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作爲一個商業層面的經濟學概念,是經濟活動中的履約和償付能力,信用和誠信並不完全是同一個概念,但殊途同歸,我們的金融行業承擔着合二爲一的使命。互聯網平臺(生態)和信用體系是共生共滅的關係!我們的保險業,沒有自己的用戶信用體系、沒有自己的代理人信用體系、也沒有自己的機構信用體系,但是生態系統要想健康運轉,需要!

  

  以下是數字化轉型的分享線路圖,您現在所在的位置爲序號的分享:生態圈建設。

  以下是正文:

  信用是生態的靈魂,沒有新型的信用體系,互聯網生態就無法發展起來。用更多元化的數據、覆蓋更海量的各類主體、提供與每一主體信用相匹配的精準服務,正在成爲大數據時代信用發展的現實。

  在此進程中,信用治理應特別注意兩大問題:

  一是嚴格區分作爲軟約束的信用懲戒和作爲硬約束的行政處罰的邊界,避免以失信懲戒之名,行行政處罰之實;

  二是多方協同共治,嚴厲打擊炒信等灰黑產業鏈,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全文包括中國保險行業信用系統現狀、信用體系對互聯網生態的意義、建立一套信用體系、大數據是信用體系建設的最終解決方案、區塊鏈-用數學構建信用體系、阿里信用體系帶給我們的思考六部分內容。

  基於大量平臺型生態的研究和分析,從結果來看,優秀的平臺型生態有着明確的願景,並且通過切實有效的行動,實現了願景,把它變成了有着巨大的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的生態。從外部來看,優秀的生態不只構建了一個繁榮的雙(多)邊市場,更進一步促進所有利益相關方健康生長。

  平臺型生態最主要的三個活動分別是:

  創造或創建雙(多)邊市場,對應的就是團隊的架構水平;

  運作或運營雙(多)變市場,對應需要具備良好的運營能力;

  管理或者治理雙(多)邊市場,對應的就是團隊的治理能力。

  信用體系,主要與生態的治理能力有關,同時也決定着運營能力。繁榮的生態必定通過一整套信用體系,同時有效的對雙(多)邊市場參與者進行治理性約束,防止無序帶來的熵增最後導致生態的死亡。

  就國內的互聯網生態,關係最複雜,治理效果最佳、各方利益平衡最好的莫屬阿里巴巴的電商經濟體,該經濟體中包括電商生態、物流生態、阿里雲生態、螞蟻金服生態等等。從一開始的基於商家治理的信用體系建設,到現在完整的B+C的生態信用體系,參考價值巨大。

  本文主要以阿里電商生態爲切入點,希望引發保險行業的一些思考。

  01 中國保險行業信用系統現狀 1. 保險行業的生態必須有自己完整的信用體系

  信用體系不是簡簡單單的徵信或誠信,中保信和央行的數據,只能作爲整個複雜生態治理體系中的補充數據,但完全依賴於以上兩家的數據,只能片面的完成某個人某個點上的信用行爲判斷,無法全方位的分析一個人。

  另外,這兩方的數據,沒有代理人、商家等等雙邊(多邊)市場的數據。而保險企業建立的互聯網生態,必須要同時從個人、代理人、機構等多邊市場同時出發,纔有機會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屬於保險行業的信用體系。

  2. 我國保險行業信用系統處於三無的現狀

  目前,我國保險行業信用體系,基本上處於三無的情況:

  沒有個人用戶的信用體系,該體系是基於用戶完整的動態畫像爲基礎的;

  沒有代理人的信用體系,該體系是基於代理人個人畫像、行業畫像爲基礎構建的;

  沒有機構的信用體系,該體系是基於機構(特別是服務供應商)產品能力、服務能力、員工畫像、企業信用等等爲基礎構建的。

  02 信用體系對互聯網生態的意義

  在互聯網環境下,實體經濟中所存在的物資以及資金流通障礙完全消失,高速帶來了高效的同時,也帶來了高風險,海量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使實體經濟的誠信危機在網絡上得到了積聚爆發和放大的效應。

  僅就國內互聯網經濟目前的狀態來說,信用既是發展的必需同時也是瓶頸。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當何以自處,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呢?

  必須看清目前的形勢,看清未來的道路,抓住關鍵。那麼在安全中,我們就必須看清“信用”之於互聯網安全事業的全新意義。

  市場經濟注重原始積累,對於新興的互聯網經濟亦然,於是在片面的利益最大化追求中,信用這項長期投資往往被忽視。但與實體經濟不同的是,在互聯網環境下,交易雙方既不見面也不見貨,交易意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信息的傳遞。特別是保險產品,交易雙方除了一紙合同外並不存在其它任何實物,信息的可信程度就尤爲重要。

  1. 以阿里爲代表的電商生態信用體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淘寶買件衣服,你沒法像在商場裏一樣看見衣服的樣式,觸摸衣服的面料,甚至試穿一下是否合身。關於這件衣服,你所能看見的只有衣服的圖片、對材質的介紹、模特的效果圖,而這一切,都是賣家單方面提供的。在收到衣服實物之前,買家是無法單方面辨別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信用評價體系被引入,買家可以通過別人的評價,通過商鋪的信用評分,通過店家的信用等級來決定,這個商家是否擁有足夠的信譽讓你相信對方所提供的商品信息是真實、可靠的,從而讓你判決這件商品是不是值得購買。

  其實整個過程概括起來說無非就是消費者失去了一種“主動裁判權”,而互聯網賦予了其另一種類型的“主動裁判權”,彌補了其在交易中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在實體經濟中,信用更多地被定義爲一種無形資產,但在互聯網環境下,信用成爲了商品以及商家價值體現的一部分,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着商品的銷售。

  以這種簡單的模型爲基礎,阿里巴巴互聯網生態衍生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信用評價體系,這套體系映射在阿里的架構內表現爲早期的商家的准入制度,以支付寶爲代表的第三方擔保,以及客戶評價等形式;現如今的芝麻信用分等等,先後從2B和2C的角度規範了整個生態的基礎設施。

  可以說電子商務誠信體系已成爲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撐整個互聯網經濟運行的基本架構之一。

  2. 警惕黑產業鏈瓦解整個行業的信用

  既然信用已經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財富,那麼就像樓房、黃金、股票一樣,針對信用的“投機”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

  從商品流通層面來說,假冒僞劣商品的銷售、對於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從商品交易環節上來看,針對信用數據的造假、誤導消費者,以及虛假網站的欺詐等等。

  當這些問題在集中爆發,並在網絡上形成黑色產業鏈之後,再通過網絡本身的傳播力被放大的時候,整個行業都有可能被貼上這樣的標籤,使得消費者信心降低,消費意願下降,正當商家的利益受到損害,最終把所有的客戶都越推越遠,整個平臺以及整個生態都將失去繼續發展的動力。

  所以,互聯網生態下的安全服務管理之“道”,就是要爲客戶保護誠信商業活動;打擊投機、作弊行爲;構築起一個互相信任、充分分享、鼓勵創新的健康商業生態。

  03 建立一套信用體系

  線上的誠信問題,實體經濟中都存在,並不算是什麼新問題,但在互聯網環境下卻帶來了全新的管理難題。還是以阿里爲例,目前阿里巴巴的安全部門的管理已經覆蓋到了賬戶體系、交易體系、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及信息體系,保障整個市場交易平臺處在一個相對比較公正的、健康的狀態下運行。

  1. 互聯網平臺(生態)和誠信體系是共生共滅的關係

  Hopper兄弟合著的《清教徒的禮物》中揭示了,美國是如何憑藉將英國清教徒的管理文化和價值觀帶到北美,從而造就了一個世界強國地位的,其核心就是——建立一個社會的誠信體系。

  1999年阿里巴巴誕生之時,正是網絡泡沫達到最高潮之際,大批的互聯網企業隨着後來的網絡泡沫破滅而消亡。從阿里巴巴發展過程中的艱難曲折之路可以看出,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壯大離不開誠信體系。甚至可以說,互聯網平臺和誠信體系是共生共滅的關係。

  試想一下,在淘寶上線的初期,面臨的都是互不認識更不能說互相信任的異地雙方的交易活動。如果沒有“你敢付、我敢賠”的支付寶信用體系,就談不上今天每天十億的交易流通。

  20年來阿里巴巴的成長過程可以用“信用等於財富”來實踐“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正是因爲誠信體系,才能夠集聚起千萬級的賣家和億級的買家用無數個“親”或“贊”來構建起每天百億元級的流通量。

  2. 阿里的整體信用安全管理服務體系

  阿里的整套信用體系從阿里建設之初就有,最早的是“用戶信息認證體系”,向1688.com批發平臺的會員推出了一款產品,名叫“誠信通”,從而誕生了信用等級評價體系。

  淘寶上線後隨即又推出了“業務流程保障體系”;基於網絡安全和交易安全的需要,又建設了一套“懲惡體系”;基於搜索算法的排名規則,建立了一套“揚善體系”,爲阿里小貸做了充足的準備;隨着和外部結構的合作需求,阿里開始逐步把信用體系對外開放,做出了“平臺外開放合作體系”。

  2007年後,阿里逐步具備雲計算和大數據能力,爲了使阿里誠信體系更加完善,阿里巴巴努力通過各種方式沉澱數據,從而進入了“大數據底層信息體系”時代,利用全方位的數據評估多變市場參與方的信用,從而協助企業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也就是說,阿里的電商生態(不包括螞蟻)所構成的信用體系至少具備:

  用戶信息認證體系;

  信用等級評價體系;

  業務流程保障體系;

  懲惡體系;

  揚善體系;

  平臺外開放合作體系;

  大數據底層信息體系等至少七個體系或者演化過程,才逐步構建了今天縮減的。

  其中,會員的認證是整個信用體系的基礎環節,已經從線上信息層面的“實名認證”向線下實體層面的“實人認證”推進。

  據此,將不但能保證會員註冊信息的真實性,更能保證註冊會員與店鋪經營者的一致性。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誠信數據庫已經與國家工商註冊數據庫以及法人機構代碼數據庫實現了對接,企業用戶入駐阿里,所有信息都將與國家主管部門的數據進行比對和確認,確保企業的真實性。

  04 短期,大數據是信用體系建設的最終解決方案

  互聯網是世界的未來,大數據是互聯網的未來。Jeremy Rifkin在他的名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指出,經濟是一種信任的遊戲。這個遊戲規則就是誠信體系,因此誠信體系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可見一斑。

  今天信息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於互聯網,而基於互聯網的誠信體系建設則更多地是用“事實來說話”,這個事實就是數據。

  1. 誠信與信用

  我們知道,誠信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信用作爲一個商業層面的經濟學概念,一般指經濟活動中的履約和償付能力。

  誠信是一種堅守承諾的行爲取向,反應履約和償付意願,是一個道德層面的社會學概念。銀行裏有很多存款的人不一定誠信,而誠信的人卻可能因爲貧窮而沒有所謂的信用。

  現實世界中,我們看到太多的小微企業和創業者,雖辛勤工作且生意興隆,但因爲沒有漂亮的財務報表、沒有足夠可供抵押的資產,而被銀行歸爲沒有信用並拒之門外。經濟危機中,我們看到有跑路者也有跳樓者,他們都喪失了信用,但誰堅守了誠信,不言自明。市場經濟的至今未能靈活運用的“無形之手”,就是如何讓誠信者擁有信用。

  我們的金融行業,應該承擔起使兩者合二爲一的功能,但傳統金融顯然沒有做到。至今還是依靠抵押擔保,做着比典當行高級不了多少的業務。金融業管理信用、經營風險的核心使命,也就終究沒有能夠觸及多少。

  而今天,阿里小貸在電商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所做出的開創性探索,使人們可以相信,互聯網金融將“使金融迴歸金融的本質”成爲可能!

  2. 大數據改變金融信用活動的信息結構

  信用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兩個基礎:一是信息,二是制度或規則。

  有充分信息就不會存在失信的問題,正是因爲傳統社會信息嚴重不對稱,因此我們纔不得不依賴於一套所謂的信用制度和規則來塑造我們的信用。

  但不對稱信息環境下的信用制度註定是跛腳的,不管是信用評級還是抵押擔保,只能藉助於第二手的財務數據和當前的有形資產,對真實資產進行變現;而沒有辦法把企業的經營行爲納入信用評價,更難以通過對投資項目收益的預期,爲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提供無抵押貸款。

  因此,無法有效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金融活動就無法真正觸及其“把未來照進現實”的本質。

  可見,信用體系建構最根本的是要在信息完善性方面實現有效突破,而互聯網環境下的大數據,爲建立一整套互聯網環境下的未來信用體系,並據此開展創新性金融服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礎。行爲數據是表徵企業誠信經營活動的第一手數據,也是企業財務的前瞻性指標,它包含了構成企業信用的大量有效信息。

  在傳統商業環境下,這類信息無法被金融系統準確獲得並使用,銀行借貸決策只能依賴於二手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的企業財務信息,因此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長期無法有效破解。與傳統商業社會的信息環境不同,互聯網能夠記錄所有主體的行爲軌跡,形成包括海量客戶特徵及交易、支付、詢價和搜索等行爲足跡的大數據。

  像阿里小貸這類產品,正是通過基於雲計算支撐的互聯網大數據運用,使以交易和支付記錄爲主的互聯網行爲數據成爲塑造網商信用的重要信息來源。

  互聯網金融對網商、消費者行爲大數據的使用,將逐步改變金融信用活動的信息結構,使人們能夠更多地運用行爲數據來刻畫借貸主體的信用,通過更全面、更準確、更前瞻的信息挖掘爲誠信者帶來信用,從而擺脫對抵押擔保等風險對沖機制的過度依賴。

  3. 大數據爲預測區域金融風險提供新方法

  當前,我們正處於全球性經濟增長緩慢和宏觀緊縮的週期,企業資金鍊斷裂、擔保鏈風險等時有發生,並呈現區域性、系統性的特徵。

  爲什麼我們不能及時預測區域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傳統生產、貿易活動具有信息不對稱和不充分的缺陷,而法院的訴訟案件對企業風險的反映則是滯後的。因此,以前對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預測主要依靠區域總體性數據,如一個省、市、縣的銀行存貸款餘額、銀行存貸比、企業平均負債率、銀行的不良率等等,這些數據不能反映單一微觀個體的運行情況及其個體間的聯繫及擴散特徵。

  但是,絕大多數的區域系統性風險則是個體風險的集聚或擴散引發的,因此微觀主體的信息對系統性風險的預測性更強。

  互聯網環境中,電子商務平臺具有很強的微觀信息集聚功能,而且可以從微觀數據看宏觀變化、從個體信息看區域風險。

  馬雲爲什麼能夠率先預測到小微企業冬天的來臨?

  正是因爲阿里巴巴電商平臺的大數據使微觀主體信息的整合聚類成爲可能,從而爲預測區域金融風險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

  4. 大數據爲構建未來全社會信用體系奠定了基礎

  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運用,不僅有助於完善個體信用的構建,監測區域金融風險。而且,一個開放共享的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將成爲國家未來全社會信用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任何一個獨立封閉的信用數據系統都是沒有價值的,只有足夠完整的信息才能描述一個企業或個人的信用。

  我國現行的社會信用體系仍很不完善。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地方政府社會信用信息平臺互相獨立爲一個個“信息孤島”,無法實現信息共享。而且,大量社會主體的行爲信息、民間金融活動的信息等均未能夠得到有效收集並納入信用體系。

  未來的全社會信用體系必須建立在開放共享的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上,在這方面,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更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只有打破部門利益、填平數據鴻溝,形成全社會共享的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信用體系,才能真正實現“讓誠信者擁有信用”“讓信用等於財富”的互聯網金融夢想!

  05 長期,區塊鏈-用數學構建信用體系

  除了大數據,目前存在的第二個比較大的技術變數就是分佈式賬本,即區塊鏈。馬雲和阿里集團的多位高層也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表達過,區塊鏈是阿里的未來。

  1. In Math We Trust

  區塊鏈時代的革命強度可能是互聯網革命的十倍、百倍。互聯網時代只是信息交換的時代,而區塊鏈時代有了價值的交換,我們可以產生數據的市場,每個人擁有自己的數據,然後在交換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價值。

  貨幣的價值在於共識,人類所有知識中,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就是數學,用數學作爲信任的機制,是最自然的做法,真正的區塊鏈時代,就是使得我們相互間的信任構建在數學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區塊鏈價值所在,可以是社會所有實體之間的信任構建在數學之上,各行業都在追求精準,實際上只有數學能夠提供真正的精準。

  2. 公鑰和私鑰的組合

  區塊鏈公鑰和私鑰的組合,就是建立在數論上面,而且是建立在一個更高層的數論上面,叫橢圓曲線。猜想費馬大定律的證實,也是建立在橢圓曲線上的。

  3. 哈希函數

  構成區塊鏈區塊的另外一個是哈希函數,它有一個單向性,任何的東西進去,出來都是一串隨機數。這跟黑洞很像,黑洞任意輸進去,出來的都是隨機數。

  4. 零知識證明

  第三個是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 。比如說:我解了一個難題,但並不想把我的答案直接告訴你,卻要使你相信,我的確把這個難題解了,這是有解的。我可以給你一個比特的信息,我解了這個難題,但是不告訴你任何別的信息。這對整個數據的市場會是非常非常有用的,我可以一個比特一個比特把信息給出去,而不是一下把信息全部給出去。

  零知識證明最大的用途之一就是數權的保護,在個人隱私數據上故意加一些噪聲,這些噪聲使得你辨別不出來這個數據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個人數據。在收集到這些數據之後,在大數據的環境下,這些噪聲就會相互抵消,我得出來的統計數據還是完全精準的,這個辦法就叫差別隱私( differential privacy )。

  5. 形式驗證

  理想情況下,想要保證智能合約能夠100%的正確,形式驗證可以確保某種錯誤的狀態不會發生。

  06 阿里信用體系帶給保險業的思考

  由於這一節內容,查閱了很多阿里信用體系的資料,阿里的誠信體系建設有以下幾點特徵:

  一是信用建設與企業的成長同步;

  二是企業自上而下誠信意識和觀念強;

  三是措施、方法得力到位;

  四是效果比較明顯。

  可以從兩個方面談談阿里誠信體系建設對保險行業的思考:

  一是阿里的誠信體系的特點;

  二是阿里的經驗對保險業乃至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啓示。

  1. 阿里巴巴在誠信建設方面的亮點

  第一個亮點:硬約束和軟約束相結合。

  硬約束主要是阿里在制度建設方面,如誠信檔案制度、懲戒制度等都比較有特色,也着力在這些方面下工夫。二是從道德層面,軟約束方面加強對員工的約束,道德約束的力量或者是約束層面的作用並不是很明顯,不能夠把希望完全寄託在道德層面上。

  第二個亮點:現代技術手段和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阿里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能夠非常充分、有效地應用在誠信體系建設當中,爲誠信體系建設在技術層面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從中國傳統文化來看,誠信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道德之一,誠信的傳統實際上對中華民族的誠信不欺、講究信用文化的傳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阿里巴巴十分注重培育和營造必要的誠信環境,阿里的企業文化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就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進行有機融合。

  第三個亮點:信用評價方法既參照國際標準,或者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也極具中國特色。

  儘管阿里誠信體系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比如說:指標體系的構建還存在一些瑕疵,在指標的權重方面;比如說:違約的情況,不誠信的懲罰方面,加分項或者是減分項的設置等,更具體的一些做法可能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總的來講,基本做法還是有它的可取性。比如說誠信通、雙向信用等級評價機制,還有DSR賣家評價體系等,有比較強的先進性。

  第四個亮點: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敢爲天下先”的膽略。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自2003年10月底啓動,2011年進入推進完善階段後,雖然出臺了《徵信管理條例》,但是信用管理專門的法規還沒有立起來。因此阿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一些自律和監管的措施和做法,具有一些創新的意識。

  此外,阿里巴巴在商業模式、信用評級、誠信建設等方面都走在前面,體現了“敢爲天下先”的膽識和勇氣。

  以上這四個亮點是明顯的,但在理論方面還要深挖,因爲信用的缺失和誠信體系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還是社會學、倫理學、法學、哲學等等多種學科交叉要解決的問題,從理論層面來看,阿里還要上升一個高度,對已有的這種實踐層面上的做法要進行理論上的凝練和深度的挖掘。

  2. 阿里巴巴的經驗對保險業乃至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啓示

  沒有誠信,阿里不可能有今天。誠信是企業的立業之本、生存之道。從阿里的模式來看,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的地方,特別是對當下國家層面推進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阿里巴巴在商務誠信方面做的很有特色、很有經驗,可供參考,可以提煉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完善道德規範體系,培育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

  阿里的誠信體系建設培育了一種良好的信用環境,無論是在員工之間,還是與商家、與其他合作方的合作過程中,善於培育一種文化,就是企業的誠信文化,營造一種良好的信用氛圍。這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市場主體的行爲準則首先就是要守信用,無論是法人還是公民,都應該有誠實守信的意識和觀念。

  這點阿里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貫穿其中,將信用理念、信用意識、信用道德的宣傳和教育貫穿始終。

  第二,形成信用獎懲聯動機制。

  在這一方面阿里揚善懲惡體系很有參考價值,在信用體系中獎懲要分明,獎勵守信者,同時要嚴懲不守信者,這樣才能夠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各界誠實守信的氛圍。這種聯動機制需要由政府出面來引導,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職能部門來推動,再加上公民的自覺行爲來共同助力,把這樣一個聯動機制建立起來。

  失信懲罰機制構建的基本原則是:以市場經濟運行的法則處罰市場上出現的失信行爲。通過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使人們明確在市場經濟中,失信的法律邊界是什麼,失信到什麼程度將給予何種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過這種失信懲罰機制的設立,加大企業或個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爲趨向守信,讓守信成爲公民重要的通行證。

  第三,就是建立健全信用評級的監督制度。

  這點從前面的阿里的七個方面的信用評級體系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信用體系的構建整體來看還是比較科學、比較完善的,儘管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誠信爲本是市場經濟基本的準則,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是政府、社區、企業和公民的社會資本、品牌和無形資產,這些都是通過信用來加以體現的。

  小結

  互聯網平臺(生態)和誠信體系是共生共滅的關係。

  以阿里巴巴爲代表的電子商務誠信體系已成爲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撐整個互聯網經濟運行的基本架構之一。但是,截止目前,保險行業還缺乏主導性企業通過生態構建行業誠信體系來補充整個社會經濟體,這個體系至少包括保險行業用戶信用體系、保險行業代理人及其它從業人員誠信體系、保險行業機構誠信體系等等。

  在中國社會經濟一體化的誠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基於互聯網的誠信體系建設也一定能夠比傳統商業和社會的誠信體系走得更快更遠,因爲它有能夠實時響應的大數據和隨時隨地的雲計算支撐。

  信用和誠信並不完全是同一個概念,但殊途同歸,我們的金融行業承擔着合二爲一的使命。

  參考資料:

  《從阿里巴巴誠信建設看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

  《崔衛平:用信用爲電子商務插上騰飛的翅膀》

  《共建、共享的誠信體系:“讓信用無處不在”》

  《阿里巴巴誠信體系建設 》

  相關閱讀

  生態願景與險企數字化進度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一)

  保險公司觸網,App還是微信小程序?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二)

  大企業建生態,小企業進生態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三)

  賦能型生態演化路徑與六大競爭制高點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四)

  互聯網生態建設的六個切入方向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五)

  保險公司互聯網生態建設的切入方式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六)

  互聯網生態建設落地五大挑戰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七)

  支付,造就金融科技生態契機 | 保險科技生態建設(八)

  作者:李有龍,公衆號:IAB物智鏈

  本文由 @李有龍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