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20多年的王華,作爲廣東最早一批援鄂醫療隊之一的珠江醫院醫療隊隊長,對口支援漢口醫院重症病區。因爲他的特殊經歷,加上豐富的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經驗,王華獲批加入醫院隊的同時,被醫院任命爲醫療隊隊長。

心語心願:期待徹底鬆開口罩,自由感受明媚陽光櫻花盛放的日子儘快到來。

——王華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ICU副主任、廣東第一批援助武漢珠江醫院醫療隊隊長、從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20多年,2003年“廣州抗擊非典先進個人”、廣東省委省政府特記三等功獲得者。

從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20多年的王華,作爲廣東最早一批援鄂醫療隊之一的珠江醫院醫療隊隊長,對口支援漢口醫院重症病區。身爲專家組成員,王華深度參與了制定改善醫療流程、病區管理細則、護理流程和感控流程的全程。

如今,休整中的王華仍密切關注着疫情,牽掛着回到醫院後的各種工作,並隨時準備着再戰:“目前輸入性病例仍在增加,全球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若有援外任務,已隨時做好準備。”

除夕出征:82歲老母親給他發紅包保平安

“祝大家過個祥和的春節,俺要去武漢了!”1月24日大年三十,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ICU副主任王華在家裏的微信羣裏說了這麼幾句話,就毅然收拾行李,與隊友們緊急集結,飛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中心——武漢市。

從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20多年的王華,年前本來很早就買好初二的機票,準備與愛人一起回內蒙古看望家人。然而,眼見疫情越來越嚴重,都是臨牀醫生的夫妻倆深知責任重大,便毅然退掉機票,留守崗位。

大年三十中午一點半,正在醫院值班的王華接到通知,要組隊支援武漢,當晚就出發。曾經參與過抗擊非典的王華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們都是搞重症的,平時傳染性很強的甲流、禽流感時不時都會見到,也參加過‘非典’,這個時候當然責無旁貸,也不會慌張。”王華說。

據瞭解,早在2003年,王華就因在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做出積極貢獻,被廣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廣州抗擊非典先進個人”,被廣東省委省政府特記三等功。因爲他的特殊經歷,加上豐富的呼吸疾病和重症監護工作經驗,王華獲批加入醫院隊的同時,被醫院任命爲醫療隊隊長。

時間緊、任務急,下午接到通知、晚上即刻出發,來不及與家裏人好好道別的王華,在家裏的微信羣發了條消息報告行蹤。當天正是王華82歲母親的生日,母親很支持兒子的決定,還特意給他包了一個紅包“保平安”。

接管重症:臨危不亂迅速重建醫療秩序

作爲最早一批援鄂醫療隊,珠江醫院所在的廣東醫療隊,任務是整建制接管武漢市漢口醫院的住院病區。

彼時的漢口醫院已超負荷運轉,500多張牀,只有100多位醫生,開設了10個發熱門診,每天接待患者達1500多人。即便是三班倒,醫護力量也嚴重不足。整個醫院幾乎全是病人和家屬。此外,醫院的後勤、保安等人員基本都脫崗。雖然已經回到廣東,可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華依然有點感慨。

王華(中)正在隔離病區和隊友討論患者病情。

剛到武漢接受完培訓,王華作爲珠江醫院醫療隊隊長,與其他專家組成員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查看病房條件、防護情況和病人病情,因地制宜,制定醫療隊防護及病人治療措施。

感控專家首先進行病區內部的科學改造,醫生自己動手清理大量醫療廢物,洗消防護用品,對患者進行封閉管理,此外,向上級反映管理問題,恢復後勤保障。幾天後,病區理順了,救治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此後,王華與專家組成員一起,持續不斷改善醫療流程、病區管理細則、護理流程和感控流程,醫療隊工作效率越來越高。

救急救命:啃硬骨頭解決供氧難題

理順病區並不是難題,最讓王華揪心的,是氧氣設施不足。漢口醫院是重症收治點,接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都需要吸氧,結果發現該院氧氣、氧壓嚴重不足。針對患者的治療只能開展初級的呼吸支持,做不到高級治療。

於是,醫療隊迅速聚焦到改善供氧上。在硬件上改造供氧系統,工程難度大,時間長,患者等不起,王華和大家一起,四處募集氧氣瓶、募集製氧機。對於一些需要吸更高濃度氧氣的患者,珠江醫院醫療隊提出並募集了儲氧面罩,配合製氧機使用,氧氣瓶配合無創通氣和高流量通氣。後來發現,這些方式明顯改善吸氧效果。有一個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從30%多升高到80%-90%。

供氧難題逐漸解決,硬骨頭“啃”下來了,階段性治療成果越來越明顯。經過了一個月的努力,到2月23日,廣東醫療隊接管的病區共收治病人159例,65%是重症和危重症,85例治癒或好轉出院,治癒率53.5%,剩餘病人的病情均在好轉之中。隨着一批又一批支援力量的加入,火神山、雷神山、各大方艙醫院的陸續使用,分流一大部分患者之後,漢口醫院這個“風暴眼”的壓力終於得到了緩解。“廣東醫療隊的治癒率超過當時救治同類型重症患者的平均水平。”王華回憶說。

廣東醫療隊治癒率

超同類型重症患者平均水平

身爲專家組成員,王華深度參與了制定改善醫療流程、病區管理細則、護理流程和感控流程的全程,提出使用“製氧機+儲氧面罩”“氧氣瓶+無創呼吸機”等各種方法緩解供氧難題,率隊一起啃硬骨頭、打攻堅戰。

經過兩個月奮戰,廣東醫療隊的治癒率超過同類型重症患者的平均水平。

平安歸來:休整中並未停止工作

自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抵達武漢,到3月20日歸來,王華所帶領的珠江醫院醫療隊已經在漢口醫院連續奮戰了58天。除了每天高強度的重症患者臨牀救治工作,身爲隊長的王華,還比其他隊員多了一份使命與責任,那就是要把所有15名隊員完完整整地帶回家。

今年50多歲的王華在醫療隊裏最年長,所以也是隊員的“大家長”,大家親切地喊他“王大大”。在救治病人的同時,王華不斷提醒、督促大家做好個人防護,認真地檢查醫護人員的防護設備是否齊全。“要保證每一位隊員帶着使命來,平平安安地回家。”王華說。

儘管每天工作任務很重,但他仍時刻關注同行隊員身心情況。這時,臨時黨支部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及時召開會議穩定軍心,強調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我們到這裏就是來戰鬥的,不要再和以前比!”“誰都有擔心自己感染倒下的那些念頭在心裏閃過。廣東開過來的幾輛負壓救護車就在駐地樓下壓陣,如果倒下了,一定把你們送回廣東,不會留下一個。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這兩輛救護車也爲提振士氣出了大力。”王華半開玩笑地說。

後來,隊員們很快適應了一切,病房裏的工作越來越順手,“戰友”們配合起來更有默契了,病危的患者越來越少,病房裏的氛圍也越來越輕鬆了。“我們都說好了,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誓要與病毒抗戰到底!”王華說。

3月22日,完成了階段性任務的廣東第一批醫療隊,順利回撤休整。但休整中的王華並沒有徹底鬆懈下來——這些日子的工作要總結,資料要整理;後方耽擱的工作要補回,停滯的科研項目要繼續;休整結束後,還要馬上回到醫院繼續投入院內防控的工作……另外,眼下全球防控形勢嚴峻,國家也有援外部署,王華坦言——已做好思想準備,隨時響應號召再次出征。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伍曉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圓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