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会有“女神”,

回望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

什么样的面容符合“女神”的标准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历代的仕女画来一探究竟。

汉代(及以前)

·额头饱满,双颊丰盈

长沙楚墓发现的一幅战国时代凤夔人物帛画,

是我国最早表现妇女形象的绘画之一。

画中女子身形苗条,衣袂飘举,

形象十分洒脱俊逸。

由于表现的是侧脸,并不知其正面如何,

但也能清楚地看到

女子额头饱满,面颊丰盈,鼻梁挺直,长眉入鬓。

画家在绘画时略其唇部,看来并不觉缺憾,

反而衬得人物神情娴静,颇为端庄大气。

·战国·长沙楚墓凤夔人物帛画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上的辛追,

恐怕是我们目前已知的

汉代最有名的一位真实的美女。

这位贵族夫人不光以图绘存照,

更有尸身像谜一样地保留到现在。

画上,辛追夫人也以侧脸示人,

体态丰腴且服饰华美,

能看得出来面庞也较丰润多肉。

假如说辛追夫人因较为年长,自然丰腴点,

她身后的三位侍女当是年轻女子,

从她们的侧脸来看,面容也是较为丰满的,

可见时人所好。

·汉·马王堆汉墓帛画(局部)

魏晋

·肤白发黑,直鼻小口

魏晋时期,人物画更为精彩传神,

对女性的表现也更细腻入微,

不仅有外貌之刻画,更有精神之描摹。

例如此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表现女子皆神形毕肖,姿态生动。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中,

洛神的额头和两颊都丰满,却又骨肉停匀,

肤色洁白细腻,直鼻小口。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女史箴图》中,

所有女性皆肤白发黑,眉黛唇红,面颊丰盈,

既妩媚又不失端庄,

规谏妇女仪容德行的主旨非常鲜明。

此两幅画看下来,

可以想见魏晋时期的美女标准:

仪容风流婉转,德行润洁美好。

从绘画图像上来看,

这是最代表中国女性美好形象的时代。

隋唐

·骨肉均匀,面如满月

隋唐五代时,

最接地气的美女形象出现了,

她们秾艳明媚,她们奔放自由,她们家长里短,

甚至她们百无聊赖。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最能代表唐代仕女画水平的当属张萱、周昉:

他们绘画的美女都有一张大脸盘子,

真正面如满月,透着大气与贵气。

她们并非都珠翠满头,

即便是贵族妇女,

两支“步摇”加一朵大花的装饰已足够华美。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代美女体态丰秾、仪态慵懒,

服装上虽常见薄、透,

倒也自然天真,没有丝毫淫亵之态,

挤胸之类在图像上其实甚为少见,

现在影视剧中的效颦都是后人YY。

那时候的女性

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茁壮、健康的形象。

·佚名《宫乐图》(局部)

宋代

·纤秀苗条,面容圆润

入宋,隋唐时的盛世繁华慢慢变得内敛起来了,

随着文学艺术、商品经济的积累,

宋代的整体品位是文人光华的开始,

也是市井民风时代的开始。

看这个时候的女性形象,

身材复归纤秀苗条,

面容没有唐代那样丰肥了,但还依然是圆满。

·佚名《歌乐图》(局部)

·苏汉臣《靓妆仕女图》(局部)

苏汉臣以婴戏图著称,

其笔下的女子却也淑丽雅致,

《靓装仕女图》中,

宫廷女子衣饰华美典雅,意态淑静,

但略有禁缩之意,

已渐无唐代女子那种心安理得的雍容之风,

倒是乡间女子形象还保留着活脱生动的样貌。

宋代起,

理教的渐盛加强了对女子的束缚,

在逐渐加强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审美

逐渐开始了承前启后的变化。

元代

·赋色清雅,稍显丰肥

元代仕女画整体有所衰退,

总体基调是在当时文人的倡导下兴起复古之风,

上追晋唐,

女子的面庞、身量在画面上比起宋代又稍显丰肥,

但赋色清雅了许多,

出现了一些诗书画印结合的仕女图作品。

·周朗《杜秋图》(局部)

周郞的《杜秋图》设色淡雅,

不同于唐人的重彩法,

也更恰当地突出了杜秋娘的淡泊人生。

明清

·瓜子脸型,体态娇弱

进入明清,

仕女画中的男性视角更得加强,

唐寅笔下女子的秀润空灵,

陈洪绶的高古稚趣都自成一体。

此时女子的身材面容、一颦一笑和妆容服饰

皆为突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

她们的脸型渐渐从满月之形变成瓜子形,

身材渐渐由挺拔秀丽或健壮丰秾

变成娇弱无力之态,尤以清代为盛。

·陈洪绶《杂画八开》(局部)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改琦《元机诗意图》(局部)

总体说来,

明清仕女画中的美女,

从感官性的浮华秾艳之态

慢慢转向了抱残守夭的病态之美,

这种风气甚至一直到今天还可发见。

究竟何种面貌,才是所谓的“女神”呢?

· 点击图片,鉴读历史好文 ·

「霜降」

丰子恺:

心若年轻,岁月不老

马远,偏安一隅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已无从考证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