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海灘塗自然條件獨特,環境優良,十分適宜魚、蝦、蟹、藻等多種生物羣體的生長和繁殖,是蛋鴨的天然養殖場地。坡頭鎮南三島上地聚村是遠近聞名的“蛋場”,今年七十多歲的張木生是這裏的老鴨倌,放牧海鴨四十多年,有一本厚厚的養鴨經。

張木生和老伴在分裝紅鴨蛋。

七旬鴨倌放牧海鴨40年

日前,記者來到上聚地村採訪時,張木生開着拖拉機外出送蛋剛回來。

張木生承包了上聚地村的一百多畝紅樹林灘塗,在這裏放牧海鴨,收鴨蛋賣,幾十年一彈指,如今年逾七旬的他依然神豐體健,本該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仍然捨不得這些海鴨,和老伴守護着這片蛋場。

放養的母鴨由優育的麻鴨選育而來,每天海潮退去之後,滯留在灘塗上的小魚、小蝦、小蟹、小螺等海洋生物成爲海鴨的天然美餐,這些海鴨下的蛋,青皮個大,蛋黃鮮紅,味香鮮美,被稱爲紅心鴨蛋,備受消費者喜歡,據說曾爲明朝貢品,號稱“中國第一蛋”。

養鴨40多年,張木生對海鴨的生活習性瞭如指掌,每天曙光初現,鴨子們就開始出動,擺着肥胖的身體走向灘塗,開始覓食。他在鴨場裏做了自動投食裝置,有水槽,鴨子在海邊逛累了,回來在自動投食裝置裏補充點食物,在岸邊的水池裏嬉戲,或在紅樹林下休息,天黑再回到鴨棚裏休息。

張木生放牧海鴨,就像放牧羊羣一樣,看着省事,其實並不省心。

“養海鴨風險挺大的。“張木生說。養鴨有技術含量,要預防風險,最怕的鴨子得病,治得不及時,會傳染一大片。張木生每天巡鴨場,特別留意鴨的健康情況,“鴨和人一樣,都有精氣神,看鴨走路的勁頭,聽鴨的聲音,基本能判斷大概。”張木生說,憑他幾十年的經驗,鴨有點不對頭都能覺察得出來,一旦發現鴨子生病,他會把病鴨隔離,對症下藥。有時爲了預防疾病,他也會開一些中藥,煮好了倒在水槽裏給鴨喝。

另一種風險來自海邊灘塗。鴨場位於海邊紅樹林區域,這種灘塗養殖受潮汐影響,每次潮落,紅樹林裏總會滯留大量的海洋生物,這些高蛋白的天然餌料是海鴨的美餐,使得海鴨體肥蛋多,蛋黃晶紅、味美鮮香,但是,放牧海鴨的方式風險大,放養過程中鴨只損失率高。

湛江是颱風多發地區,每年臺風季節,覓食於灘塗上的海鴨常常受颱風雨及海浪襲擊,無法游回岸邊而死亡或失蹤,致使鴨的數量減少;受到風雨及海浪侵襲過後的鴨羣還會大量減產甚至停產,短時間內難以恢復。這是海鴨放養業中最影響經濟效益的自然災害。

4000只鴨日產蛋300多斤

養海鴨,最開心的莫過於撿蛋。

每天清晨四點多,張木生趁海鴨離開鴨棚下海覓食,進鴨棚撿鴨蛋,那心情別提有多愉快:“鴨蛋一排一排,滿地都是,就像撿金元寶一樣,有些還是熱乎乎的。”

4000多隻海鴨,一天產蛋300多斤。他把新鮮的蛋撿好,裝筐,上午開着拖拉機送去鎮上的收購點,按18元/公斤的收購價計算,一天的收入有兩三千元,一年下來,收入也有三四十萬元,剔去成本,也堪稱可觀。

賣不完的新鮮鴨蛋,張木生就做成醃鹹蛋。紅心海鴨蛋富含鈣、鋅、碘、硒、鐵、鎂、鉀等多種微量元素,醃製出的鹹蛋色香味俱全,保存期長,用於做鹹蛋黃糕點最好,每年中秋之前特別搶手。

如何醃製鹹鴨蛋?張木生現場作了示範:先將粗粗的海鹽打碎,與水相和,再將濃鹽水注入草木灰中調勻(比例約爲一斤灰二兩鹽),把蛋放入鹽水草木灰漿中醃兩天,連灰撈起,放在罈子裏醃20天,即大功告成。醃好的鹹鴨蛋,一隻可售1.3-1.5元。

另外,鴨場裏的都是母鴨,一隻母鴨的產蛋高峯是兩年,高峯期一過就得換。每年三四月份是母鴨更換的季節,一隻母鴨售價七八十元,也是一筆收入。

張木生很享受這種當鴨倌的生活,每天和老伴守着鴨場,孩子和孫女有空也會過來幫幫忙。他說,紅心鴨蛋質細、嫩滑、鮮香,具有營養成分高、保健食療價值高、膽固醇含量較低等特點,但苦於受銷路制約,一直沒能更好地實現規模化發展。“紅心鴨蛋這麼好,如果銷路能打開,這一大片灘塗養一萬隻海鴨都沒問題!”張木生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