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课标,新探索,新征程——记2018高中语文新课标省级培训教学研讨专场活动

10月29日下午,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省级培训班(南片区)教学研讨专场活动在厦门一中顺利进行。

背景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由研讨课、教师说课、专家评课三个部分组成。来自泉州、龙岩、漳州以及厦门四个地区的近15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厦门一中袁水林老师执教《交际语境下宏大话题的具体化写作》,他用风趣幽默的导入,让学生在“谈学习”和“介绍班级”两个作文话题中做选择,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组织学生讨论两个话题的写作难易之别,使其发现作文题目中存在的抽象与具体的问题。在解决如何将抽象宏大的问题转化为具体事物这一问题上,袁水林老师结合自己的下水作文,分析2017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交际写作的特点以及如何将宏大话题具体化的过程。

厦门一中陈少红老师执教《对咬文嚼字》,由《茶馆》的视频片段导入,引导学生注意体味角色语言,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在引导同学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陈老师适时点评、拓展,结合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与顾城的《安慰》琢磨文学语言“四度”——理解度、感官度、感情度和想象度。全课立足于《咬文嚼字》作为文艺随笔这种倾向于交流、表达作者对某种艺术现象一得之见的文本特征,将其作为“咬文嚼字”的对象,启发学生用对话的、反思的、批判的态度去思考文章逻辑的自洽性,向听课老师很好地诠释了“以文赏文”的教学理念。

dvdf

在接下来的说课环节,两位老师不仅阐述自己的对新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更作出了最真诚的教学反思。

本次专题研讨活动请来了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特级教师俞发亮为这两堂课进行评议。他肯定两位老师的说课真实、没有套话;课堂反映出新课标背景下的探索,话题新颖,具有时代感。袁水林老师借鉴了西方写作学的理论,有的放矢,切中当下写作的要点。陈少红老师的教学定位很高,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并敢于质疑,符合新课标“发展思辩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精神。

评课之余,俞发亮老师给予在座所有老师中肯的建议,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新课标,体会变化,敢于尝试;并鼓励老师们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超越教材,勇于站在教改的前沿。

撰稿:张嘉星

审稿:陈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