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亦佐縣”。以小縣例省,入羅平州。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安插土酋海闊于越州。即把亦佐右土縣丞海闊安置到越州。海闊抗拒不去越州,在竹園興修房舍,構築碉堡。韜光養晦,以觀時局。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叛清,海闊從吳三桂反,授都司職,率兵拒戰,兵敗,亡歸。二十年復滇,闊遁跡深箐。康熙十三年正月(公元1674年),僞設亦佐縣。很顯然康熙十三年置的亦佐縣有“僞”之稱,其因是吳三桂叛清,是逆臣。海闊不滿清朝統治,率部屈從吳三桂反清,吳三桂爲了拉攏海氏土司,故又設亦佐縣。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任命的亦佐僞縣令龍元熹以安邊、豐約二營賄賂給沙飛雄子沙鼎臣。也就是說龍元熹爲拉攏沙鼎臣從上五營之一的豐約營,下五營之一安邊營劃給沙鼎臣管轄。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撤消了吳三桂設立的僞亦佐縣,仍然劃歸羅平州。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亦佐阿汪營火頭夏魯機,字維屏,冒稱是沙普元的後裔,奪去了沙鼎臣的安邊營。

從上述《康熙平彝縣誌》《光緒平彝縣誌》所記載的史實來看,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軍入滇,在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亦佐縣右縣丞海闊歸順清朝,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亦佐左土縣丞沙雄飛謀反兵敗。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罷亦佐縣入羅平州”。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海闊從吳三桂反清,一年後又復置亦佐縣。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吳三桂反清被平叛。吳三桂時期設置的亦佐縣又歸於羅平州。在清軍入滇的二十四年短暫時間,亦佐海氏、沙氏土縣丞兩次反清均告失敗。清朝的“改土歸流”從表面上看,是爲了解除土司統治下的少數民族人民的痛苦處境。但清朝實行“改土歸流”的真正目的,正如鄂爾泰在其給清世宗所上的《改土歸流疏》一開頭便首揭其意義“爲剪除夷官,清查田畝,以增賦稅,以靖地方事”。“若不改土歸流,將富強橫暴者(土司),漸次擒拿,懦弱昏庸者(亦指土司)漸次改置,縱使田賦兵刑,盡心料理,大端終無就緒。”亦佐縣屬於清王朝有條件直接深入彝族地區,沙氏、海氏土司便很自然會被拋棄。沙氏、海氏土司反抗“改土歸流”,其目的也是維護其土司地位。清朝的“改土歸流”的高潮期在鄂爾泰上疏雍正時期,而亦佐縣既是小縣,又是清王朝可直接深入的地區,故在清朝入雲南初年便完成了“改土歸流”。

由於清初,平彝轄區夜苴部已完成“改土歸流”,故範承勳任雲貴總督後,於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向康熙上書“裁平彝衛疏”,認爲清朝已設兵置鎮,在於控制,軍民糧差同其輸運。康熙初年、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已先後奏準裁去大部分明朝設立的衛、所,現在仍存在的還有平彝等五所,仍屬守備和千總等官員管理。尚存在平夷等六衛……並應裁去,將他們的田地和軍隊及其他人員交附近州、縣管理。

康熙三十四年十一月(公元1695年)雲南布政使、雲貴總督王繼文向康熙“請設平彝縣治疏”稱“查平彝爲滇接壤,四外蠻藪,而中則要道也……康熙二十六年內,前任督臣範承勳,將全滇衛所議裁,而平彝一衛勢難獨留,是以一併題請分歸別屬在案。自平彝上至滇之沾益州,下至黔之普安州,共計四站,約遠一百七十餘里,竟無印官居中分守……此平彝縣治之亟宜請設也……將平彝舊額仍舊歸還,並將附近羅平、沾益二州徵收之亦佐,即中、下伍兩營、勳莊、餘家堡等處改歸。”

從範承勳、王繼文上疏康熙的奏摺來看,裁平彝衛,並亦佐縣的原因:一是明設置的衛、所作爲軍事扼守單位已由清設立的軍營、安置的鎮守,節節控制,衛所設置已大可不必;二是平彝爲滇黔通京要道,四處皆蠻夷,竟無一縣設置統治;三是以亦佐土縣丞改爲平彝縣土縣丞。

王繼文上疏在得到康熙皇帝的批准後,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將平彝廢衛、裁亦佐縣設置平彝縣治,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訓導一員。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三月清王朝禮部正式頒發平彝縣印,縣治設在原平夷衛治。至此,亦佐縣與平彝縣合併,設置平彝縣。安海領地的羊腸營(今營上的大部分,即41村)卻仍屬沾益州。故任仲宜在編撰《康熙平彝縣誌》“圖說”中感嘆道:“其平、亦之交有沾益之安土羊腸三十六營橫亙於中,壤地不能相結,因時爲患,往往梗途,頗稱不便。建制之初,計不及此,惜哉!”任仲宜認爲設置的平彝縣中間橫插安土羊腸營由沾益州管轄,不利於平彝縣政令、旅途暢通,是設置平彝縣轄地的失誤之策。直到1937年,雲南省主席龍雲才批准把羊腸營41個村劃歸平彝縣,從此才結束了平彝縣的“橫亙”問題。

筆者在這裏必須說明的是“平彝”怎麼在清朝時改爲“彝”,這是因爲滿族在明朝之前稱之爲“東夷”。“夷”字人形背弓,清一統後,認爲“夷”是篾稱,把滿族稱之爲蠻夷之類。故由“夷”改爲彝,因此在《康熙平彝縣誌》中“平夷衛”就改爲“平彝衛”。“彝”是我國古代青銅重器的共名。

回眸歷史的天空,夜苴部作爲“東爨烏蠻”三十七部之一,在南詔國、大理國時期,可謂金戈鐵馬,叱吒風雲,是一顆難以移動割據稱雄的棋子;在元、明、清時期,封建中央王朝爲鞏固其統治,在不同歷史時期表面採取一系列“懷柔”政策,而伴隨的卻是腥風血雨的兵威征服,因此導致夜苴部反抗不斷,設置的亦佐縣也幾經更迭。

今天,當我們沿着歷史的足跡探尋割據稱雄的夜苴部,歷經滄桑的亦佐縣,我們不得不敬仰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改平彝縣爲富源縣至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平等、團結、和睦共處,共同澆鑄富源美好的明天而倍感自豪。(完 )

雲南政協報投稿郵箱

基層政協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檢、法、行政司法相關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文學、鑑賞等副刊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識別關注我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