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 120°。“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气候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的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在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因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过后会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夏天经常会感到酷热难耐,并且潮湿闷热的天气极易引起中暑。中医理论认为,夏天暑气大,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并有“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的说法。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暑邪为阳邪,容易升发上犯心神、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等症状。暑多夹湿,湿为阴邪,能够损伤阳气。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乘虚侵袭人体且暑气逼人,使人心气亏耗,导致中暑的发生。当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恶心、心悸、注意力涣散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

莫让情绪也“中暑”

大暑时的炎热天气不仅会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经常会使人“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水平,于是产生“情绪中暑”症状。由于情绪障碍时能够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上升,因此提醒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养心神,护脾胃

大暑时节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更应养心神,护脾胃。养心首先要开心,如能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其次,睡好可宁心,保证睡眠充足,能够有利于心神的宁静。但也不要贪睡,应该早起,清晨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有利于舒缓身心。

大暑节气暑湿之气较重,困阻脾胃,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困重等现象,可选用容易消化的药粥来滋补身体。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备受古人称誉,认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这个时节可选用燥湿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如山药、大枣、莲藕、百合、木耳等。

作者:卢秉久 张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