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放在晏公臺的明昌古鐘。 記者 郭學軍 攝

  清末時的鐘樓照片。 雍堅供圖

  這次修復前的鐘樓臺基。資料片 記者 郭學軍 攝

  位於濟南大明湖風景區南側的古代鐘樓臺基遺址日前開始修繕。歷史上,在鐘樓撞鐘祈福是大明湖的一景,如果以後再復建鐘樓,將可再現歷史景觀,爲喜歡尋古探幽的遊客增添一個新去處。

  遺址修繕預計明年6月完工

  古人計時報時,要靠撞鐘擊鼓,鐘樓和鼓樓就是專司該職的建築,“晨鐘暮鼓”的說法也來源於此。位於濟南縣西巷街和大明湖路交界處丁字路口北側的明代鐘樓臺基遺址,就是明清時期的鐘樓所在地。

  2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鐘樓臺基遺址已經被搭建起的施工擋板圍了起來,原來生長在臺基頂部的樹木已被清除。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艾楠介紹,現在進行的維修,是對鐘樓臺基遺址的修繕和加固,預計明年6月完成維修。對於鐘樓的重修,也已經制定出了重修方案,並上報山東省文物局審批。如果獲得批覆,將會按照計劃和方案重修鐘樓。鐘樓建好後,就可再現老濟南人熟悉的鐘樓撞鐘祈福的景觀。

  本報曾徵集過鐘樓老照片

  其實,關於鐘樓臺基遺址,記者有所瞭解,它是濟南市少有的明代建築遺址,當選2007年公佈的第三批市級文保單位,目前已經列入省級文保單位。2008年10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就對鐘樓臺基遺址進行過清理,發現了柱礎、碑座和階梯等文物。這處遺址作爲老城區一處重要的歷史景點,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物價值。

  早在2012年6月,大明湖景區就有鐘樓臺基遺址將要恢復重建明代鐘樓的說法,並對臺基遺址進行了保護性修葺。當時的明湖文化工作室主任任正就曾表示,恢復重建鐘樓方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現存臺基遺址基礎之上重建明代鐘樓。爲儘可能接近歷史原貌,當時大明湖景區還和生活日報合作,向市民徵集有關鐘樓的老照片及相關線索,以便於修復時最大限度接近歷史風貌。據艾楠介紹,上報的鐘樓重修方案,就參考了生活日報記者、文史專家雍堅提供的鐘樓老照片。

  先有明昌鍾後有鐘樓寺

  說起這處鐘樓,就不得不說一說被視爲“齊魯第一鍾”的明昌鍾。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京師開封,濟南一劉姓僧人爲報效國家,率數千民衆勤王。劉和尚的義舉爲郡民所敬重,本邑民衆遂於金代明昌年間集資冶鐵,鑄萬斤巨鍾,以志景仰。當時,鐘樓建在城內開元寺,大鐘鑄成後,便安放在這座名剎中,後來才移到鐘樓上。

  據記載,明初,山東按察司佔據城東部的濟南府署爲衙,濟南府署只得另尋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濟南守官陳修到任,爲節省民力,就把濟南府治設在開元寺內。開元寺也隨之遷到佛慧山半山。當時,鐵鐘處在府治左側,附近百姓不堪鐘聲的侵擾,請求濟南知府陳修移走大鐘。起初,陳修以耗費人工財力爲由,沒有答應。誰知,百姓一直請求搬遷。無奈,陳修只好答應。明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陳修召集章丘、鄒平兩地的200多名工匠,在康和尚院舊地築臺建樓。一個多月後建成,就將大鐵鐘移到了現在的鐘樓臺基遺址所在位置。原來的幾間舊殿後經修繕,又移來佛像,改名鎮安院,再後來改叫鐘樓寺。

  據瞭解,鐘樓下面的臺座有三級,正方形,高約4米多,邊長約20米,夯土而成,外以青磚包砌。以前臺基上的樓閣,飛檐聳脊,南面閣頂處有“悠然見南山”橫匾。後來,鐘樓寺改作湖南書院、至道書院。再到後來,書院又易作提學道衙署。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又升道爲院,稱提督學院。在此期間,大鐘一直擔負報時的任務。

  明昌鍾現存大明湖北晏公臺

  已經有800多年曆史的明昌古鐘,是濟南歷史的重要見證實物。鐘體高約2.4米,口徑約1.8米,厚約0.13米,重約8000公斤。鐘身鑄有八卦圖案,頂有龍形鍾鈕,鑄造渾厚精緻,造型壯觀。

  據瞭解,新中國成立前,鐘樓已坍塌,臺基當中扣着一口大鐵鐘,許多住在附近的孩子爬上臺基玩耍。後來,大鐘被挪到南豐祠明昌鍾亭內。

  上世紀九十年代,明昌古鐘再次遷徙,越過大明湖,被安放在湖北岸的晏公臺上。徐北文先生爲之撰《明昌鍾亭記》,並書聯曰:“金鐘鳴處蛙聲靜;璧月升時客夢清。”現在,許多遊客簡直把這口古鐘當成了“聖物”。記者在現場看到,古鐘下面的圍欄上,掛滿了寫有祝福語的紅牌牌,寄託自己的心願。

  鐘樓是否重修要等批覆

  關於鐘樓的重修,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關心濟南文化遺產保護的市民希望重修鐘樓,並讓古鐘能夠早日物歸原位,回到它原來所在的鐘樓臺基之上。但也有市民認爲,保持現在的鐘樓遺址風貌也不錯,不需要重建鐘樓。

  對此,濟南市文物局局長於茸介紹說,鐘樓寺遺址已經列入省級文保單位,目前的鐘樓臺基修復,是嚴格按照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論證後批准的方案進行的。修復中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施工,能保留的構件儘量保留,能加固的地方儘量原樣加固,不重新修建,只對一些破損嚴重的青磚進行修補,並將臺基頂部的雜草樹叢清理掉。至於鐘樓的重修問題,已經制定重修方案上報,但社會上確實存在不同的看法,最終修不修,要等省文物局的批覆。

  記者 郭學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