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哥讀史

歷朝歷代對於開國功臣都是褒獎有加,獎勵他們爲國家爲人民(封建時代就是爲皇家)做出的貢獻,有的刻碑,有的在宗廟配像,有的寫入史冊,還有的畫下來,以圖像的方式更爲生動存世,只是不太容易保存,唐朝的凌煙閣24功臣像就是這樣的方式。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爲凌煙閣。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爲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爲《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爲真人大小,時常前往懷舊。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很善於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凌煙閣二十四元勳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鬥歲月。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凌煙閣,以爲人臣榮耀之最,此後凌煙閣功臣成爲唐代豪傑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標誌。

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結果出現貞觀盛世,正如太宗所言,"於茲十有餘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要做到這一點,太宗"爲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爲了表彰這些功臣,就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

圖畫功臣於凌煙閣並非始於唐代。庾信《周國柱大將軍紇幹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歸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權也這麼幹過。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而唐朝的凌煙閣建在長安城內(太極宮)三清殿的旁邊。閣中又隔爲三層:最內一層所畫均爲功高宰輔的大臣;中間一層所畫,均爲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爲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均面北而立,以示爲君臣之禮。

這二十四位功臣按序排列分別是:

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

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

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

司空、梁國公房玄齡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

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

特進、衛國公李靖

特進、宋國公蕭瑀

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

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

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

陝東道行臺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

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

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

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

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

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

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

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

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

徐州都督、胡國公秦瓊。

大家熟悉的秦瓊秦叔寶,位列24功臣之末,可見太宗在衡量功臣功績的過程中,有所考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大局出發,綜合評估了各位功臣的政績和威望,至少在他看來這樣安排是最合適的,也沒有聽到多少反對的意見,經常提意見的魏徵排在第四,也算蠻靠前的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