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门行 | 巴克图:“红色国门”焕发新活力

本文刊发于2018年10月26日《参考消息》第十一版

文 | 张宝印 张骄瀛 刘小红 刘金祥

从丝路古镇到“红色国门”,新疆塔城跨越了千年。沐浴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这片北疆的热土正焕发勃勃生机,彰显着新时代的强盛与活力。

塔城风景秀美,融塞外粗犷和江南灵秀于一体。位于中哈边境距市区只有12公里的巴克图口岸,有“红色国门”“红色口岸”的美誉,使得本来就风景如画的塔城,变得更加独具魅力。

秋到塔城,辽阔的大草原呈现出五颜六色,绚烂夺目。迎着灿烂的阳光,记者来到巴克图口岸,听到了很多红色经典故事。

塔城与当年的苏联接壤,是我国最早受到十月革命影响的城市。从地缘上看,这里是传递革命真理的红色通道。当年,巴克图口岸把3万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接回家,又把苏联援华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后来还秘密地接送中共领导人出入苏联边境。

▲位于塔城的“小白杨哨所”,著名军旅歌曲《小白杨》诞生于此。(赵永峰 摄)

红色经典:迎接义勇军回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英勇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后来在侵略者的强势围攻下被迫退入苏联境内。1933年初,经多方协商,除部分伤病员暂留苏联治疗,义勇大军绕道归国。进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经西伯利亚从巴克图口岸回到祖国。有人描述当时情景,那些跨入国门的将士悲喜交加,眼含热泪地喊着“回家了”。

塔城地区成立“东北抗日义勇军接待办事处”,先后接待8批东北抗日义勇军,包括家属在内达3万余人。塔城各族人民不仅盛情款待他们,还筹集各种交通工具将他们送往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从新疆入境的义勇军战士有的加入了东北抗联的抗日大军,有的留在边城成为新的武装力量,投入了当时亟待解决的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动,也为后来新疆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经典载入塔城史册,新的“巴克图口岸红色历史纪念馆”已经落成,正如塔城地委书记薛斌所说:“红色国门是革命先驱筑起的一座精神丰碑,红色文化已成为塔城地区发展的文化资源。”

塔城市委书记张耀华热情地介绍说:“塔城是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镇,也是以红色国门为形象的边境口岸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红色文化为牵引,推动了边疆城市大文化建设和发展。”

红色基因:传承“小白杨精神”

从巴克图国门向西南行车70公里就是裕民县,路上塔城地委外宣办的隋静为我们介绍了裕民县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其中巴什拜展览馆、小白杨哨所、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等都已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

沿着一排排果树遮阳的人行道向前行走,头顶不时会与枝头上的果实相碰。有人开玩笑说,在裕民县的人行道上行走,从东走到西吃树上的水果就可以吃饱了。我们行走的这条大街就是以巴什拜命名的大街,不远处就是巴什拜展览馆。巴什拜·乔拉克是哈萨克族著名爱国人士,是新疆和平解放后塔城地区第一任行署专员。他的爱国故事家喻户晓,成为天山南北各民族的骄傲。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他为苏联捐赠了500匹鞍具齐全的军用战马;为支援抗美援朝,他捐献了价值一架战斗机的黄金财产。

采访途中,我们遇到了长着四只角的巴什拜羊。据介绍,巴什拜不仅捐资修建了巴什拜大桥,还培育出了稀有的地方良种——巴什拜羊。

裕民县委书记王东升告诉记者,为弘扬巴什拜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裕民县建起一座巴什拜展览馆,大量的图片、实物将巴什拜无私的一生真实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据统计,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数达百万人次。

沿着红花田驶过吐尔加辽草原就到了巴尔鲁克山脚下,闻名全国的小白杨哨所就坐落在这里。新的边界勘查立碑后,小白杨哨所成了一座纪念性的观光地。连队指导员和连长都是老边防了,他们讲起连史如数家珍:“1962年8月巴尔鲁克山脚下塔斯提河畔,与河同名的塔斯提边防连在这里建站,‘三峰骆驼一口锅’是当时塔斯提边防连的全部家当。第一批戍边官兵靠肩扛、背驮、手挖,用汗水和心血在荒山野岭上建起了第一批营房。”

56年过去了,现在营区内外绿树成荫,营区院子里几棵葡萄藤共同架起100多平方米的凉棚。小白杨哨所与连队遥遥相望,记录着1982年那个春天的故事。

当年,伊犁锡伯族战士程富胜探家归队的时候,母亲让他带回10棵小白杨树苗。程富胜和战友将树苗围着哨所营房栽种下去。因为严寒与风沙,9棵小树苗相继枯死,只有离哨所最近的1棵顽强地活了下来。

当年,连饮水都勉强才能保障的情况下,战士们自发省下水浇灌这棵小白杨。在官兵们的呵护下,小白杨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日夜陪伴哨所官兵守卫边疆。如今人们到小白杨哨所会发现,距离当年的小白杨不到2米远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棵小白杨,是原来小白杨的根须长成的。官兵们笑着说,这是小白杨的”孩子”,要陪伴塔斯提边防连的官兵们一起成长。

如今的小白杨哨所对游客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达8万余人次。人们都来看一眼小白杨,再唱一遍那首动听的歌,传承小白杨哨所的戍边精神。裕民县委已经把这里建成各族干部群众接受红色教育和普及国防、边防知识的重要场地。

红色力量:打造国门铁门闩

有人说,不到边境线,很难体会到国家的庄严与领土的神圣。在边防人心中,祖国的每寸土地都重过自己的生命。在新疆漫长的边境线上,兵团人、“疆二代”、农牧民,都像红柳、胡杨一样扎根边关,成为永不换防、世代接续的护边力量。

红色国门巍巍挺立,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也传递出卫国戍边的红色力量。在塔城,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全要素一体化控边处突作用,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边境管控格局。做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人们形象地称这些卫士都是国门的铁门闩

在靠近一线的边境管控中心,记者观摩到了即时拉动的边境管控演练。塔城市政法委书记陈德国通过网络视频系统呼点各个关口要地的执勤人员,屏幕上清晰地看到全覆盖的控边机制在全时段地运转着,有效地实施了军地、警地、兵地的“四联三防”。

在裕民县的一个边境管段上,我们走进几十年坚持义务护边老军垦魏德友的家。干打垒的老房子里,老两口一身迷彩服,每天要升国旗,每天要查边情。“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老兵团人发出了感动边疆的最强音。

护边员是配合边防部队守边护境的新生力量。他们上岗有执勤房、出行有交通车辆、联络有通信工具,一切都是整齐划一。某执勤站地域,裕民县政法委书记周继刚下达了出警命令,多支护边力量从不同方向机动而来。如果不是在现场很难相信,这次边境出警只用了一分钟。

▲巴克图口岸(胡虎虎 摄)

绿色通道:百年口岸更加畅通

安全稳定的形势,促进了边疆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近年来,塔城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科学精准地优化通关环境,积极推进“智慧口岸”建设,使这座百年口岸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看到,新投入使用的联检厅、“一站式”电子查验设备和查验单位业务办公大楼、口岸综合服务楼等,都成为这座红色国门的新符号、新地标。

2016年,巴克图口岸成为新疆首个边民互市贸易区“三日免签”试点口岸,已建成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的边贸货场。“一关两检”机构健全,边民互市贸易正式开业运营,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建设,创新了口岸通关模式。今年国庆节期间,兵团职工丁召增种的菜出国的消息成了新疆媒体热点。他种的菜中午从巴克图口岸出境,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现在哈萨克斯坦居民的餐桌上,6天后可以出现在俄罗斯的超市里,10天后就能到达德国。

“守边固边,兴边富民是塔城地区重大的政治责任,我们要将党的十九大的各项部署与这一政治责任紧密衔接起来。强边路上,我们和军警兵民一同前行。”塔城地委书记薛斌说。

背景资料

“中亚商贸走廊”

塔城市位于中国西北边陲,西部和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是塔城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塔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总人口约17万,居住着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等25个民族,多民族的风俗、服饰、饮食等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多元化民俗风情,被誉为“新疆民俗风情的博物馆”。

塔城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但年降水量丰富,水资源分布广泛,是全疆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最多的城市,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塔城风光绮丽、景观优美,享有“五弦之都、千泉之城、百桥之市”的美誉。

塔城是一座边境口岸城市,有国家级一类口岸——巴克图口岸,是“一带一路”对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被誉为“中亚商贸走廊”。

本期推送还有……

余下 3 篇,精彩不折叠↓↓

回忆 | 七年前的这一刻,多少中国人心潮澎湃!

观察 | 美媒:“暗杀”指控让欧洲开始讨论如何制裁伊朗

突发!河南省兰考县发生爆燃事故致8死1伤

编辑 | 闫齐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