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在谈养生,谈健康,那么什么才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四层面的答案,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又有人加上了智力健康、环境健康等。按照中国传统说法,人身健康不外乎身、心、灵三层面,这三层面基本上对应人身精、气、神三大要素。精气神究竟是什么?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精气神」的概念,先秦著作《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涉及。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就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黄帝内经》没有将“精气神”三个字连在一起说,但是“精气”和“精神”的概念随处可见。那么怎样才能养好精气神?精、气、神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什么叫精?

笼统地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肾精、血、津液等。我们一般称精为“真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体。“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是从父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是秉承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

一个是后天的,也就是人出生以后吃的食物、喝的水,叫水谷精微,这是一种营养物质。肾精充足时可以从人体的皮肤、骨骼等脏器综合体现出来的。 比如老人走路步伐有力、比如身上皮肤光滑、红润、这就是肾精充足的体现。《黄帝内经》上讲:“人始生,先成精”。肾精是生命的本源,“肾者,主水(血),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人体“精”的多寡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修炼或调养。

什么叫气

气实际是介于精(有形)和神(无形)之间的一种状态,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肾气足的人,说话有力,思维敏捷,能胜任社会工作和家庭劳务。

肾气不足的人往往表现为精神不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晚上容易失眠、多梦。人之气可分为两类,一是与生俱来的,如精气,神气;一类是后天的,如营(荣)卫宗气。后天之气,由人的饮食生成。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什么叫神

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广义上,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的表现都叫神,它统领人的精神、意志、直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我们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从心出发的,心包含了脑。我们常说“养生先养心”,心安则神安。

精气神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精是生命产生的本源,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可以说“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如何养足精气神?

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养精重在养肾,因肾是藏精的脏器,先天的根本。养气重在养脾胃,因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气血生化的泉源。养神重在养心脑,因心是藏神的脏器,脑为元神之府。心态平和 ,心胸开阔,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

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更多的健康养生知识,欢迎关注筱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