關聯性:別人的行動或想法會影響我們的行爲;使用好友對話、有新聞感、暢銷、顧客證言、權威專家都屬於這裏。

  進度和成就感:獲得“乾貨”“實用錦囊”、希望他人的承諾等,源自於人們對“成就”的內在動機。

  未知和好奇:寫意外故事的標題源自於這裏。

  你看,我們運用到的“術”都來自於瞭解用戶內在動機之“道”,在“道”的根本上,我們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

  發現規律需要提煉能力,獲得元知識確實重要。而落地時,則需要不斷細化,在有指導思想的情況下用最細節的方式落地,不斷嘗試

  我的老領導跟我說過:“其實大多數事情的思考方式和邏輯基本一樣,就是翻來覆去在不同情境下的運用,想明白了閉環就整出來了”。

  參考文獻

  《裂變海報設計指南:4套路+6要素,已收藏已打印!》@孤獨傷

  《爆款文案》@關健明

  作者:王木木,5年品牌營銷人,曾服務於平安證券、全棉時代品牌部門。品牌營銷、新媒體老司機。現爲IP打造創業者,旗下首創運動酸奶項目正在運營中。

  本文由 @王木木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