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总

来源:格总在人间(ID: I-Gargamel)

你的便宜,对你也是一种保护。

43岁的Michael Wu,是高科技公司C中国区负责大客户芯片销售的Director,今年3月被裁掉了。

北大数学系本科,美国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某芯片巨头10年中国区高管经验,也没有改变他进入C公司才第5个年头就走人的结局。

和他一起被裁掉的,还有平行部门的另外两个Director。

离开的饭局上,Michael喝得并不多,当旁边人不知是真情还是假意地问他怎么回事时,M苦笑了一声说:

没办法,我们太贵了。

为了满足华尔街那些冰冷数字背后的贪婪胃口,C公司今年提出了“双15”的财务指标:业绩增长15%,成本缩减15%。

业绩尚未可期,成本怎么缩减?自然是裁员了。

裁掉一个年薪200万的Michael,换上一个不那么资深也不那么昂贵的备选,比起裁掉五六个苦哈哈的小员工,实在划算得多。

我的大学同学J,在芯片行业摸爬多年,几天前的深夜茶室里,他给我静静讲完Michael的事。

我无法不唏嘘。

为了避讳当事人,我用了代号,然后把这件事分享给你们,每一个踏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

下面这5点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01

对普通年轻人而言,便宜是唯一的优势。

在移动互联时代,多少人从A行业跳到B行业,一样取得成功,也跟年轻没什么关系。

像雷军,从软件业的金山,到公开信里提到小米,已经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你可以把公司的招聘看作超市采购,最重要一条就是性价比,如果你创造不了更高的价值,那么就只能随行就市,卖个大路货价钱。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抱怨,每个月的工资交完房租还完信用卡,到手就几乎所剩无几了。

这很好解释呀:如果你并不出众,那么薪水刚好给到维持你基本的生活水平,让你无法离开公司就行。

但是,你的便宜,对你也是一种保护。

02

永远让雇主占便宜,而不是相反。

我说一个普遍现象,你看看是不是:

几乎每个人都嫌工资涨太慢,却没有人嫌自己配不上那份工资。

你不得不点头。可我告诉你,这种想法很危险。

我曾经的一个老领导跟我说过,进入职场这么多年,换过公司也换过行业,他居然没有一次主动申请加薪。

但是现在看来,作为一家中型公司的管理层,他的薪酬比起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反而要高出太多了。

也许有人不一样,他们讨厌被公司占便宜,喜欢拿着新学的几条包你月薪5万的“职场加薪术”,去和老板讲道理。

我不知道结果如何,我祝他们好运。

我只相信那位老领导讲的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的薪酬基本围绕他能创造的价值波动,高不了多少,也低不了多少。

我不是说你不要提涨薪,毕竟有些老板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需要提醒提醒。

怕就怕往往在一些喜欢“全员涨薪”的大公司,你创造的价值涨幅慢慢已经跟不上你的薪水涨幅了,你还浑然不觉:被裁掉的概率其实也在上升。

记住,永远给人“好使又便宜”的感觉。

帮他挣100块,本来该拿40块,你只拿走35块,远远好过给他挣50块,你要拿走一半。

03

年轻时不要急于攒钱。

进职场的前几年,我一直有一个错觉,我以为个人财富是靠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积攒,慢慢积累起来的。

真正的财富绝不是一点一点地线性积累,而是指数级地滚动。

趁着年轻,别再把省下的钱都寄回家给父母存死期了,也别去购买股票、债券、数字货币什么的,那些东西涨你不知道为什么涨,赔你不知道为什么赔,人家不宰你宰谁。

而是投到自己身上。

一年之内,或许依然没有起色。

三年之内,你大约可以超越半数以上的同龄人。

五年之内,你一定会焕然一新。

投资到自己身上,不光意味着你在某些领域会变得更厉害、更出众,重要的是,这种出众可以为你打开一扇大门,让你接触到门后那些对优秀的年轻人报以期待的前辈、大佬。

和他们合作,借他们的势,不用求也自有人带你飞。

那个时候你会懂得为什么我说,真正的财富是指数级滚动而来。

挡都挡不住。

04

控制欲望,分清投资和消费。

上面说到投资,有一个常常被误解成投资的概念:消费。

作为男人,我理解女生买到一个心仪的包包时的心情,我们购买数码产品时也是一样的兴奋。

但是我永远理解不了,5000块月薪的你,买一个3万块的包包,怎么就可以成为自我奋斗的原动力。

如果有人持这样的想法,请给我解释一下“裸贷”是怎么回事。

多少人明知是消费,还要以投资自己来自我安慰。

更要命的是,如果因为更高的消费,而不自觉地将生活成本推涨到很高,当有一天你被忽然裁掉,每个月的银行账单会迅速将你击垮。

想想那些收入是天价,却依然被巨额债务拖垮的明星们:泰森、迈克尔.杰克逊、艾弗森……

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大师巴菲特崇尚朴素的生活理念,不光是人品和修养层面的结果,更是一种谨慎的风险管理方式。

05

人生无法规划,但规划过一定比没有规划要好。

你们中的很多人,在未来的几年内或者十年内,会组建家庭,生育孩子。

观察过太多的人后,我能看到一条冷冰冰的规律:

大多数人40岁之前的个人成就,几乎取决于成家之前的水平。

有了期许,你才知道无论在上班时间,还是回到住所,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当有一天,意外的机会出现时,你才会有资格在很好、也好和更好之间选择。

而不是面对步步紧逼的噩运,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两害相权取其轻”,最终难以翻盘,越陷越深。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