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最开始是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提出来的,影响了很多人,这里面就包括鲁迅。然而,鲁迅却说过这一句话,“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说话非常直接,从不给人面子,可并不妨碍得到人们的尊敬。比如鲁迅和梁实秋就曾“对骂”了9年,可是当鲁迅去世后,梁实秋却没说过鲁迅一句坏话。后来女儿梁文蔷问梁实秋当年和鲁迅争吵什么时,梁实秋却说:“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恨,只不过两个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其实我还是很欣赏鲁迅的文学。”

由此可见,鲁迅尽管说话尖酸刻薄,毫不客气,可依旧值得人们尊敬。然而,鲁迅却说过这一句话,“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如果不了解鲁迅为何说这句话,很多人肯定会把鲁迅骂得一无是处。要知道汉字是中华五千年灿烂美好的重要载体,如今我们还能了解过去历史,汉字居功至伟。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最开始是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提出来的,影响了很多人,这里面就包括鲁迅。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饱受屈辱,文盲率更是高得吓人。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们,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文盲,最主要原因就是汉语实在太难学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胡适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二是、汉字改革运动,这比白话文更为激进,代表人物有蔡元培、钱玄同、赵元任等。也就是说,如今大家习以为常的普通话,在当时简直不可能。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组织了一场“读音统一会”,会上南北两派因分歧太大,最后直接打了起来。鲁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在日记中写道:“民国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们俩都是会员,劳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亲到的。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

看到没有,仅汉字读音统一就如此艰难,更别提简化汉字了。当时的汉字,成为富裕家庭孩子的特权,加上难度又很大,致使数以亿计的普通老百姓被拒之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认为汉字成为了底层阶层拦路虎,由此发出了“方块汉字真是愚民的利器”、“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等感叹。


汉字改革还是要继续,后来就出现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和“中国文字拉丁化”,鲁迅支持后者。“中国文字拉丁化”即拉丁化新文字,它诞生于1931年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种文字形式,就是用拉丁字母随时随地拼写语言,普通人只要认识几十个字母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认识几千个汉字,很便利。但是,这种文字形式对中华文化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鲁迅也意识到这一点,“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


就在鲁迅为汉字改革奔走时,他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遗憾。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10月,新中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拟成并发表,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汉字改革运动的结束。

参考资料:《汉字演变史》、《鲁迅文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