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隋唐设立科举开始,到晚清结束。科举伴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极大。这套制度虽然设立是为了招揽天下英才,却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一些真正的人才,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科举拦在门外。黄巢就是因为科举没考上,才写了那句著名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科举确实可以让那些家庭贫寒的人,凭着自己才学,能有直上青云的机会。而且,经过上千年的影响,在过去的官场中,是否科举出身,称为官员身份的象征。

那些凭着父辈余荫得到官职的,虽然容易,却不被视为正途。当然,要凭着自己实力在科举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却十分的艰难。

从试题上来说,不同朝代各有不同。唐宋时,测试范围较广,包括数学法令、对重大事情的看法、诗赋、经文的义理等。、明清时,主要解释儒家经典的义理,也就是后来的八股文。客观的说,明清时期流行的八股文,并非完全没有优点。文体的统一,可以尽量保证阅卷的公平。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文体不同,想要判定标准,会难度更高。八股文的出现,也有它的弊端。文体统一,限制考生发挥。导致后来学风衰败。

但无论是唐宋时的科举考试,或者是后来明清时的八股文。对于考生而言,想要考过,并不是那么容易。

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以后。它的难度就更高了。参加科举的人,要经过地方选拔到省里,由省里集中到京城,最后还要经过皇帝亲自考核。地方考试两、三年举行一考,京城三年一考。

从各省到京城考试后,每次只录取三百人,被称为贡生。最后从这三百人中,经过殿试,皇帝考核,才挑三个状元、榜眼、探花。

跟着一起考试的,有多年参加科举的,也有后起之秀。全国范围竞争,难度可想而知。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上。而且,考上科举考试,仅仅只是起点,后面还要经历官场的层层选补。

对于官员而言,如果能在越年轻时考上科举,意味着将来更有机会晋升到高位。因为无论是经历,或者将来参与政事的阅历,年轻时考上科举的人,都会更有机会。

古人云:“三十而立”。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在科举场上,同样是一个衡量的标尺。晚清时的那些风云人物,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三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得了科举。

过了殿试后,被皇帝亲自选拔后送入翰林院。这是培养宰辅佐之才的地方。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都是在三十岁以前考中翰林。

清末状元张謇,32岁中了科举。他们都十分年轻。这些人后来得以有机会干一番事业,跟他们的岁数,有莫大的关系。

过去官场提拔人才,如果是重点培养,会让他们在不同职位上历练一番。如果岁数太大,可能还没转完一圈,就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

也就是说,如果能在30岁左右考中科举,已经属于超有潜力人才的行列中了。将来在官场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到升迁。

而且,朝廷那些大臣也乐意拉拢那些有潜力,愿意跟随自己的晚辈后生。这些人将来都是有机会入主中枢的。

当然,并非只有这个岁数考中科举。或者必须考上科举,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有些人属于大器晚成。他们需要到了一定岁数的情况才能开窍。有些人因为科举本身的束缚,无法通过考验。

左宗棠也是一辈子没考上科举。无论怎么努力,就是考不上。以至于后来成为封疆大吏,还经常被同僚作为嘲讽的把柄。但是,这也不影响左宗棠最后可以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的结果。同样列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