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3月29日,法國導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在巴黎去世,享年90歲。提到她,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其電影的影響力;而實際上,她在攝影以及裝置藝術的成就也不容小覷。

這位包攬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等多項大獎的偉大導演,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以及率真鬼馬的性格爲世人帶來了數不勝數的優秀作品。她的離世,讓人猝不及防。從此,世界上少了一位有趣、有才,又可愛的蘑菇頭老少女。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在拍攝

光影之間

26歲時,沒有任何電影製作經驗,甚至連看過的電影都屈指可數的阿涅斯·瓦爾達在法國導演阿倫·雷乃(Alan Resnais)的鼓勵下,貸款籌資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短角情事》,1954年

她偶然間從福克納的小說《野棕櫚》中獲得靈感,將小說中的章節排布技巧轉換爲雙線敘事手法,並應用於《短角情事》中。獨特的敘事形式以及低成本的製作方式使得該作品被視作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先聲。

此後,她導演了多部女性題材的劇情片。作品通過其獨特的女性視角以及細膩的刻畫手法,真實地反映出女性在社會中的生存現狀。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五至七時的克萊奧》,1962年

在她的電影中,女性角色不僅僅是被凝視的客體,同樣也試圖成爲世界的中心。這種富有張力的刻畫女性角色的手法在她的《五至七時的克萊奧》(Cléo de 5 à 7)與《天涯淪落女》(Sans toit ni loi)兩部知名作品中尤爲突出。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五至七時的克萊奧》,1962年

在作品《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中,導演將美麗流行歌手Cléo Victoire等待癌症報告期間瀕臨崩潰的心理狀態刻畫得細緻入微。這部影片真實地展現了男權社會下女性身份認同的危機,同時積極探索女性的自我價值以及存在意義。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天涯淪落女》,1985年

在另一部作品《天涯淪落女》中,導演通過人物細節的刻畫以及情節的設計爲女性美麗的軀殼下注入鮮活的靈魂,結合演員複雜和精巧的演技將人物的全貌完整地展現在了觀衆面前。

由他人口中的細枝末節拼湊出的角色均向人們拋出了一個問題:到底什麼纔是女性真實的自我?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天涯淪落女》,1985年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天涯淪落女》,1985年

上世紀90年代初,阿涅斯·瓦爾達的丈夫,法國導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身患艾滋病。在丈夫即將離開人世之際,阿涅斯·瓦爾達創作了電影《南特的雅克·德米》(Jacquôt de Nantes)爲他還原了兒時的記憶,同時也將自己深愛之人的音容定格於影像之中。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與丈夫雅克·德米

阿涅斯·瓦爾達想要爲愛人完美復原她不曾陪他走過的童年時光。因此在拍攝過程中,她總是反覆與丈夫確認,是這樣的嗎?會不會拍錯?生怕自己的拍攝與愛人兒時的記憶存在偏差。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南特的雅克·德米》,拍攝期間

2017年,阿涅斯·瓦爾達與法國街頭藝術家JR共同拍攝了紀錄片《臉龐,村莊》(Visages villages)。片中,他們駕駛着一輛小貨車穿越法國小村莊並拜訪沿途遇到的普通人,其中有村裏的郵差、工人、農民等。

兩位藝術家將小人物的巨幅肖像打印到牆上,以此來反抗商業廣告中無懈可擊的美麗面龐。他們希望傳遞每一個靈魂都值得被尊重的思想,讓觀衆可以透過鏡頭感受到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勤勞、熱情與友善。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臉龐,村莊》,2017年

裝置藝術

除了攝影之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阿涅斯·瓦爾達也曾涉足裝置藝術。人們最爲熟悉的是她在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作品《馬鈴薯烏托邦》(Patatutopia)。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馬鈴薯烏托邦》,2003年

《馬鈴薯烏托邦》由電子屏幕和擺放在地面上的700斤土豆共同組成。屏幕中央爲一顆長芽的心形土豆,兩側則爲正在播放中的發芽和乾癟的土豆影像。藝術家藉由土豆的衰老過程來比喻自身的衰老。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海灘》

另一件裝置作品《海灘》同樣由照片、影像與實物共同構成。作品背景爲一張懸掛着的海浪照片,照片下部播放海浪真實的影像,外圍則由真實的沙子組成。藝術家有趣地將三種形式融合在一起,爲觀衆帶來了獨特的感官體驗。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努瓦姆梯耶的寡婦》,2005年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努瓦姆梯耶的寡婦》(Les Veuves de Noirmoutier)來源於藝術家對於自己“寡婦”這一身份標籤的思考:女性如何面對自己最親近之人的離去?

該裝置由14個同時播放的小型屏幕組成。屏幕中,來自努瓦姆梯耶島上的寡婦們各自講述着她們的故事。每個屏幕連接一個獨立的耳機播放着她們的聲音。通過聆聽一對一的獨白,觀衆可以更加深入地走進這些失去親人的女人的內心世界。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茨古古的墳墓》,2006年

而日常生活中,阿涅斯·瓦爾達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貓奴”,在愛貓茨古古(Zgougou)死去後,藝術家用貝殼爲愛貓搭建墳墓,並做成裝置藝術,以此紀念這隻在她生命中帶來無限歡樂的“家人”。

同時,喜愛海邊的她還將人字拖、小鏟子以及色彩鮮豔的塑料桶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乒乓,人字拖與露營的營地》放到了美術館中,作品充滿了夏天海邊玩耍的童趣。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乒乓,人字拖與露營的營地》

中國記憶

阿涅斯·瓦爾達不僅擅長電影與裝置藝術,同時也是一位攝影藝術家。早在1957年,她就受邀訪華,在她的作品中留存了許多珍貴的時代記憶。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受邀訪華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訪華期間

在訪華期間,阿涅斯·瓦爾達已經懷有身孕,腹中小生命的存在喚醒了她母性的溫柔。因此,她用鏡頭記錄了許多中國的孩童,這些戴着虎頭帽的小朋友是否激發了藝術家對於新生命的期待?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拍攝作品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55年後,83歲的阿涅斯·瓦爾達再次來到了中國,並帶來了《破碎的肖像》系列攝影作品。雖然已過耄耋之年,但老奶奶依舊活躍藝術圈,讓人們覺得歲月對她似乎格外厚待。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夫婦》 ,2009年

永別了,天真的老少女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自拍像

阿涅斯·瓦爾達的去世,帶走的是一個時代,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惋惜與遺憾。這個彷彿不會老去的“小女孩”這次真的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她孩童般的純真與好奇,和對於世間萬物的誠摯與多情必將永存。

精彩回顧:

在藝術界,如何說謊?

生活壞習慣難糾正?這10件設計作品幫你改正!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垃圾?如何區分?

[編輯、文/李天伊]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