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衆號只讀所好書

邊塞詩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唐代漢族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

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爲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內容不僅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

此後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陸游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爲風氣。

《從軍行》

王昌齡·唐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一首抒發邊關將士豪情壯志的邊塞詩。前兩句抒寫駐守邊關的將士們思念家鄉的愁苦,後兩句是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概括了邊疆戰事的頻繁艱苦、敵軍的強悍和戎邊時間的漫長。“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身經百戰的將士們的豪言壯語,表現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豪邁氣概。全詩意境開闊,風格壯美。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

盧綸·唐

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塞下曲》爲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這六首詩通過寫將軍發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懾敵、慶功宴舞、狩獵等場面,表現了邊塞真實生動的軍旅生活與將士們英勇無畏的性格,將邊關將士英勇善戰豪情滿懷的磅礴氣勢描繪得生靈活現,躍然紙上。這組詩每一首都能獨立成章,內容豐滿,寓意雋永,氣勢雄闊。

《塞下曲四首》

李益·唐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羣嘶邊草綠。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爲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雲中。

請書塞北陰山石,願比燕然車騎功。

唐代邊塞詩不乏雄渾之作,然而畢竟以表現征戍生活的艱險和將士思鄉的哀怨爲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夾雜危苦之詞或悲涼的情緒。當讀者翻到李益這篇塞上之作,感覺便很不同,一下子就會被那天地空闊、人歡馬叫的壯麗圖景吸引住。它在表現將士生活的滿懷豪情和反映西北風光的壯麗動人方面,是比較突出的。

《燕歌行》

高適·唐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高適的《燕歌行》是寫

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覈,都以爲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