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丁香妈妈

作者:苏静 责编:老丁

在儿科时间 4 月 2 日 推送的《超详细的解读,带你一文掌握 DSM-5 自闭症诊断标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言语交流的发育情况是判断儿童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方面。

言语发育,与周围人和婴幼儿的沟通、交流方式有很大关系。我们经常看到父母跟宝宝交流会用「吃饭饭」「睡觉觉」「打豆豆」这些幼稚地表达方式跟儿童交流。

那这种方式,是不是有利于婴幼儿的言语发育呢?

丁香妈妈请心理学硕士苏静老师分享了这种表达方式对儿童言语发育的影响,对家长和儿童保健医生都有学习价值。在此分享给大家。

到底什么是儿语?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儿语还会被称为「父母语」、「妈妈语」、「宝宝语」等。在心理学学科里,这种说话方式有一个专业名称,叫做「婴儿指向语」,Infant Directed Speech。

当宝宝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家长就会不自觉模仿宝宝的声音、语调,宝宝咿呀一声,家长也跟着咿呀一声,逗得宝宝咯咯直笑。其实这个时候家长们所说的「哗啦啦」、「哎呀呀」,就已经属于儿语了。

宝宝到了 1 岁左右,儿语则会和宝宝的语言能力一起升级,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常说的:「吃饭饭、睡觉觉、妈妈抱抱」等等。

每个阶段的儿语,都保留了高音调、夸张语气、字词重复、语调缓慢等关键特征。不管大人听起来有多么的幼稚,但儿语始终都是深受小宝宝喜爱的互动方式呢。

为什么所有的宝宝

爱说又爱听儿语?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说到这儿,咱们就得继续研究下,为什么宝宝更喜欢儿语呢?

第一,宝宝是一个十足的高音控。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听觉能力,但是因为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低音和复杂声音的分辨能力并不是很好。

在宝宝听来,音调更高的女性声音,尤其是妈妈的声音,非常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伴随着夸张的语调、浮夸的表情,再加上慢条斯理的语速、咬字清晰的发音、重点词语的重复和强调,就更能牢牢锁住宝宝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第二,宝宝也更擅长高音。

宝宝们说话,会将音调拔高好几个 KEY,每个字的发音也都拖得特别长,再加上时不时充满创造力地改变音调。听宝宝奶声奶气地说话,一直都是种享受。

之所以会这样说话,是因为宝宝的声带长度只有成年人的四分之一,而且短小、细薄、不够坚韧,也就导致宝宝能发出的音节不多,而且更容易发出高音。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宝宝来说,儿语和他们的语言方式是相似的,如果能从他们擅长、喜欢的方式开始当然更好啦。

第三,儿语重复更利于记忆。

儿语有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重复的叠词。无论是早期的语气词重复,比如「哎呀呀」,还是后来的语句重复,比如「吃饭饭」,都离不开字词的重复。

这些重复的词语会更能引起宝宝的注意,让他们明白这是个重要的单独词汇,起到了强调和促进学习的作用。爱丁堡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大田光彦在研究中也发现,叠词重复是可以促进婴儿学习、记忆单词的。

比如说一个 18 个月大的宝宝,在接触「汽车」这个新事物的时候, 比起「汽车」这个词语,他们更擅长去记住「车车」这类叠词。

和宝宝说儿语

会影响正常说话吗?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我们经常收到很多家长的提问:常常跟孩子说叠词,会不会耽误孩子学习正常的说话呢?

其实并不会!

教育心理学家威廉 · 福勒曾经召集一批父母,训练他们正确地使用儿语和婴儿交流。

经过训练的家庭,大部分孩子在 7~9 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开口说话,甚至有的宝宝在 10 个月大的时候能说出短句,例如「妈妈抱抱」。

而这批孩子在两岁时的语言能力,已经达到普通孩子 4 岁的水平。长期追踪甚至发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也更为出色,成绩更好。

所以家长们大可放心地和小宝宝说「儿语」,只有先吸引了孩子的耳朵,才能让他们关注说话这件事儿。

不过要注意的是,儿语,尤其是「叠词」,只在一个时间段内,对孩子语言发展有积极影响。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到了两岁半左右,掌握了七百个常用字词的发音,可以相对连贯完整地说出句子,也有了更充足和多样的手段来表达自我的时候,儿语就可以从家庭生活中慢慢消失了。

责编:老丁

主播:鳕鱼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