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孩子嗎?

孩子有網癮,孩子不聽話,孩子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孩子愛走神,孩子不愛上學,孩子成績不好……這些讓父母抓狂的情況,你都知道原因嗎?

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鄭淵潔家庭教育課》,就讓我們發現,鄭淵潔不僅是支撐起一代人童年的童話大王,還是那一代孩子長大後的家庭“救世主”——當他們長大,開始爲人父母,每天面臨無數令人頭疼的家庭難題,回過頭髮現,從前的童話大王帶給我們歡樂,如今的童話大王教會我們解決。

教育孩子,功夫在孩子之外

鄭淵潔在開篇第一課就講到現在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孩子的學習成績

鄭淵潔的回答是:家庭教育不是管理,是示範和引導。他在書中提出,作爲父母教育孩子,首先應該研究孩子的特點,孩子有三個很突出的特點:

第一,模仿能力強;

第二,逆反心理強;

第三,想象力豐富。

從第一個特點來說,要做好家庭教育,方法無非就是父母希望孩子達到一個什麼期望值,自己就得先做給他看。鄭淵潔在書中列舉了一個讓孩子回家先高效寫完作業的祕訣:

他原先的寫作習慣是在上午寫作,可他發現每天上午寫作都會被各種事情干擾,所以在1986年,鄭淵潔把自己的作息時間改成晚上8點半睡覺,清晨4點半起牀寫作到6點半,然後保持這種習慣32年,從無間斷。

孩子出生以後,問他爲什麼總是這麼早起牀,鄭淵潔說,清晨把一天最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情做完,全天輕鬆心情大好,如果最重要的事情沒幹完,幹其他事情就會不踏實。其實人生活的就是個踏實,特別是玩的時候。

在鄭淵潔的榜樣作用下,他的兩個孩子在完成作業這件事上從來都不用家長操心,這也應證了鄭淵潔描述家庭教育的一句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每個孩子都是一片大海

鄭淵潔在第12課中講道:擁有人生競爭的最後撒手鐧,和考試成績沒有一毛錢關係!

他說,有個成語叫杞人憂天,其實就可以用來形容學習成績中下水平孩子的家長,因爲他們總是爲孩子的成績感到焦慮。實際上,孩子從出生起就加入了人生競爭,而這場競爭中最後制極武器,和考沒有一毛關係。

鄭淵潔拿自己舉例,2005年,中國承第十四屆世界生命起源大會,主方邀到世界生命起源研究大,美國頂級科學家斯坦利·米勒出席,主方本想安排米勒與同域的大師級科學家對話,但米勒不同意,反而提出要和完全不瞭解生命起源科學的人對話,但是要求對話者要有絕對好奇心和想象力。

△鄭淵潔與米勒交流

於是,作爲一個只上過四年小學的作家,鄭淵潔登場了。2005年6月22日,與米勒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進行了一跨界對話——

米勒:你認爲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鄭淵潔:我認爲宇宙是雄性的,行星是雌性的,行星在宇宙中高速進行摩擦受孕,於是生命誕生

米勒:宇宙中這麼多行星,爲什麼目前看到的只有地球受孕了?

鄭淵潔:很多行星歲數不夠,沒到青春期,是童星

米勒:爲什麼有的行星比地球歲數大,卻沒受孕?

鄭淵潔:它們得了不孕症

米勒沉思:會不會真是這樣啊。

後來鄭淵潔問米勒:如何把孩子培養成您這樣能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米勒說,關鍵是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的好奇心都足夠充分和旺盛,那是因爲孩子還沒學會知識,對看到的一切都充滿好奇,隨着學到的知識增多,孩子的好奇心也會逐漸消失。

鄭淵潔說,所有人都是井底之蛙,區別在於井口的直徑不同。所以在孩子好奇心逐漸消失的過程中,留住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讓他們不斷探尋並拓寬“井口的直徑”,比們獲得成更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一片大海,不應該被束縛。

在今天推薦的這本書裏,鄭淵潔不僅告訴讀者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要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還“挑戰”了無數困擾當代父母的教育痛點:

好孩子的標準不是聽話

壓力不能讓孩子進步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早教和學齡期前的知識灌輸就是摧殘孩子

要求孩子100分可能會讓孩子的童年變成100歲

……

鄭淵潔在書中寫道,在女兒上中小學的12年,他從來沒女兒說過你要努力,他只自己,“鄭淵潔,你要努力。

合格的家長應該是什麼樣?ta應該是會把爲家族創造榮譽的重擔自己挑,給孩子構建一個輕鬆愜意的人生。

-END-

有養&果麥文化出版社

合作發福利啦!

移步微博(@有養)參與抽獎

即有機會獲得有養及果麥文化送出的

《鄭淵潔家庭教育課》

週一開始讀書打卡撰寫走心讀後感

同樣機會獲得有養和果麥文化送出的

《鄭淵潔家庭教育課》

(掃描小程序碼即可參與活動)

策劃:有養

撰文:子約

編輯:王機智

視覺:小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