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着空調,761樓的李童清家室溫顯示爲15℃

▲捨不得燒電暖器,82歲的張敏老人坐在被窩裏抗寒

本報訊(記者 王斌)根據市氣象臺預報,昨天起本市將出現一次連續7天左右、平均氣溫最大降幅近10℃的明顯降溫天氣。此次降溫幅度大、持續時間長,市城管委發佈“升溫令”,要求各供熱單位根據室外溫度變化做好系統調節,增加入戶測溫頻次,確保居民室溫達標。目前,市熱力集團已開啓3臺尖峯鍋爐。

據市熱力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遇極端天氣時,室外氣溫下降很快,爲了確保市民家中室溫不降,各大供熱廠會持續供熱,但有時熱力站依靠原有熱源量可能無法保證居民室溫達標,還需要尖峯熱源的補充。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北京熱力集團有雙榆樹、方莊、左家莊、西馬四座尖峯供熱廠,共有18臺尖峯鍋爐,現已啓動3臺。同時將根據氣溫變化隨時調整啓動尖峯鍋爐,保障居民供熱達標。

除了啓動尖峯鍋爐補充熱源,市城市管理委還要求各供熱單位做好應對強降溫天氣的準備工作,加強巡檢,避免因設施設備故障造成停熱;根據室外溫度變化做好系統調節,確保用戶室溫達標;加強主動服務,在低溫、大風等天氣增加入戶測溫的頻次,及時處理用戶投訴;做好應急保障工作,落實應急值守制度,落實應急物資、搶修車輛,確保應急隊伍24小時待命。同時,進一步強化屬地安全管理責任和供熱單位主體責任。

市城市管理委還要求各供熱單位要繼續提高供熱服務質量,各區要對不按時接單、不及時處理、不及時反饋的供熱單位加強約談曝光及考覈力度,並與補貼掛鉤。對於此次降溫過程中供熱投訴居高不下、室溫不達標、服務保障不及時、服務態度惡劣的供熱單位,市區供熱主管部門要對其嚴肅處理。

相關

今天白天最高氣溫只有1℃

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強冷空氣最近持續發力,北風呼嘯的同時,京城氣溫也將出現斷崖式下降。根據氣象部門最新預測,12月7日當天,北京最高氣溫-4℃,最低氣溫-9℃,最低氣溫值將逼近北京近十年12月上旬的極端低溫記錄。

今天白天,本市天空雲量逐漸增多,雖然風力不大,但氣溫將進一步下降,平原地區最高氣溫只有1℃。新一輪冷空氣將於明天抵達北京,受其影響,12月6日至10日本市氣溫將持續低迷,預計白天最高氣溫在0℃到-4℃,夜間最低氣溫-7℃到-9℃。今天后半夜至明天,本市還將有4、5級偏北風,陣風7級。12月7日、8日白天也將有4級左右偏北風。

根據最新氣象預報,12月7日將出現本輪低溫的極值。當天,北京的最高氣溫僅有-4℃,最低氣溫-9℃。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北京常年1月中旬的最高氣溫爲1.8℃,也就是說,當天-4℃的最高氣溫甚至比常年1月中旬都要冷。

再來看最低氣溫,有氣象記錄以來,12月上旬北京觀象臺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67年12月8日,爲-16℃。而近十年,北京極端最低氣溫爲-10℃,出現在2008年12月5日。由此可見,12月7日的最低氣溫-4℃雖然與歷史極值還有差距,但已經逼近近十年北京極端最低氣溫的記錄了。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此輪強降溫不會給北京帶來降雪天氣。氣溫回暖預計要等到下週。

調查

昌平南口鎮兩棟樓室溫僅爲15℃

12月4日前半夜,北京市溫度已降至零下,昌平區南口鎮近百戶居民家卻無法享受集體供熱,居民只能靠空調、電暖器過冬。

社區老年人居多 室溫僅爲15℃

昨晚,距11月15日北京市供暖起始日過去了20天,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興隆街761樓居民李童清家,即便吹着空調熱風,室溫也只有15℃。李童清和老伴已年過七旬,二老在家踩着厚重的棉鞋,套兩條毛褲縮在羽絨服裏。李童清說,761、762兩棟直管公房共計98戶,留守的多是老年人。

66歲的劉紹新住在762樓,因爲今冬買不到蜂窩煤,老劉只能靠電暖器禦寒,但室溫只有15℃。

曾在南口附近鋼圈廠上班的張敏,是1976年最早一批入住76樓的住戶,南口房管所分給她家一套40平方米的小三居。“我沒事就在被窩裏坐着,但這樣還是覺得冷。”如今,張敏已是82歲高齡。老人裹着笨重的棉襖坐在電褥子上,身上加蓋兩牀棉被,身旁是家人新買的電暖器,但因爲耗電量高,老人捨不得用,她家的溫度僅有14℃。

因建成於1976年,興隆街西側的兩棟磚樓被當地居民稱爲76樓。建造之初,76樓並未裝配集體供熱設施,老百姓各家燒煤爐禦寒長達42年。2018年春季,南口鎮拆違整治環境,這裏的小煤棚全部被清理,而煤改電也沒有及時跟上,直到今冬供暖季,大夥等來的卻是“沒”改電。

煤改電爲何無法落實?

年初盼望的煤改電未能落實。今年8月,76樓居民已無法訂購蜂窩煤。

北青報記者致電南口鎮隆盛街社區居民委員會,一位女工作人員介紹說,761和762樓都是過去蓋的簡易樓,沒有暖氣管道,現已是危房。過去可以隨便買煤,今年蜂窩煤環保不達標,廠家就沒給做,煤錢已退還給了居民。

工作人員還透露,因牽扯棚戶區改造,他們社區都沒進行煤改電。但社區內其他樓房多是單位協調集體供暖,只有761和762樓的供暖無法解決。

據北青報記者瞭解,雖然沒有蜂窩煤,但社區還有煤球供應。李童清告訴北青報記者,2015年,社區爲他們統一更換了蜂窩煤爐,國家給予一定補貼,居民自掏300多元。但這種爐型只能燒蜂窩煤,無法使用煤球。此外,煤球也不便存放。

李童清說,南口的溫度比北京城裏低2℃到3℃。12月底氣溫降至全年最低,夜間最低溫度降到過-15℃。

北青報記者在76樓注意到,有的居民搜尋到一些煤灰,乾脆自制起了蜂窩煤。

居民自購空調電暖器成本較大

燒不成煤爐,居民們多靠自購的空調和家用電暖器抗寒。

李童清算了本賬,他家1.5匹的空調每小時耗電1.3度,僅按北京市民用電價第一階梯0.4883元/度計算,一天使用24小時,4個月的供暖季就要花費大約1800元電費,這還僅僅是一個屋子,難以覆蓋其他房間。如果兩個房間兩臺空調連軸轉,預計電費支出將遠超燒煤爐的1000餘元。

66歲的劉紹新住在762樓,他買來200瓦的電暖器,每小時消耗2度電,4個月就要花費2800元,這也僅僅是一個房間,僅按民用電價第一階梯進行計算。

劉紹新認爲,短期內解決76樓供暖問題希望渺茫,但政府可以在經濟上給予這些困難羣衆一定補貼。爲此,他多次致電12345北京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雖然有接到相關部門回電,但實際問題並未得到解決。

76樓附近找到熱源 但今年供熱無望

就76樓居民的採暖困局,北青報記者致電昌平區多個職能部門瞭解到,76樓的產權單位已在76樓附近找到供熱源,但在當前的採暖期難以接通集體供熱管線,居民仍要靠空調或電暖器取暖。

南口鎮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解釋說,煤改電政策僅針對於農村,而南口地區多是居民,所以南口所有社區都沒有煤改電,76樓涉及棚改區,政府對於棚改範圍的項目投入會很謹慎。他們只能督促、協調76樓的產權單位南口房管所儘可能解決好老百姓的供暖問題。

南口房管所的上級單位——昌平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房管科的一名男工作人員介紹,761和762兩棟直管公房的供暖,最簡單的解決辦法是煤改電。今年9月他們報到昌平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但得到的回應是這兩座直管公房樓都不在煤改電範圍內。煤改電難以實現,他們開始在76樓周邊尋找供熱源。通過調查,在76樓南側發現有燃氣管道,並將改造方案報到了市政管委,準備通過燃氣改造爲76樓解決集體供熱(燒燃氣壁掛爐),但在當前供暖季難以實現,最快也要到2019年年底解決。

昌平區市政市容委供暖辦工作人員認爲,南口76樓供暖問題,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如果爲這兩棟樓建造鍋爐房、鋪設管線,少說也要投入三四百萬元,實現起來有難度。就目前的條件來看,產權單位引入附近燃氣管線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居民根據家庭情況使用壁掛爐採暖,這樣既可解決供暖問題,同時還能燒燃氣爐做飯。

文並攝/崔毅飛

團結湖街道“吹哨報到” 改造老舊小區供暖管線

本報訊(記者 張小妹)這周,北京迎來了大幅降溫,團結湖街道水碓子東路15號院的居民不用再擔心室內溫度忽高忽低的情況了。上週,水碓子東路15號院,幾名工人對地面進行恢復施工,由於管線老化帶來的供暖問題,這個冬天徹底解決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今年6月藉助“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水碓子東路15號院更新了供暖管線,這個冬天居民們心裏格外踏實。

團結湖街道水碓子東路15、17、19號居民樓始建於1985年,建築面積17273.88平方米,共294戶居民,三棟居民樓的供暖管網以及配套管線使用已達30餘年,管線普遍老化,腐蝕現象十分嚴重。2010年以後,因管線問題而導致的供暖故障集中爆發,曾多次發生臨時停暖搶修事件,嚴重影響居民羣衆的取暖。

每年,街道都會針對此問題召開多方協調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今年不同往年,在“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的引領下,團結湖街道就此處供暖管網安全隱患問題再次向區供暖辦進行報告,區供暖辦也積極向市供暖辦進行彙報。最終,一份由社會各界共同發起的“溫暖邀請函”出爐。按照北京市供熱運行管理從源頭到終端一體化的要求,由水碓子東路15號院供暖單位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下屬的鼎好物業公司作爲項目主體,向朝陽區城市管理委申請立項,實施小區老舊供熱管網改造。

整體工程歷時52天,截止到11月6日全部完工,鍋爐房於11月7日凌晨按照市、區有關要求正式點火試運行,截至目前,未出現跑冒滴漏現象。施工現場的路面於11月底全部恢復完畢。目前,現場還留守幾名工人負責對居民戶內的供暖管線進行調試、調壓及排氣,確保室內溫度達標。

昨日上午,北青報記者隨機走進15號樓的一位居民家中。剛進家門,暖意撲面而來,家中身體較弱的老年人也僅僅身着一件薄毛衣,而年輕人更是一襲“夏裝”,與室外行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溫暖終於來了,這個冬天肯定好過了。”居民對北青報記者說。

“通過此次整個供暖管網的徹底改造,使得多年來一直存在的供暖安全隱患得以徹底解決,同時由於管網更換供暖水壓提高,現在這三棟居民樓室內的溫度至少要平均提高2至3攝氏度。”街道城建科工作人員介紹說,“以往不少老年人在屋裏都得穿着厚厚的棉衣,改造完工之後這些老人終於可以在屋裏脫下厚重的棉衣啦。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正是由此而來。”

圖片製作/沙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