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夏,四月二十五日,开创西汉帝国基业的汉高帝刘邦驾崩,享年61岁。他与吕后的儿子刘盈继承了皇位。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百姓身份一路崛起,最终坐上了九五至尊之位的人。刘邦身后的西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治久安的封建王朝。

历史功绩刘邦最重要的历史功绩,莫过于推翻秦朝统治,缔造西汉帝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东方六国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政治文化传统。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以后,已经逐步适应了秦朝法制。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在天下强行推广秦制,激起了东方六国民众的反抗。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秦制腐朽落后,而是六国的风土人情与既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与秦制发生了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在原楚国境内最为激烈,这是因为楚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文化传统最为独特,有着明显不同于中原文明的特征。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天下大势朝着与秦朝制度相反的方向发展,战国时代的种种因素纷纷复活,天下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列国纷争、辩士、谋臣、游侠、盗贼大行其道的战国时代,而秦朝制度似乎成为了一种天下公敌、一种政治忌讳。而刘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崛起于草莽,并最终夺取天下的。刘邦虽然身为楚国人,出身游侠,但是却有过在秦朝担任公务员的经历,秦朝制度的高效、优越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虽然刘邦嘴上以推翻暴秦为口号,但是内心却清醒地认识到秦制的先进性,对秦朝法制推崇备至。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在建立西汉以后,十分忠实地继承了秦朝制度。当时,他也完全可以选择一条与秦制完全相反的楚国道路,如果是那样的话,很有可能将不会有后来的长治久安。刘邦十分精明地重拾秦朝制度,这才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基础。刘邦登上皇位后短短7年多内,主要功绩有:首先,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定都长安。富庶险固的关中,为西汉帝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比于同样出身平民的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刘邦在制度建设上不如朱元璋有建树,但却很好地解决了建都问题。朱元璋在位31年,始终未能妥善解决建都问题:南京无法有效节制北方中原,建都凤阳异想天开、半途而废,选择开封、西安都缺少可行性。甚至终明一代始终未能找到建都的最佳方案,虽然朱棣迁都北京,然而“天子守国门”的形势却最终导致明末北京的多面受敌。其次,刘邦铲除了异姓王。汉初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源于反楚军事同盟,这些诸侯王是秦末群雄的残余,其中不乏像韩信、英布这样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刘邦以封王为条件与他们结盟,完全是出于无奈,因为仅凭刘邦的军事才能,无力战胜项羽。西汉帝国建立以后,这些桀骜不驯的异姓王无疑是对中央的极大威胁,只有彻底铲除了这些异姓王,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成国家的统一。内忧外患但是,刘邦也为西汉帝国留下了三大未解决的隐患问题:首先是立储问题。刘邦十分明白,以太子刘盈的懦弱平庸和吕后的阴鸷强横,在他死后一定会形成子弱母壮的局面,所以他想要废长立幼,但是碍于宗法传统和群臣反对,最终未能如愿。虽然后来陈平、周勃将吕后的族人诛杀殆尽,但是由吕后称制形成的母系强势传统,却一直成为威胁汉朝皇权的政治隐患,并最终导致了西汉的覆亡,因为篡汉的王莽正是凭借外戚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其次是刘姓诸侯王问题。刘邦逝世时,刘姓诸侯王总体上年龄偏幼,难以威胁中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姓诸侯王实力不断壮大,与皇室的血缘关系也不断疏远,就逐渐成为了尾大不掉、势压中央的割据力量。刘邦之所以要分封刘姓诸侯王,一方面是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朝不搞分封,皇室宗亲全部集中帝都咸阳,一旦帝都沦陷,皇室全部被擒,从此国祚断绝,而如果分封皇室宗亲的话,一旦帝都有变,分封在地方的诸侯王还可以继承皇位,以延续国祚。另一方面是汉初经济凋敝,如果实施秦朝那样的,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则行政成本太高,财政难以支撑。为了节约行政成本,刘邦在偏远地区分封同姓诸侯王,还可以起到为朝廷屏藩的作用。汉文帝时期,刘姓诸侯王与朝廷时常爆发矛盾冲突,但是文帝始终以安抚为主,因为国家大乱初平,经不起折腾,需要休养生息。到汉景帝时,任用晁错削藩,终于激发了诸侯联合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最终被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平定,诸侯王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到武帝时期,通过施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再次是匈奴问题。匈奴游牧军事帝国是西汉建立以后,能够对关中地区形成持续军事压力的政权。刘邦在平城白登山的惨败,给予后来的西汉统治者对匈奴的巨大心理阴影和战略劣势,以至于汉朝军队一直不敢对匈奴发动攻势,而是一味地保守长城防线,坐等匈奴来进攻,甚至汉武帝还曾在诏书中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但是,匈奴外患也鞭策了刘邦的子孙后代积聚力量、休养生息、变革军政,以便将来一雪国耻。刘邦曾经采纳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缓和民族矛盾,但是在具体执行上,西汉始终未嫁过真正的嫡出公主给匈奴单于,所以和亲效果大打折扣,往往只能维系几年和平。匈奴问题到武帝时代的大规模征伐才得到有效缓解,一直到宣帝时代,匈奴向汉称臣,才算得到彻底解决。在一个王朝兴起阶段,内忧外患往往是时时提醒统治集团居安思危的良药,是激励王朝内部自我革新的催化剂。刘邦留下的内忧外患,客观上促进了西汉王朝的勃兴。而反观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他在世期间,竭尽全力为他的子孙后代消除政治隐患,促成了明朝前期忧患较少的局面。然而正如孟子所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明朝前期的安乐局面,一定程度上加速统治集团的腐化。朱元璋的后代,很明显没有刘邦的子孙那么争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