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叫做恨不得把“全世界”塞進你的行李箱。對離開父母庇護、走進軍營加鋼淬火的新兵們來說,離家時的行囊,裝着太多親人的牽掛和囑託。如今,新兵入伍已一月有餘,想家的情愫正縈繞在心頭。我們走進北部戰區陸軍的幾支部隊,聽新兵講講家的故事,和他們一起品品家的味道。

新兵行囊,裝着一個“家”

■段佔峯 蔡婉芃 趙雷

大大的背囊,裝得下物品,裝不盡家的牽掛和期待。資料圖片

一枚紀念章傳承家國情

“我叫田夢楠,來自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美譽的山西晉城,今年20歲……”新兵交流會上,第一個上臺發言的田夢楠小心翼翼地從褲兜裏掏出一個精美的小木盒。

打開木盒的一瞬間,所有人的視線都凝固了:那是一枚解放勳章,雖然五角星的色調早已被歲月磨蝕,但依然那麼引人注目。

在新訓骨幹和新兵戰友們期許的眼神中,田夢楠關於一枚勳章、三代家國情的故事開講了——

1945年冬,田夢楠的爺爺田求和20歲,光榮入伍。他在攻打昌圖、解放彰武等戰役中屢立戰功,又參加了1948年10月的錦州戰役。當時,作爲尖刀班班長的田求和帶領戰友,一路衝鋒向城內挺進,卻被一座暗堡的強大火力網封住了道路。爲了不耽誤大部隊的進攻,田求和忍着被子彈射穿左腿的劇痛,利用地形向暗堡匍匐過去,最終用兩枚手榴彈炸燬了敵堡,徹底掃除了前進的障礙。他也因在此役中的英勇表現,被授予解放勳章。

轉業後,田求和將大部分的獎章和證書都捐獻給了駐地戰役紀念館,唯獨對這枚解放勳章無法割捨。他將其視如珍寶般放在牀頭櫃裏,想部隊了,就拿出來看兩眼;想戰友了,又拿出來摸幾下。

1971年冬,田夢楠的父親田永龍入伍時,田求和將這枚軍功章交到了兒子的手裏,其中深意不言自明。服役期間,田永龍不負父望,接連在練兵場上拔得頭籌,榮立三等功。

這枚軍功章傳到自己手上的情景,田夢楠至今記憶猶新。離家的前夜,爺爺穿着當年泛白的解放軍軍裝,爸爸穿着發舊的“71式”軍裝,鄭重其事地把軍功章遞交到自己手上。93歲高齡的爺爺對田夢楠說:“娃呀,革命不分男女,只要肯喫苦,一樣可以建功軍營。記住,有第一就爭!”那一刻,田夢楠感到無比的神聖。她知道,自己接過的不僅是父輩曾經的榮耀,更是這個家濃得化不開的軍旅情結。

爺爺的話,讓田夢楠充滿十足的勇氣,更有着堅定的信念。一次次突破體能的極限挑戰,一次次泥潭草地裏的摸爬滾打,每每感覺喫不消的時候,躺在木盒裏的那枚勳章就成了田夢楠的“能量加油站”,瞬間讓她滿血復活。

小小銀秒錶接力精武夢

“班長,用這塊表幫我掐時間吧!”3公里考覈在即,新兵餘彬再次摸出那塊泛着銀光的秒錶。秒錶的正面沒有閃爍的電子數字,只有兩個大小不一、帶着指針的白色錶盤。雖然款式有些落伍,但表身卻光亮如新,好似鏡面。

接過秒錶,新兵班長趙睿的手上沉甸甸的,心裏也踏實得很。因爲他明白:這次考覈,餘彬肯定又能刷新紀錄。

別看銀秒錶個頭小,歲數可不小,比19歲的餘彬大了近一倍。算上餘彬,秒錶已前後歷經了三任主人。

秒錶最初的主人叫王旭,是餘彬父親餘前養的老班長。瘦小的王旭剛入伍時,體能訓練總跟不上趟。爲了不給連隊拖後腿,不服輸的他每天都堅持強化訓練。可是,沒有秒錶計時,王旭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進步了沒有,進步的幅度有多大。就連做夢,他都想擁有一塊自己的秒錶。

就這樣,王旭一邊天天練着體能,一邊月月攢着津貼。“吊車尾”的帽子很快就摘掉了,但“秒錶夢”卻在一年多後才實現。王旭咬牙買了當時最高檔的“鑽石牌”機械秒錶——不鏽鋼的機身,撥動發條的設計,誤差更是低於百分之一秒。

這稀罕物一帶回連隊,立即引來戰友們的圍觀。大家你摸摸,我按按,都喜歡得捨不得撒手。“秒錶再好,也是爲了提高咱連的體能成績,以後這表大夥一起用。”王旭當衆宣佈。沒想到,一塊秒錶還真調動起了大家的訓練熱情。一時間,連隊的體能成績突飛猛進。

1990年12月,年滿20歲的餘前養迎着冬雪來到部隊,分到了王旭班裏。那時的王旭早已成爲團裏響噹噹的訓練尖兵,而身體偏弱的餘前養則和初到軍營的王旭一樣屢受挫折。王旭除了耐心地向餘前養傳授訓練技巧之外,還把自己的老秒錶交給他,讓他每天去記錄自己的成績。從此,秒錶的滴答聲,便一路伴隨着餘前養向前衝鋒的腳步。王旭退伍時,這塊秒錶更成了倆人戰友情的永恆紀念。

今年8月,餘前養把秒錶交給自己即將當兵的兒子餘彬的時候,動情地講述了它的故事。最後,他用命令的口吻說道:“餘彬,你絕不能辜負了這塊秒錶,一定要拼盡全力當一名精兵!這個任務,你能不能完成?!”“保證完成任務!”餘彬堅定的回答,讓父親激動得眼中淚光閃爍。

資料圖

十六字家訓 點亮軍旅路

“我家的家訓傳到我這一輩,‘年齡’早超過了兩百歲。小的時候,常聽曾祖父講,這條家訓就是我們老葛家的‘根’。丟了‘根’,人就走不遠,家也難興旺……”新兵營俱樂部內,一場名爲“抒家國情懷,立報國壯志”的演講比賽正在進行。葛剛娓娓道來的家訓故事,令人屏息凝神。

葛剛出生在浙江金華虎鹿鎮的一個大家族,但葛氏的祖先原本生活在福建沿海的葛興村。1840年夏,英國戰船用炮火轟開中國國門,途經之處大肆燒殺搶掠。葛興村少壯組建起義勇隊,奮起反抗侵略者。但由於雙方實力太過懸殊,最終葛興村被付之一炬。戰敗之後,葛剛的祖先葛大海流落至浙江虎鹿鎮。雖身無一物,但靠着家中那句十六字家訓,葛家的種子開始在這片新的沃土上生根發芽。

“孝親敬祖,竭誠盡忠,肩擔道義,胸懷家國。”十六字家訓微字大義、內涵深遠,激勵葛家人英雄輩出:1911年,葛天碩任辛亥革命江浙起義軍某部連長,後參加北伐戰爭,身負重傷;1937年,葛洪濤作爲國民黨八十七師五團某班長,隨部參加抗日淞滬會戰,不幸壯烈犧牲……

葛剛的曾祖父叫做葛恆瑞。1950年,他任志願軍第42軍337團排長,並隨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次年2月,於橫城地區,葛恆瑞所在部隊向北進的“聯合國軍”發起反擊。在敵人極其猛烈的地空火力強攻下,葛恆瑞率領全排戰士始終堅守陣地,寸土不退。在總攻的衝鋒號吹起之後,葛恆瑞手握刺刀衝進敵羣。奮力廝殺中,一枚子彈射穿了葛恆瑞右腿腿骨。由於失血過多,葛恆瑞眼前一片模糊。就在昏迷倒地的瞬間,他拼盡全力擲出刺刀,洞穿了一個敵人的胸膛。

等待葛恆瑞的,只有截肢。傷口痊癒後,組織上本已給他優待分配,可他卻選擇了回家務農。

從小,葛剛就愛聽曾祖父講故事。那十六字家訓,每一個字都蘊含着太多葛家人重孝悌、懷家國的人和事。它們在不知不覺間化作種子,深深地埋在了葛剛心間。

今年9月,葛剛爲自己的人生選擇了軍旅路,更爲家訓添加了新的註解。如今,新訓剛過去一個多月,葛剛已經成了新兵營里名聲響亮的訓練“小老虎”。

我選擇,我無悔

編者:

新兵入伍已然“滿月”,充滿挑戰的軍營生活讓這些貼着“00後”“高學歷士兵”標籤的新兵們產生了怎樣的思想變化?從他們對家中親人的訴說中,或可窺一斑。

資料圖

親愛的爸媽,你們知道嗎?新訓的日子裏,我和戰友們隨艦在大海上航行了幾個晝夜。一路上,我目睹狂風裹挾大浪、撲向艦艏的驚險,也看到霞光映照海面、染紅天際的壯美。震撼與驚喜,讓我更加無悔於自己從軍的選擇。請相信我,定能經受住大風大浪的吹打,早日成長爲守衛祖國海疆的力量!

——北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彭子豪

警察同志,我不在家的日子,有沒有想你的“小棉襖”啊?從小,我就崇拜你穿警服帥帥的樣子。如今,我着軍裝是不是比你還精神?爸爸,感謝你爲我編織了綠色的夢想,並給予我實現它的勇氣與信心。等你下次見到我,“小棉襖”就會變身“鏗鏘玫瑰”了哈!

——北部戰區陸軍某勤務支援旅 郭康潔

“軍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媽,從小就愛聽您的歌聲入眠。那時的我不懂,歌中滿滿都是您對遠在軍營的爸的思念。我理解您,數十年如一日軍嫂的艱辛,讓您再不願做“兒行千里母擔憂”的軍媽。但我是軍人的後代,身體裏湧動着報國的血液,當兵就是我的宿命。請您支持我,因爲總有人要爲靜好歲月負重前行,而我希望,那其中有我。

——武警濟南支隊 張盤龍

老弟,哥現在所站立的地方是祖國西北的茫茫戈壁,雖然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但這裏的孤傲、堅忍和蒼茫,讓我找到了屬於軍人的 “詩和遠方”。“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咱們從小就背熟的詩句,我如今才真正懂得它的含義。多希望你也來這裏,我們哥倆並肩戍邊,寫下真正男子漢的詩篇!

——新疆喀什軍分區 陳旭杭

和60多年前外公您穿上“天空藍”一樣,如今,我也走進了人民空軍的方陣。我知道,要想有一天能託舉戰鷹飛上高天,今天的摸爬滾打必不可少。縱然有難有痛,我也一定會咬緊牙關。護衛祖國的藍天,薪火相傳您的藍天夢,我會變得更強!

——中部戰區空軍 馮朝暉

多年的“象牙塔”生活,讓我想去體驗一種不同。於是我走出校園“烏托邦”,踏進了綠色方陣。媽媽,您總擔心這樣會影響我的學業,但是用所學爲國防建設助力,不是一件很光榮的事麼?請放心,我不會放棄學業,更不會放棄理想。未來的我一定是名優秀的戰略支援尖兵!

——戰略支援部隊某部 於雅靜

站在祖國最南端的國土,我彷彿聽到“3·14”海戰的槍炮聲在耳邊炸響。早在踏上這片熱土之前,就不止一次聽叔叔您描述過那場戰鬥。如今,與您站在同樣的位置,我分明感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改革開放40年了,島上從木質高腳屋到現代營房,巨大變化令世人瞠目,也令我們這些新時代的“守島人”振奮。叔叔,接過您的槍,我一定好好幹!

——南沙某守備部隊 張學文

(郭柳娉、李衛星整理)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18年11月4日05版)

編輯:劉璇李響

編審:張華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