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一座城市的記憶,它連接過去和現在,勾勒出一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氣質。

煙雨浸染之下的無錫城北,一個座有6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被譽爲“鄉村建築露天博物館”的它,身居繁華卻寂靜無聲,近在咫尺卻總被遺忘。今天漫步到此就來到了這裏,跟着小編一起觸摸它走過百年還依然澎湃跳躍的歷史脈搏。

青磚黑瓦,翹角飛檐,在這裏遇見“村前”

抵達村子的那個春日早晨,天下着小雨。上個世紀70年代造的青磚黑瓦老房子到處都是,斑駁的外牆上,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鄉愁。這裏的一磚一瓦,儘管諸多不便,但還是有人願意守着這些老房子,享受老街和現代城市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節奏。

小河池頭,祠堂場、街弄裏、水溝頭、朝東巷、夾石下、校後村…….,村前村不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長短不一的大小街巷相互連通,門牌很複雜,走兩步門牌就變了,這在古村裏是不多見的。有些通過字面意思,可以猜出背後的含義。

青磚黑瓦,翹角飛檐,在這裏遇見“村前”

這些老房子時至今日,基本保持了百年之前的原有格局,一條長約200米、寬不足10米街道橫貫東西, 也是舊時模樣,這便是老街區的的主要街道,交街曲巷,裏走外拐,房舍衆多。

取名“村前”,隱含“村前村前,樣樣在前”的激勵之意。村前村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被譽爲近現代中國鄉村教育的搖籃,華夏科教文化第一村。

青磚黑瓦,翹角飛檐,在這裏遇見“村前”

從這裏,先後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復、胡明覆、胡剛復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學家和學者。誕生了中國第一座鄉村圖書館、 第一座鄉村公園、第一個晴雨操場。

3月初,這個村又發生了一件大事——胡氏家風館開館。這個一門出了“三博士”的家族,爲民族的復興、國家的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仍然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青磚黑瓦,翹角飛檐,在這裏遇見“村前”

胡氏家族中,胡壹修、胡雨人先生,是義務教育、分科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及無錫女學等的先行者。“ 胡氏三傑”的胡敦復先生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一大同大學,先後走出了39位“兩院”院士,有“北南開,南大同”的美譽;胡明覆先生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數學博士,在數學教育普及上做出了巨大貢獻;胡剛復先生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浙江大學理學院的開山鼻祖,中國物理學會專門設立“胡剛復獎”以資紀念。

青磚黑瓦,翹角飛檐,在這裏遇見“村前”

家族人才輩出,跟優良的家風家訓——“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傳承密不可分。胡氏家風館正式開館,既是對胡氏家族家風的銘記,也是對後人的教育和激勵。

幾十年間,這些老房子見證了、這座古村的歷史變遷,也以自己幾乎不曾改變的模樣,刻畫出城北獨有的氣質。在此居住的人,來了又走,走了再來,捨棄不下的依然是那長存心底的溫暖記憶。

青磚黑瓦,翹角飛檐,在這裏遇見“村前”

青磚黑瓦,石街山牆,百年之後,村前村還是它當年的樣子,房舍之內,居住於此的人們,其平淡如水的家長日子,也跟百年之前並無二致。老街不老,老房不老,它們隱匿在時間背後,隱匿在現代都市的繁華背後,一直溫暖着我們,溫暖着從過去走到現在的這座城。

青磚黑瓦,翹角飛檐,在這裏遇見“村前”

遊走在老街之時,步移景換,情隨境遷,看到各種各樣的老式建築,不免心生感嘆,"這樣的房子,纔是有靈魂、有生氣的啊!”

曾在瓦房下嬉笑怒罵地長大,奔跑在一棟棟瓦房之間的巷弄裏,也在這樣不斷向前的歲月之中,看着瓦房在歷史的蛻變中慢慢的消失了。

文:無錫漫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