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央視公佈了《國家寶藏》第二季

9家博物館入選的國寶!

山東博物館有3件國寶入選!

咱們先睹爲快

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西漢)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於1972年出土於銀雀山漢墓,一號墓共整理出竹簡4942枚,分長短兩種,長簡佔絕大部分,簡長27.6釐米、寬0.5-0.9釐米、厚0.1-0.2釐米,其長度相當於漢尺的一尺二寸;短簡長約18釐米、寬0.5釐米,相當於漢尺八寸;另外發現少量木牘,長約23釐米,相當於漢尺一尺,所謂“尺牘”。二號墓整理出竹簡32枚,簡長69釐米、寬1釐米、厚0.2釐米,長度相當於漢尺3尺。銀雀山漢墓簡牘包括四類書,第一類是兵書,第二類是論政論兵之書,第三類是數術書,其餘歸入其它類。其中兵書數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孫子兵法》與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同墓出土,結束了關於孫子其人其書的千古論爭,意義重大。

明衍聖公朝服

朝服是在比較隆重的大朝會或儀式中穿着的服飾。明代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時穿朝服,外任官只在三大節、拜牌及迎詔時用朝服。明代官員朝服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形制,戴進賢冠、穿赤羅衣、裳、白紗中單、蔽膝、革帶、大帶、玉佩、大綬、襪、履等。

梁冠

高27筒徑18.5釐米

銅絲編織的網狀顏題(即覆額環腦一圈的介壁)、雲翅(即位於額上的顏題延伸到腦後凸起的兩耳),紗質的冠頂,頂上有自前而後五道皮質的橫樑;顏題前後與雲翅的銅網上,裝飾有金質的簪花、雙鳳。

赤羅衣

身長118腰寬62袖通長250袖寬73釐米

交領、大襟右衽、寬袖敞口,領、襟、袖、擺處緣以四寸寬的青羅邊。

赤羅裳

身長89腰圍129釐米

赤羅裳身,桔黃色圍腰,青羅鑲邊。

中單

身長118腰寬65袖通長254袖寬69釐米

交領,大襟右衽,寬袖敞口。領、襟、袖擺處鑲青羅寬邊。

夫子履

戰國銅餐具

1991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爲配合齊魯石化公司勇士生活區的建設,在臨淄區永流鄉張家莊村東發掘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墓葬,雖然墓葬槨室被盜,但位於墓室內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銅禮器和生活用具,其中的生活用具設計精巧,製作精緻,表現出戰國時期齊國手工業發達興盛。

器物坑呈長方形,內有木質的器物箱,隨葬器物均放於箱內,器類有銅鼎、豆、壺、盤、匜等禮器;盆、鏟、盒、餐具、鏡等生活用具;刻刀、削、鋸等工具;還有骨梳、簪等器類。其中出土最精美的是一組由多達60件組成的銅組合餐具,分別由耳杯、小碟、盤、盒、碗組成,外加罍形的餐具外殼,共達60件,從配套的10個耳杯和10個小碟看,當時已經盛行10人之宴了,而這一傳統至今仍在盛行,追根溯源,10人爲宴的風俗大概屬於齊國、齊地由來以久的習俗。這套銅餐具的出土,不僅反映了當時齊國工匠的高超技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齊國的繁榮和興盛。根據文獻記載東周時期,齊國非常強盛,春秋稱霸,戰國爭雄,經濟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當時的縱橫家蘇秦描述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可見臨淄在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爲中國古代東方最大最繁榮的城市,齊地的人民也因“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經常聚首宴飲了。

來源:天下泉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