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一座城市的记忆,它连接过去和现在,勾勒出一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

烟雨浸染之下的无锡城北,一个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被誉为“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的它,身居繁华却寂静无声,近在咫尺却总被遗忘。今天漫步到此就来到了这里,跟着小编一起触摸它走过百年还依然澎湃跳跃的历史脉搏。

青砖黑瓦,翘角飞檐,在这里遇见“村前”

抵达村子的那个春日早晨,天下着小雨。上个世纪70年代造的青砖黑瓦老房子到处都是,斑驳的外墙上,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这里的一砖一瓦,尽管诸多不便,但还是有人愿意守着这些老房子,享受老街和现代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节奏。

小河池头,祠堂场、街弄里、水沟头、朝东巷、夹石下、校后村…….,村前村不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长短不一的大小街巷相互连通,门牌很复杂,走两步门牌就变了,这在古村里是不多见的。有些通过字面意思,可以猜出背后的含义。

青砖黑瓦,翘角飞檐,在这里遇见“村前”

这些老房子时至今日,基本保持了百年之前的原有格局,一条长约200米、宽不足10米街道横贯东西, 也是旧时模样,这便是老街区的的主要街道,交街曲巷,里走外拐,房舍众多。

取名“村前”,隐含“村前村前,样样在前”的激励之意。村前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近现代中国乡村教育的摇篮,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

青砖黑瓦,翘角飞檐,在这里遇见“村前”

从这里,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 第一座乡村公园、第一个晴雨操场。

3月初,这个村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胡氏家风馆开馆。这个一门出了“三博士”的家族,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仍然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青砖黑瓦,翘角飞檐,在这里遇见“村前”

胡氏家族中,胡壹修、胡雨人先生,是义务教育、分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及无锡女学等的先行者。“ 胡氏三杰”的胡敦复先生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一大同大学,先后走出了39位“两院”院士,有“北南开,南大同”的美誉;胡明复先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数学博士,在数学教育普及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胡刚复先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开山鼻祖,中国物理学会专门设立“胡刚复奖”以资纪念。

青砖黑瓦,翘角飞檐,在这里遇见“村前”

家族人才辈出,跟优良的家风家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传承密不可分。胡氏家风馆正式开馆,既是对胡氏家族家风的铭记,也是对后人的教育和激励。

几十年间,这些老房子见证了、这座古村的历史变迁,也以自己几乎不曾改变的模样,刻画出城北独有的气质。在此居住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再来,舍弃不下的依然是那长存心底的温暖记忆。

青砖黑瓦,翘角飞檐,在这里遇见“村前”

青砖黑瓦,石街山墙,百年之后,村前村还是它当年的样子,房舍之内,居住于此的人们,其平淡如水的家长日子,也跟百年之前并无二致。老街不老,老房不老,它们隐匿在时间背后,隐匿在现代都市的繁华背后,一直温暖着我们,温暖着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这座城。

青砖黑瓦,翘角飞檐,在这里遇见“村前”

游走在老街之时,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看到各种各样的老式建筑,不免心生感叹,"这样的房子,才是有灵魂、有生气的啊!”

曾在瓦房下嬉笑怒骂地长大,奔跑在一栋栋瓦房之间的巷弄里,也在这样不断向前的岁月之中,看着瓦房在历史的蜕变中慢慢的消失了。

文:无锡漫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