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国海军总共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均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德国海军虽然在两次战争中均有不错的战斗表现,但战略上的劣势却无法因为几次战术胜利而改变。

德国海军的战略劣势是多方原因导致的,其中领导者的意志、德国本身的经济特点、德国大陆国家的传统是几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德国即将成为军舰的国家,并将沿着这个方向会速前进。”—1890年,在长期执政的俾斯麦政权倒台后,掌握实权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兴冲冲地向萨克森·魏玛大公发送了这份充满喜悦与豪情的电报。3年前,在纪念他的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继位50周年的观舰式上,这位年轻的德国皇帝亲眼目睹了世界第一的英国无敌舰队是多么的强大,感慨之余,他下定决心,德国的未来要向海洋发展。当时,英国、法国、俄国、德意志帝国及奥匈帝国虽拥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但仍通过缔结不稳定的双边同盟维持着和平的局面。1880年始,德国掠夺的海外殖民地已包括了从非洲到太平洋的广大地区,1897年德国更是出兵侵占了中国青岛,并派遣小型战列舰等驻守。

1890年,德国动工建造“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排水量已经超过了1万吨,与此前的“西格弗里德”级海防装甲舰不同,它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德国海军将4艘该级战列舰编为一个分舰队,并于1900年派遣其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1897年,德国东海舰队司令提尔皮茨升任海军大臣;次年,他推动德国议会通过了舰队法,将由8艘战列舰组成的两个分舰队作为骨干力量,将1艘战列舰作为独立的旗舰,还包括两艘战列巡洋舰等;1900年他又对法案做出修改,决定将造舰计划再扩大一倍。提尔皮茨还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冒险理论”,即德国舰队应该能够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消灭进攻德国的敌人,捍卫德国的国家利益,并不断谋求自身的发展。具体来说,德国的战略是,让英国意识到如果德国海军实力达到当时英国海军的三分之二的话,在两国海军相互交战并导致实力大减的情况下,英国海军将无法再与其他列强国家的海军相抗衡,从而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但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目标却一直是与海军实力分列世界第二、第三位的法国和俄国的联军抗衡,因此它不能让新兴的德国海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海军强国。1906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建造完毕,它使此前服役的战列舰都沦为了老式战舰,其实力与德国新型战列舰属于同一级别,最终双方的实力已经基本相当。由于德国并未对自主限制造舰的要求做出回应,英国政府于1909年向议会提交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英德两大国的军备竞赛也就此拉开序幕。在从1908年起的5年里,德国建造了17艘无畏舰及6艘战列巡洋舰;英国则从1906年起建造了22艘无畏舰及10艘战列巡洋舰,并于1913年建造完成了搭载有381毫米巨炮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高速超无畏舰。

德国海军的迅速发展并不是仅靠皇帝的意愿就能够完成的。1871年,当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登上德国皇帝宝座的时候,人口在5000人以下的乡村居民占到了德国国民总数的76%;而到了1890年,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口已经逐渐向城市集中,这一比例也减少到了67%左右;到了1910年,这一比例更是减少到了50%以下。另外,从1907年德国国民的职业构成来看,与农林业的27%相比,工矿业达到了42%、而业及运输业也占到了13%,这样超过了一半的德国就业人员都成为了雇佣劳动者。由于德国将一半的军费都投向了造船工业,因而工人们的收入得到了保障,社会也更加稳定,但由于其拥有的海外殖民地还很有限,德国与其他列强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按照德国的作战计划,在与法俄两国交战的情况,保住东部战线的同时,将抽调大部分兵力通过中立国比利时进入法国领土,从后面突袭巴黎从而使法国投降,然后再通过发达的铁路将部队运送至俄国。但实际上,只要有对手存在,如此常识性的战略就根本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意感发展。

1914年6月28日的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迅速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也被迫于8月1日、3日先后向俄、法两国宣战,8月4日英国正式参战,对比利时发起了进攻。但更为糟糕的是,德国过高地评估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一度暂时停止了进攻,错失了尽早结束西部战线的良机。此前一直关注战事发展的盟国—意大利也未站到德国一边,而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将部署在地中海的“戈本”号战列巡洋舰及1艘巡洋舰连同船员一起移交给土耳其,从而成功地将亲英的土耳其拉到了自己这一边。1910年,德国又将“勃兰登堡”级的“大选帝侯”号及“威森堡”号战列舰卖给了土耳其,但前者于1915年在达达尼尔海峡被英国潜艇击沉,后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漂泊在外,最终于1938年解体。

1914年7月24日,奥匈帝国政府发出了48小时的最后通牌。得知这一情况后,正在挪威沿岸执行任务的德国公海舰队迅速返航,开始为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做准备。8月1日,德国发布动员令,调整了公海舰队的编制,任命舰队司令冯·英格诺尔指挥的“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为独立旗舰。具体分舰队的编成情况如下:第一分舰队 司令朗斯中将率领无畏舰8艘分别是: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图林根”号、赫尔戈兰”号、“拿骚”号、威斯特法仑”号、“奥尔登堡”号、波森”号、“莱茵兰”号

第二分舰队司令舍尔中将率领前无畏舰8艘普鲁士”号、“西里西亚”号、黑森”号、“洛林”号、“汉诺威”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波美拉尼亚”号、“德意志”号

第三分舰队司令亨克少将 无畏舰4艘“恺撒”号、“皇后”号、“阿尔伯特国王”号、“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

侦查舰队司令希佩尔少将 战列巡洋舰3艘、冯德坦恩号,塞德利茨”号、“毛奇”号、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7艘

第四舰队 司令施密特中将前无畏舰7艘“维特尔斯巴赫”号、“维丁”号、‘梅克伦堡”号、“施瓦本”号、‘扎林根”号、“布伦瑞克”号、“阿尔萨斯”号

第五舰队司令格莱帕中将前无畏舰7艘“恺撒·腓特烈三世”号、“恺撒·威廉二世”号、“恺撒·威廉大帝”号、“恺撒·卡尔大帝”号、“伍尔斯”号、“恺撒·巴巴罗萨”号、“勃兰登堡”号

为了准备战争,英法两国于1913年缔结了协定。根据该协定,在北海方面,英国海军主要负责防御多佛尔以东地区,法国海军主要负责保卫英吉利海峡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双方相互合作;在地中海方面,英法海军分别负责东部和西部的防御,而且在英军兵力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法军负责统一指挥两国军队。这样,开战后英国向地中海派遣了一只战列巡洋舰舰队,以对付戈本号战列巡洋舰,并将大部分战列舰编入由杰利科上将指挥的无敌舰队,准备与德国公海舰队进行决战。而对于原本是大陆国家的德国来说,陆军一直掌握都作战的主导权,这也直接能响了德国海军的作战思想。德国海军将港湾作为防御阵地,计划通过潜艇及水雷对突进的英国海军进行打击,并寻求有利时机与其决战。而且开战时德国“国王”号、“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王储”号无畏舰以及“德弗林格”号、“吕佐”号战列巡洋舰仍在进行舾装,“拜恩”级超无畏舰也刚刚动工。对于仍处于备战阶段的德国海军来说,采取守势战略,在陆军通过短期决战夺取胜利之前尽量保存舰队的战斗实力,并考虑在有利条件下讲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这种“存在舰队”思想也可以说是德国政府的基本方针,这也决定了公海舰队司令冯·英格诺尔并没有决定出击的权力。但是,英国并没有落入德国的圈套。其主力舰队在北海北部的斯卡帕湾集结待命,准备与出击的德国舰队交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决定向英国本土东岸派遣战列巡洋舰,通过舰炮攻击来引诱部分英国舰队出击进而予以消灭,并在其战列舰舰队没有做出反应之前迅速撤离、1914年11月3日、12月16日,在雅茅斯及斯卡帕湾的进攻由于受天气的影响

而未能达到与英军交战的目的。1915年1月23日,德军希佩尔少将率领的侦察部队与英军贝蒂中将指挥的巡洋舰舰队在多格滩进行了战斗,处于劣势的德国舰队在撤退过程中损失了“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而其主力舰队却在敌人就在眼前的情况下返航了,这也直接导致德国海军司令下台,而由军令部长波尔接任。

东线对俄作战

俄军的甘古特级无畏舰

1915年3月份以后,俄罗斯海军已经沿波罗的海沿岸南下,日益逼近东普鲁士的梅梅尔,也许冰期结束后就会采取军事行动。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以“鲁力克”号装甲巡洋舰为旗舰,包括4艘“切萨列维奇”级前无畏舰以及4艘“甘古特”级无畏舰,舰队司令由日俄战争中英勇善战的“诺维克”号巡洋舰舰长埃森上将担任,舰队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在德国方面,新任军令部长巴哈曼上将不断调整兵力部署:并计划将正在基尔港训练的战列舰舰队划归东海舰队指挥。因此,德国陆军不但迫使攻入美美尔的俄军撤退,并不断对其进行追击围剿,而且到5月8日时已经占领了利耶帕亚军港。在战列舰舰队方面,5月7日,第4分舰队司令施密特率领“维特尔斯巴赫”号、“维丁”号、“梅克伦堡”号以及“施瓦本”号4艘前无畏舰前往斯德哥尔摩附近海域,并于5月11日返回什切青港。

后来,德国东海舰队司令普鲁士大公海茵里希提出,为了补充潜艇艇员,计划从减员停泊中的第5分舰队中抽调“勃兰登堡”号及“伍尔斯”号前无畏舰往利耶帕亚充当浮动炮台,其船员仅包括士官、大口径火炮的全部定员、中口程火地的一半定员以及轮机部的最小限度的工作人员。德国军令部对这种调配人员做法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并且担心在芬兰湾遭到反攻不得不撤退的情况下,吃水7米的战列舰是很难逃脱的,因此对该项建议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海因里希司令亲自深入利耶帕亚军港调查了实际情况,并拜访了东部战线的总司令欣丹布鲁克,在确定德军能够继续占领利耶帕亚后再次提交了议案。这样,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最终同意实施,但条件是不能妨碍各要塞提出的提供人员的要求。

7月7日,施密特中将率领第4分舰队的7艘前无畏舰从基尔港出发,以利耶帕亚为前沿基地,再次前往斯卡帕湾附近海城监视芬兰湾;7月10日,拜加斯少将指挥的“勃兰登堡”号及“伍尔斯”号前无畏舰也从基尔港出发,12日抵达利耶帕亚港。进入8月份后,由于受损的战列巡洋舰在多格滩已经修理完毕,德国制定了进攻俄罗斯海军舰队的前沿基地一里加湾的计划。这样,盖德克少将代替重病在身的朗斯中将率领第1分舰队的8艘战列舰、希佩尔少将率领第1侦察舰队的3艘战舰负责对东海舰队第4分舰队执行的里加湾作战计划提供支援。8月8日早晨,希佩尔少将指挥的“布伦瑞克”号及“阿尔萨斯”号无畏舰向俄罗斯海军的“光荣”号发起了攻击。由于这两艘舰的水下防御能力相对较差,在第二次进攻中德国海军用第1分舰队的“波森”号及“拿骚”号战列舰代替了它们。8月15日晚,施密特中将率领全体司令部人员转移到了“波森”号战列舰;17日晨,“波森”号、“拿骚”号战列舰与俄罗斯海军的“光荣”号战列舰交战,并将其彻底击溃;19日夜,德军击沉了俄罗斯的一艘炮舰。在后援部队方面,“毛奇”号战列巡洋舰遭到了英国E11潜艇的鱼重攻击,舰首部中弹而不得不撤出了战斗。

德国海军虽然未能歼灭里加湾内的俄罗斯舰队,但却使德国陆军继占领华沙之后,能够在8月份的进攻作战中再次取得胜利,并迫使俄罗斯海军不得不调整其防御体制,从而成功阻止了俄军再次发起进攻,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权。

11月5日,为了补充潜艇艇员,德国海军第5分舰队的5艘“恺撒·非特烈三世”级战列舰退役,第4分舰队的5艘“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代替其驻守基尔港,“布伦瑞克”号、“阿尔萨斯”号、“勃兰登堡”号及“伍尔斯”号战列舰继续驻守在利耶帕亚湾。

对英作战

1916年1月18日,第2分舰队的舍尔中将代替重病在身的波尔司令升任德国海率公海舰队司令。此后,4艘“国王”级战列舰及两艘“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又分别编入第3分舰队及第1侦察舰队,公海舰队的实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但与拥有超无畏舰的英国海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虽然德国仍优先派遣潜艇进行破坏通商作战及水雷战,但无限制潜艇战的主张并未得到当时贝特曼·荷尔韦格总理的批准,这也最终导致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于当年3月10日辞职。

为了诱使英国舰队出击,公海舰队于3月5一6日连续对霍芬登进行了攻击,4月24日又对雅茅斯及洛威斯托夫特进行了炮击,但由于“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在返航途中触雷进水而不得不进行修理,下一次进攻一直推迟到了5月30日。由于天气较为恶劣,飞艇无法顺利地进行侦察活动,英国方面破译出了公海舰队的电文并于31日向各个基地发出了舰队全体出击的命令。当天下午3点30分左右,前出的两国战列巡洋舰均发现了对方。德国侦察舰队的5艘战列巡洋舰对英国无敌舰队的6艘战列巡洋舰实施了精准打击,并将“不倦”号及“玛丽女王”号击沉,但却遭到了稍后赶到的英军第5战列舰队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巨炮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德方部队边打边撤,将英军引向了本方主力舰队。当时,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部队以享克少将指挥的第3分舰队的7艘新型战列舰为先头部队,还包括舍尔司令指挥的独立旗舰“腓特烈大帝”号、施密持中将指挥的第1分舰队的8艘战列舰以及莫厄尔少将指挥的第2分舰队的6艘战列舰等共计22艘战舰,正以单列纵队的阵形向前推进。掌握到这种情况后,英军舰队迅速返航,并将德国舰队引向了本方主力舰队。

舍尔中将并不打算与占有优势的英军舰队交战,当他发现英军主力舰队后就立即命令部队改变航向,并命令战列巡洋舰及驱逐舰部队进行突击,最终确保了舰队能够成功撤退。在此次海战中,“吕佐”号战列巡洋舰击中了英国第3巡洋限舰队司令福多少将的旗舰“无敌”号的弹药库,并最终将其击沉,但其本身也遭到攻击进水、最后不得不采取了自沉的方式。而德国老式战列舰“波美拉尼亚”号也被英国驱逐舰的鱼雷击中,弹药库发生爆炸,舰体从中央部断裂,最终沉没于茫茫大海之中。

在迅速对受伤的战舰进行维修后,德国公海舰队又新增添了“拜恩”号超无畏舰,并于8月19日对桑德兰工厂地带进行了炮火打击,但由于德国飞艇错误地报告称“发现大约30艘敌舰”,公海舰队未能与英军交战就迅速返航了。此后,德国自1916年10月19日直至1918年4月23日实施出击行动期间,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因此虽然其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损失很小,但外界也认为德国在战略上已经输了。

另一方面,俄国加强了对里加湾及芬兰湾的防御,为了配合德国陆军对俄军发起的攻击,公海舰队于1917年10月向第3分舰队(包括4艘“国王”级无畏舰及“拜恩”号超无畏舰)及第4分舰队(5艘“恺撒”级无畏舰)增派了洛伊特少将指挥的第2侦察舰队,海上作战指挥官由施密特中将担任,其旗舰为“毛奇”号战列巡洋舰。德国的海上部队出动19艘运输船共运送了卡坦步兵元帅指挥的24506人规模的部队、8473匹战马、2490辆汽车以及541门大炮等,部分先头部队则由第3分舰队负责运送。

10月11日,德军突破了水雷区进入泰加湾,并在海上炮火打击的支援下成功登陆;17日,“国王”号及“王储”号无畏舰与俄国的“光荣”号及“切萨列维奇”号战列舰交战并将其击退;21日,德军成功占领穆恩祖德岛,海陆联合作战取得了积极的战果。

1917年3月,“巴登”号超无畏舰成为德国公海舰队的旗舰;5月,“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服役。但此后德国只是出动少数战舰分散行动,在1918年4月23日向北海北部的斯塔旺厄附近海域出击后就再也未采取大的军事行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1月11日战争结束。在此期间,公海舰队司令舍尔于8月11日升任德国军令部长,希佩尔中将升任上将。但不幸的是,根据停战条件,16艘德国新型主力战舰只能返回斯卡帕湾。在扣留半年后,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这些战舰将被移交给战胜国。在这种情况下,洛伊特少将于1919年6月21日下达了最后命令—“进入Z状态”,所有战舰同时采取了自沉行动,这也令一心想得到战利品的法国万分失望。而在德国本土剩余的8艘无畏舰中,“奥斯特弗里斯兰”号无畏舰前往美国成为了攻击的靶舰,其余各舰则根据英国的要求作为废铁出售,以进行战争赔偿。

战后,德国海军只被允许拥有6艘老式战列舰,它们分别是“布伦瑞克”号、阿尔萨斯”号、“黑森”号、“汉诺威”号、“西里西亚”号及“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号。其中,“西里西亚”号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一直作为练习舰使用:1939年9月1日作为第一批部队被派往波兰要塞,此后一直在波罗的海直到二战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