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爲金玉之說,不是薛姨媽杜撰的,從情理上,我是隻好這麼去想:寶釵小時候,薛家說有過“金玉之說”了,但是大家也沒有怎麼當真,所以,還是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寶釵到了13歲,去待選,但是,待選失敗之後,寶釵的婚事也真的成爲薛姨媽的心事了,加上寶玉那塊玉的出名,於是很容易想起癩頭和尚的話了,確實是想親上加親,薛姨媽就忍不住和王夫人談論這個“有玉方可配金”了。談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寶哥哥心裏有個林妹妹,再說了,如果薛姨媽對外人都喋喋不休,那對寶釵薛蟠更應該耳熟能詳了。可聽薛蟠的口氣,也是突然纔想起的,老早的事情。而且,正因爲薛家母女沒這樣想,被薛蟠這樣無理胡說一下,纔會生氣。書中哪點說明薛蟠是道明“真相”了?又哪裏慌亂了?明明是認爲薛蟠說話“沒道理”,如果是被真相,那就不是如此對女兒說話了。

我想,這種金玉良緣的話題,應該是姐妹倆初見面的日子裏,互敘家長裏短時提到的。親姐妹之間,又不是其他親戚,說個真話聊個家常,還要這麼思前想後怕誤解什麼的?如果有故意的暗示,那王夫人應該會記在心上。但書中也感覺不到這個痕跡。

元妃賜禮,是勾起了幾個知情當事人的金玉記憶。正可反證,其他時候,金玉之說基本是沒人知曉,至少是沒一點反響的。至於黛玉生氣,也不是這時候纔有的。知道寶釵有金鎖後恐怕就一直喫味了吧?當然,既然寶釵能想到金玉之說,薛姨媽此時肯定也會想到。但似乎也沒見前後有什麼轉變,可見想到僅僅想到而已,絲毫沒有改變她什麼想法,更別說做法。估計薛姨媽此時爲女兒擇偶還沒有到非嫁出去的地步,畢竟在這樣的母親看來,兒女都算小孩,都希望都在身邊多待着,加上連薛蟠都尚未成親,薛姨媽未必就會那麼早就把寶釵的婚姻提上日程。

寶玉聽黛玉提出“金玉”二字來,不覺心動疑猜,便說道:“除了別人說什麼金什麼玉,我心裏要有這個想頭,天誅地滅,萬世不得人身!”是,這金玉之說,絕不可能是寶釵這個“珍重芳姿晝掩門”的千金小姐說起來的,也不大可能是鶯兒對黛玉說的,所以,是別人說的。別人可能是聽到王夫人姐妹倆聊這個,傳開的。別人都會這樣“八卦”去傳,姐妹倆當時一點也想到那麼去,也很難說。還有另一個證據是,當薛姨媽以爲賈母要把寶琴說給寶玉的時候:“薛姨媽度其意思,大約是要與寶玉求配。薛姨媽心中固也遂意”,“固也遂意”,說明她也是喜歡薛家和賈家結親的。如果賈家提出結親,是寶釵而不是寶琴,她一定也是欣然同意的,想都沒有想到“不要拆開寶黛”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