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人類歷史上的發展文明,火源的發現利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類文明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火的作用和影響。

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爲解救飢寒交迫的人類,從天庭裏盜來了火種,點燃了人類的智慧,爲此,他受到衆神之王——宙斯的嚴厲懲罰。神話傳說並不能作爲科學的證據,爲人類帶來火種的只能是人類自己,而不是什麼神仙異人。那麼人類到底何時開始使用火的呢?

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曾經說過:“不管過去牧畜與工具的發明怎樣偉大,然而人們最初征服自然的淫威,卻是在發明了火以後。”的確,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真正邁上了征服自然的道路。火,使人類改變了生食的飲食習慣,從而身體組織機制發生了質的變化;火,使人類擺脫了夜間黑暗的威脅,同時也防止了夜間野獸的侵襲;火,使人類不再懼怕嚴冬的冷酷,取暖禦寒給人與自然的鬥爭增加了一份力量。

追溯中國人用火的歷史,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遺址中的灰層證明,至少在四五十萬年前人們已經懂得利用火來爲其服務了。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祖先用火的來源還只是在森林自燃的餘燼中取得火種,保存起來。各種取火方法發明之後,人們用火的輝煌時期才真正到來。

鑽木取火――最古老的取火方式

鑽木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也是一種主要的取火方法。《韓非子•五蠹》上說:“有聖人作,鑽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可見關於鑽木取火的文獻記載還是相當早的。近些年來,大量取火工具的出土,也爲我國古代鑽木取火的真實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明。鑽木取火的原理十分簡單――摩擦生熱,溫高起火。但原理簡單並不意味着操作簡單,想通過鑽木得到火種,必須採用適宜的材料及正確的方法。

鑽木取火的工具主要有兩件:鑽火板和鑽火杆。一般要求取火工具的木料要乾燥,但鑽木板和鑽木杆所用材料不同。前者要求鬆軟,以山麻木、柳木爲之;後者要求堅硬,以榆木、花梨爲多,一硬一軟,利於摩擦生火。

鑽木取火共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摩擦。先將鑽火板放在地上,要求放實、平穩,不能晃動。接着把鑽火杆下端插入鑽火板某一穴槽內,穴槽下邊放一點引燃物,然後由一人或二人合掌轉動,也可一人利用弓鑽,即左手扶持鑽桿,右手拉動弓鑽。操作時要向下使勁,經過一段時間的轉動,在鑽火杆與鑽火板穴槽間會由於摩擦生熱而出現燃燒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並且會沿穴槽邊的豎槽降落到易燃物上,使後者變成黑褐色,這就表明取出火來了。

第二步是引火。摩擦下來的粉末落在易燃物上使其發黑褐色表示已經燃燒,但火焰甚小,是一種“低檔”的燃燒,肉眼是難以看見的,也不能立即生出火焰來。這時應該把易燃物快速地放在乾草上,以嘴吹氣輸氧,從而把乾草點着,冒出火花,這樣才能取出火來。

火鐮取火――最流行的取火方式

春秋戰國之際,隨着鐵器的發明,取火方式又前進了一步。由於鑽木取火比較困難和費時,所以人們在掌握鍊鐵技術後,在日常勞動中用鐵工具製造石器時,發現了鐵石相擊能迸出火花,這便啓發人們創造了金與石相擊的取火方法,並逐漸提高簡化成能隨身攜帶的火鐮火石。火鐮,又作鋼鐮、火刀。自從火鐮發明以後,它便成爲我國古代最流行、最實用的取火工具。唐代詩人孟郊的《煎茶詩》中有云:“敲石取鮮火,汲泉避腥鱗。”這便是古人用火鐮取火很真實的生活寫照。

完整的一套火鐮取火工具由4部分組成:一小塊長條形的燧石,即火石;一小塊微弧形的鋼板,用於撞擊燧石;用絨紙或草紙捲成的火絨紙卷,要保持乾燥,用於引火;一個筒形的雙筒插,可插入火絨紙卷和長條燧石。

使用火鐮取火時,先將燧石、火絨紙卷取出,燧石在上,火絨在下,緊靠一起,依於筒插一手握住,另一手持鋼板用側邊猛擊橫置的燧石,連續數次,擊石發出點點火星,不斷傾射到火絨上。熟練者只須片刻的時間就可以使火絨冒煙,遂而引紅,再用嘴稍許吹氣,增加氧氣,就燃爲明火。此方法非常有效。

陽燧取火――最智慧的取火方式

陽燧是直接用太陽光取火的,這種方法的發明說明當時人們對於“光”的物理特性已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這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極爲輝煌的一頁,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譽。陽燧,在古代典籍中又稱爲金燧、夫燧、火燧及陽符,它們都是指用銅鏡在陽光下取火。有趣的是古人使用陽燧取火比使用火鐮的年代還要早,《周禮》上記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火於日,以鑑取明水於月。”可見在西周時代,我國便已有了陽燧取火的方法。

關於陽燧取火更加清楚的描述,則出現在《淮南子》上:“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仗,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餘,有頃焦,吹之則得火。”這裏說的便是將打磨較光的凹面銅鏡放在陽光下面,日光遇銅鏡反射並把光線集中於一點――鏡面焦點,此光亮點能產生高溫,將枯草置於光點下,便可燒焦,此時用力一吹便可得到火焰。

陽燧取火的方法也是逐漸發展的,自玻璃發明以後,便有了用玻璃鏡代替銅鏡來做陽燧。東漢王充的《論衡•亂龍篇》中記載:“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色石爲器,乃能取火。”其中“消煉五色石”很可能便是以石英石爲原料煉製玻璃。因爲漢代古墓中有玻璃碗出土,說明當時的確有玻璃。而用玻璃代替銅鏡,即利用凸透鏡透光代替凹面鏡反光,說明我國人民對光學原理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西晉張華《博物志》有云:“消冰另園,舉以向日,以艾於後承其影,則得火。”這便明確指出了用透鏡原理來聚光取火。當然,無論是銅鏡、玻璃抑或冰片,陽燧取火的最大缺點便是在夜間和陰天失效,因此在火鐮取火方法發明以後,人們平時便很少使用陽燧了。但由於陽燧是“取火於日”,古代人認爲這樣的火最純潔,因此歷朝歷代祭祀時仍常採用陽燧取火,以表示對神靈的尊敬。

早期火柴――最快速的取火方式

無論鑽木取火、火鐮取火還是陽燧取火,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隻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從有了火星到產生火焰還需要一個吹氣、扇風的過程。這一過程變化緩慢,人們感到不便,因此後來便發明了能夠快速引起火焰的火柴。當然,這種早期火柴與我們現在用的不一樣,它只能將火星燃成火焰,而不能從無到有將火點燃。因此,早期火柴只是前三種取火方式的一種輔助工具,以幫助人們更快速的取火。

對於中國早期火柴的構造,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器具》書中有着明確的記載:“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染硫磺,遇火即焰,呼爲‘引火奴’。”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書中也有提到:“杭州削木爲小片,其薄如紙,溶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亦曰‘淬兒’。”其中,“引火奴”和“發燭”即是火柴的原名。這種火柴是在被削成如紙薄的小木片的一端塗上一層硫磺,用時一觸闇火即可得到火焰。早期火柴的發明,是獲取明火方法的一大進步。

而中國的火柴到底發明於何時?元代陶宗儀的《輟耕錄》中記載:“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爲業。”即南北朝時,北周聯合陳滅了北齊,北齊后妃中無以生計者便以製作“發燭”爲業。由此可見,我國至少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火柴的應用便已十分廣泛了。儘管這時的火柴必須要用闇火引燃,和19世紀西方發明的現代火柴依靠火柴藥頭與磷面摩擦後發生化學反應起火完全是不同性質的,但它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領先世界的聰明才智。

取火的方式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越來越方便,在我們文明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使用現代這些快捷的取火工具時,不知道你會不會想到曾經古人的那些取火方式,歡迎關注品微堂,深挖歷史中的那些趣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