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礼仪之争在明史非常有名,说白了就是官僚集团和皇权之间的对抗,为百官之首杨廷和选择站在世宗的对立面,也直接交出了仕途,他用半生的努力诠释了伴君如伴虎的真言。嘉靖三年,卸磨杀驴的世宗皇帝将杨廷和贬官,而在那之前,已经有超过200位朝臣因为大礼议事件遭到了责罚。

杨廷和是四川人,在成化年间进士及第,直到弘治二年才成为大学士,不过很快便得罪了当权的大太监刘瑾,也因此被罢官。好在这段昏暗的时期没几年就过去了,在刘瑾倒台之后杨廷和又回到了仕途,成为华盖殿大学士,开启了仕途的巅峰。

此人曾经服侍过两位皇帝,掌管帝国14年的国运,为官比较清廉,但最后还是因为因为登基大典的事儿与皇帝的心意相悖从而丢官。

杨廷和宦海沉浮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不在鼎盛时期,不过饿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正德和嘉靖年间朝政还远不像万历后期那么不堪收拾。杨廷和利用改革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合作的第一位皇帝便是武宗。

虽然这位皇帝也并没有非常不堪,可是他手下的刘瑾及其党羽却都不是省油的灯。那时上层朝纲不振,底层的社会矛盾也都被激发起来,农民起义时隐时现,朱家的王爷在江西造反,接着蒙古部落也加紧了在边关的抢劫,各种各样的乱局纷至沓来,让身为辅宰的杨廷和分身乏术。

不过他很能团结同僚,只要有杨廷和在,其他的阁臣们就不会方寸大乱,团结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圈子,保证了那十几年时间里帝国的稳定。

顽劣不堪的武宗皇帝并没有活多久,16年后就在豹房猝死了,他一辈子几乎都没什么可大书特书的,除了吃喝玩乐,就是一帮太监围着自己转。

不过死后帝国却有一大堆军国大事留给首辅杨廷和,而在这个万般考验自己的关头,最大的事莫过于立新君。这次迎立新帝非同小可,因为武宗并无子嗣,如果再选个一样荒淫无道的就真没什么可指望了。

杨廷和经过了多方考察,认为兴献王的长子是最合适接班的人选,由于首辅发话,其他的阁僚当然一致赞同,最后连太后也同意了。

可是武宗刚死,他身边的玩伴们害怕失去权力便个个伺机而动,江彬手握大权,党羽众多,杨廷和却早已经敏锐的察觉到对方的动态。他巧施伎俩,一个个的剪掉了密谋集团的羽翼,让叛乱的阴谋未经发酵便熄灭了。

在皇帝死去,而新君未立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杨廷和总算能总领朝政。他利用短暂的间隙将从前施政的抱负全部施展出来,一口气通过了许多法令,解除了许多武宗留下的积弊,例如10年前武宗命令九边精锐部队要轮流宿卫京师,导致边塞废弛,杨廷和废止了这项法令。而世宗刚刚即位,尚不熟悉业务,杨廷和又变成了对方可以依赖的臂膀。

一系列改革措施让朝野上下看到了希望,对杨廷和的褒奖在官僚集团中传扬。于是嘉靖初年,大明帝国居然有了中兴的气象,财政渐渐的充盈起来,地方的矛盾也没有那么激烈了。

照理说世宗是杨廷和亲手选定,在对方即位之初他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两人应该配合无间才对,可莫名其妙出现的大礼议事件却直接把杨廷和推向了深渊。

大礼仪之争在明史非常有名,说白了就是官僚集团和皇权之间的对抗,为百官之首杨廷和选择站在世宗的对立面,也直接交出了仕途,他用半生的努力诠释了伴君如伴虎的真言。

史载:“杨石斋当国日,一弟为京卿,二弟为方面,诸子姓布列中外甚众。子慎复举进士第一人,贺者皆至,公颦蹙曰,君知为傀儡者乎?方奏伎时,次第陈举,至曲终,必尽出之场。此亦吾曲终时已,何贺为?伴君如伴虎,信然!“。

嘉靖三年,卸磨杀驴的世宗皇帝将杨廷和贬官,而在那之前,已经有超过200位朝臣因为大礼议事件遭到了责罚。

世宗皇帝给杨的评价是,“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回到故里的杨廷和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又过了5年,他于家乡病逝,终年71岁。直到世宗皇帝去世之后,穆宗上台,才重新定义了杨廷和的一生,追赠为太子太保,并赐给了谥号。

参考文献: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