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如何脫實向虛?還樂此不疲?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大家繼續做客老齊的讀書圈,今天我們來講經濟,來講一場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經濟浩劫,這次浩劫就發生在我們的緊鄰日本身上,這就是發生在90年代的日本資產大泡沫,而現在很多人都在擔心,當年日本的悲劇會在我們身上重演,那麼我們現在到底跟日本像不像呢?我們找來一本很經典的書,叫做泡沫經濟學,作者是野口悠紀雄,是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是研究日本大泡沫的專家,他還有另外一本書,同樣很著名叫做日本的反省,回頭我們也一併會講到,用一個日本人的反思來看當年這場大泡沫,我想應該是客觀公正的。

我們話不多說,進入主題,看看日本當年發生了哪些事情,跟我們現在究竟像不像。作者先表明了一個立場,他認爲泡沫是十分糟糕的,首先,勤勞者不能獲得正常的回報,會讓社會價值觀陷入扭曲,讓很多人放棄經營和工作進入股市樓市,無需付出勞動就可以讓財產迅速膨脹。而沒有資產的勞動者則辛勞一生也買不起房子。其次,日本原本可以大有所爲,但卻在泡沫中蒙受了重大損失。泡沫引發了資源配置扭曲,是發生這種損失的重要原因。

正是基於這個判斷,在1992年,也就是泡沫讓日本經濟深陷崩潰的時候,他認爲日本泡沫突然破裂,對於日本是好事而並非壞事。他認爲不是由於泡沫的崩潰導致了日本的崩潰,而是恰恰相反,由於泡沫的崩潰而讓日本經濟走向新生。否則日本的情況肯定會更加糟糕。

我們先看第一章節,日本的泡沫經濟,19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怪相,資產價格異常暴漲暴跌,這個資產就是指股票和土地,股票指數從1986年到1989年的3年間,竟然漲了3倍,同期的土地價格也是上漲了3倍。如果正常的情況下,股價和地價都是經濟的參考指數,應該跟經濟同向上漲,這本沒什麼問題,但漲幅基本跟GDP是差不多的。土地加上股票的市值,大概等於GDP,但是到了1987年,光土地的價值就已經是GDP的1.5倍了,1989年,股票市值也上來了,土地和股票加在一起,超過了GDP總量的1.5倍。

隨後土地市場先見頂回落,1991年開始迅速下跌,到1992年,東京都下跌了15%,大阪府下跌了23.8%,二戰以後日本的土地市場幾乎跟我們一樣都是隻漲不跌,所以這當時驚呆了很多人,其實這一切早有先兆,如果看日本的利率走勢,不難發現,從80年代初開始,就一路下行,到88年利率轉跌爲升,在利率下跌的過程中刺激了泡沫的膨脹,而當市場利率拉昇,一切泡沫也就都被刺破了。

難道當時的那些經濟學家們看不到嗎?說來也巧,野村證券就被釘在了恥辱柱上,當時野村證券說,因爲新時代到來,所以股價上漲是必然的,當時這種觀點是很普遍的,他們都認爲,股價和地價的大幅上漲,正是因爲認爲日本經濟一直強勁下去的提前反應。那會誰敢說這是泡沫,那就是與日本爲敵,與日本人民爲敵。

作者做了統計,在日本的新聞中出現泡沫的稿件數量,85年還有8篇,到了87年就只剩下了1篇,到了89年泡沫破裂之前,也只有11篇,而當泡沫開始破裂,90年出現了194篇,91年出現了2546篇,92年更是多達3475篇,所以基本得出一個結論,都是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大部分新聞媒體和經濟學家只負責解釋現象,而根本不會去做出預判。他們也沒這個能力做出拐點的預判。

記得前一陣有經濟學家表態,說我們的樓市是良性的泡沫。引發了大家的鬨堂大笑,其實這種事在日本也出現過,80年代,大家並不認爲資產泡沫有什麼問題,甚至還說這對日本經濟是有利的。還有臭不要臉的經濟學家解釋,泡沫讓家庭總資產提升,讓日本人更富有了。所以他的結論就是,泡沫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沒有參與泡沫,所以要想不被別人拋下,就去努力的擁抱泡沫吧,於是一些經濟學家還提出了不動產證券化的建議,也就是說一套房子你不是買不起嗎?沒關係,我給你拆分成證券,你就可以像買股票一樣買房子的所有權了。這樣房價上漲你也能夠賺到錢。

資產價格上漲,有利於經濟景氣擴張,這就是當年的經濟學主流觀點。看來天下烏鴉真是一般黑,原來日本的書生也是誤國誤民的。

這些經濟學家認爲,資產價格的上漲,有利於消費提升,而且以土地爲擔保的貸款,當年在日本也相當流行,他們覺得這起到了增加設備投資,以及增加對外投資的作用,比如三菱地產買下美國的洛克菲勒中心,就被視爲是日本的驕傲。作者做了個客觀的評價,這些經濟學家們說的有一定道理,資產價格上漲,確實促進了消費和對外投資,甚至資產膨脹,對沖了因爲日元升值造成的出口蕭條。就是這種消費和投資的衝動,讓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在80年代末期也能保持5%的水平,當時有一組數據顯示,平常一年也就是銷售300萬輛汽車,1989年和1990年,汽車銷量上升到了500萬輛。

但是這是一個典型的反身性理論,資產價格膨脹,讓消費和投資增加,而消費和投資增加,反過來又刺激了資產價格膨脹,這使得日本在最後幾年幾乎瘋狂的陷入了這種金錢遊戲,股價和地價開始螺旋式上漲。其實咱們這也是一樣,咱們這螺旋式上漲的是地價和房價,由於房價漲了,拆遷成本就提高,拆遷貴了,地價成本就更高,地價高了房價只能更高。所以進入了只漲不跌的怪圈。在2008年之後,中國樓市已經過度金融化了。

這種資產價格上漲帶來什麼後果呢?就是讓賭博經濟盛行,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爲投資家帶來了太多財富,從而讓價值觀發生變化,實業不賺錢了,而金融很賺錢,大量的實業企業關閉,從事錢炒錢的金融賭博之中,1986年開始,日本全國都被捲入了賭博經濟,表象就是實體制造業下行,而虛擬金融業上行。大家都想當債主,因爲債主來錢快,但是誰去當創造價值的借款人呢?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沒有底層的借款人,上面一系列金融資產都變成了無根之樹,無源之水。另外,那些真實的借款人,也由於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導致生意很差,最後無法還本付息,讓整個金融鏈條中斷,出現壞賬,然後金融機構還去用自有資金堵搶眼,當年富士銀行和東海銀行就率先爆出了違規拆借。泡沫已經在這些醜聞中逐漸暴露。

股價和地價是一個很奇葩的資產,只要他們一直漲,就不會出現受害者,似乎就是他好我也好,大家好纔是真的好,不過地價的情況稍有不同,他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問題,那就是購房人已經發現,靠勞動和工作,一輩子都買不起房了。資產價格的膨脹,已經讓人們的奮鬥和努力,變得毫無意義。這也就降低了勞動的相對價值。高房價搞得大家已經完全不想上班了。

當時的大型金融機構,不良債權開始出現,1991年的時候,銀行不能由擔保回收的部分,超過了銀行業務收入的3倍,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另外,金融機構會持有股票,而股票的如果上漲了,就會產生溢價資產,作爲對沖不良債權的工具,但是其實在不良債權大量出現之前,溢價資產就隨着股價的下跌而逐漸消失,所以這種風控模式,根本無法應對系統性風險,股債雙殺就要了金融機構的命。甚至在日本當時一度引發了銀行擠兌。

那麼到底是什麼促成了大泡沫的形成呢?有一種說法是因爲金融管制的放鬆,與企業脫媒造成的。大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他們拿到了這麼多的錢,並不是用於擴大再生產,而是投入到了大額定期存款,特定貨幣信託,信託基金等金融資產上面,有數據統計,金融資產增加額,佔到當年企業從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的64%。由於大企業自己能夠融資了,所以金融機構就發生了資產荒,於是他們只能去支持那些有不動產抵押的房地產項目,流向房地產企業的錢越來越多。而開發商拿着這些錢,購買土地,投資建房。並且購買有價證券。炒土地,哄擡地價,等投機活動,時有發生。另外,日本在1979年逐漸實現了利率自由化,1985年引入了利率浮動型存款,這就讓企業在金融上賺到的錢越來越多,金融部門也越來越被重視。很多大型企業憑藉良好的信用,資金籌措成本只有2%,而金融資產收益率達到了8%,所以這就變成了一棵搖錢樹。拿錢去炒錢,遠比在實業中賺的錢更多,那麼當時難道就沒有人發覺這種資金脫實向虛嗎?咱們明天接着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