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彰顯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比如厚的石繩環繞塔身、點綴石結、渾天儀或是耶穌十字和一些其他的動植物元素,這其中一座石雕犀牛最爲引人注目,它在崗亭的底座上,顯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績。根據1545年編年史的資料顯示,當時國王約翰二世認爲里斯本的防禦工事不足以抵禦敵人的進攻,他堅持沿塔古斯河口修建要塞,以增強現有要塞的防禦能力,下令要修建“一座堅固的要塞”,然而國王約翰二世卻在這一計劃實施前就去世了,直到20年後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才重新下令在貝倫的塔古斯河北岸修建一座以軍事爲目的的要塞。

在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瀕臨大西洋的地方有一個國土面積不算大的國家——葡萄牙,這裏有小石屋、防禦城堡、還有現代化大都市,卻依然顯現着難以磨滅的中世紀印跡,更重要的是 “陸止於此、海始於斯”(Onde a terra se acaba e o mar começa)。

北緯38度47分,西經9度30分

很大程度上,Onde a terra se acaba e o mar começa這句話已經成爲了葡萄牙的象徵。實際上這句話來自葡萄牙山崖上一個面向大西洋的十字架,這處山崖就是羅卡角。

羅卡角是一處海拔約140米的狹窄懸崖﹐在辛特拉山地西端,距離里斯本大約40公里,處於葡萄牙的最西端,是整個歐亞大陸的最西點,因而有了這句卡蒙斯的名言,也成爲了成千上萬旅行者所向往的地方。

“羅卡”的意思是岩石,岩石角上立着一塊樸素的石碑。上面銘刻着數字和詩句:數字表示的經度和緯度說明此地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和我們之前介紹的西班牙類似,葡萄牙也屹立着不少王室宮殿,其中以里斯本城西衛星城市辛特拉山頂之上的佩納宮最爲有名(也譯“貝納宮”)。

從遠處看上去,這座葡萄牙國王的宮殿並不是絕對的某種風格式建築,而是融合了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摩爾式甚至還有曼努埃爾式的特徵(關於各種建築風格以後我們會慢慢介紹~)。曾有對葡語一知半解的人將其直譯爲“羽毛殿”,雖然實際的意思並不是這樣,但到給宮殿增加了一分神祕感。

實際上這是十九世紀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的丈夫——費迪南德的作品。宮殿始建於1840年,竣工於1885年,即費迪南德逝世那年。費迪南德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啓發,授命德國建築師馮埃施韋格男爵負責興築。如今穿過古樹參天的盤山路就可來到宮殿入口處,一尊巨靈海神的雕像就立在門頭,靜謐而有魔力的祕密花園立刻呈現在你面前。

大膽的色彩運用讓這座宮殿格外顯眼,宮闕正門,東方風情的磁磚搭配上圓拱門,混搭得頗有新意。外牆裝飾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帆船的繩索,入口處希臘神話中的海神俯視着每一位進宮的遊人。不過走進內部,倒是顯得低調很多,少有一些洛可可風的浪漫浮華情調,更多地是相對質樸明朗(相對王宮而言)。你還可以探索當時皇室貴族的宮廷生活以及他們的生活起居環境:寢室、書房、浴室、會議室、宴會廳,小教堂等。

據悉後來,居住在此地其他的達官顯貴,按照同樣的理念建築官邸,使得辛特拉成爲歐洲浪漫派建築的中心,其公園與庭院風格更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景觀美化設計。由於深具文化價值,佩納宮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產。彎曲的小徑,鬱鬱蔥蔥,輕快的紅色,明朗的黃色和如發射火箭般的城堡頂層塔樓,正是有了佩納宮的辛特拉才分外耀眼,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將其喻爲“伊甸園”,英國作家羅伯特·索泰認爲這裏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處人居環境”。站在宮殿高處,大西洋就在前方。

航海家們的起點

請將目光投向貝倫塔,作爲葡萄牙的古老建築之一,這座塔的歷史意義極其重要。它見證了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興衰,也從海關、電報站,演變爲燈塔、地牢。貝倫塔坐落在特茹河入海口北岸的7個山丘上,有“七丘城”之稱。它是在原來的“格蘭德諾”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原來的“格蘭德諾”遺址曾經遭受過火災,因而,這次用石頭代替了木製結構。雖名爲塔,但是它更像一座小型的碉堡,鎮守在河岸邊。

最開始貝倫塔的建造是爲了守衛古司和入口、阻止敵人入侵。隨着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爲了一個重要的海港。根據1545年編年史的資料顯示,當時國王約翰二世認爲里斯本的防禦工事不足以抵禦敵人的進攻,他堅持沿塔古斯河口修建要塞,以增強現有要塞的防禦能力,下令要修建“一座堅固的要塞”,然而國王約翰二世卻在這一計劃實施前就去世了,直到20年後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才重新下令在貝倫的塔古斯河北岸修建一座以軍事爲目的的要塞。

在得到任命後,軍事建築師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成爲了貝倫防禦工事總建築師。於1513年在離河岸不遠的岩石上開始建造,並使用了部分用於修建貝倫聖瑪利亞修道院的石料,在建造過程中,一艘1000噸級的戰艦一直停靠在塔古斯河的河口直到工程的結束。貝倫塔在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去世的前兩年即1519年完工。隨後,加斯帕·德·派瓦被任命爲該塔的第一任長官。貝倫塔的建造也爲了紀念里斯本的主保聖徒——聖·文森特。

1571年,弗朗西斯科·德·霍蘭達認爲有必要改善沿海的防禦工事以便更好地保護王國的首都,他爲貝倫塔設計了長方形的工事。但是在1580年的戰爭中,貝倫塔的守軍在開戰僅幾個小時之後,便在指揮官阿爾巴公爵的率領下向西班牙軍隊投降,此後貝倫塔的地下室一直到1830年都被用作監獄。

整個塔分爲兩個部分:塔身和壁壘。塔身的內部有四個帶有拱頂的房間。壁壘處則有炮臺。走過吊橋,穿過大門,就可以看到壁壘的內部。牆上共有16個炮位可以安裝大炮以禦敵。地板中間高,邊緣低,這樣有助於保護大炮,也可以快速的排幹積水。在屋頂的中央有個哥特式的矩形天窗,用作壁壘的通風口,以便大炮開火的硝煙能快速散去。在壁壘的地板下面有一些儲藏室,最大的一間可以從北面的樓梯到達。

這些儲藏室一開始被用來放補給品,後來變成地牢。在入口的右邊有一座陡峭的樓梯通向壁壘頂部的平臺。在多邊形的平臺角上有六座崗亭,每座都有一扇瞭望窗和胡椒盒形狀的屋頂。在平臺的中央有一圈欄杆,圍着下面的天井。1580年貝倫塔實施的增建工程使這裏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人,但新增的部分不久就因爲戰爭遭到毀壞,於是貝倫塔又回到了原先的樣子。

塔的正面朝南,入口在壁壘平臺上。沿右側的樓梯走上去,就進入塔中的第一個房間,被稱爲“長官的房間”。那裏有個八角形開口的水箱,用來貯藏雨水。房間的頂是用石灰塗抹的。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又通向崗亭的入口。左側有一段螺旋梯,通向上層其他的房間。沿螺旋梯向上可以到達第二個房間,被稱爲“國王的房間”。在南面的陽臺也有防禦設置,地板上的8個圓孔,可以讓防守者往下扔石頭。

爲了彰顯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比如厚的石繩環繞塔身、點綴石結、渾天儀或是耶穌十字和一些其他的動植物元素,這其中一座石雕犀牛最爲引人注目,它在崗亭的底座上,顯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績。如今,這裏依舊是“陸止於此、海始於斯”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