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殊不知,在歷史上,也有一位皇帝稱爲“雜交水稻之父”。

其實,老一輩的北京人都知道,早年北京玉泉山一帶出產一種很有點名氣的稻米,人稱“京西稻”,因供皇家御用,亦稱“御稻”。但此稻爲康熙皇帝進行科學試驗培育出來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康熙一貫重視農業生產,特別是關係國家安危和百姓生活的糧食生產,一直是康熙心裏的大事。當時水稻是主要的高產糧食作物,因此康熙對水稻的栽培十分關注。他在皇家園林的豐澤園內播種了幾片稻田,從播種、插秧、田間管理,一直到收割,都要親自過問,而且經常親自到田間有一年夏天六月,水稻開始吐穗,康熙下地察看水稻的長勢,順着田埂行走間,忽然看見有一株稻子像是羊羣裏的駱駝一般,比其他稻子高出大截,近前細看,這株稻子不僅長得比別的稻子高,而且成熟得也比別的稻子早,稻穗沉句甸的,子實已經成熟。康熙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取下這株稻穗,帶回宮去作爲種子收藏起來。

第二年,康熙把這穗稻種試種下去,想看看它的生長情況。這穗稻種果然很爭氣,長得高,長得快,一進六月便早早地又成熟了。康熙十分高興,“從此生生不已,歲取千百”。用這種“一穗傳”的方法,培育出了這種出自康熙皇帝手中、長自皇家御苑的“御稻”。

康熙培育的這種御稻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尤爲可貴的是,這種稻穀生長週期短,特別適合北方地區種植,拿到南方更可一年種植兩季,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育種試驗的成功,使康熙極爲興奮,他高興地說,要與天下的百姓共同享用這種品質優良的稻米。

康熙對自己親自培育的御稻關愛有加,又親自抓它的推廣工作。值得肯定的是,康熙在推廣工作中,既充滿熱情,又講究科學。他先送一些御稻種給自己手下的奴才——江寧織造曹淆和蘇州織造李煦在江南作雙季稻試種,結果卻並不理想。兩人的第一季稻收成不錯,但第二季李煦種的六畝多地,每畝只收了不到一石稻穀,而曹曹淆那裏第二季基本絕收。試驗結果如此,但康熙皇帝並不灰心。他細細地進行了調查,發現曹、李二人共同的問題是第一季插秧的時間晚了。第二年康熙專門指派專家去指導,提前一個月,在三月就插秧,結果試種成功,產量大大提高。從此我國南方的水稻雙季種植,從只能是糯米與梗米連種,改進爲兩季都可以種植梗米了。康熙皇帝“一歲兩種,則畝有倍石之收”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在北方,受生長期的限制,水稻種植得很少。康熙的這種生長期較短的御稻培育並試種成功後,爲北方水稻的種植開闢了廣闊的天地。御稻從富中禁苑育成稻種,在京西玉泉山下試種成功。之後河北、天津等地的地方官,紛紛要求引種。康熙並沒有被勝利和臣民的讚頌衝昏頭腦,他一邊支持北方官員試種御稻:一邊強調北方水土、氣候的特點,要求地方做好調查工作,摸清情況,逐步推廣,避免了一哄而起和強迫命令可能給百姓帶來的損失甚至災難。在康熙的親自指導下,北方水稻的種植穩紮穩打獲得成功,成爲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項創舉。而康熙皇帝科學育種、推廣水稻種植的功績,也成爲一段歷史佳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