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夏,四月二十五日,開創西漢帝國基業的漢高帝劉邦駕崩,享年61歲。他與呂后的兒子劉盈繼承了皇位。劉邦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平民百姓身份一路崛起,最終坐上了九五至尊之位的人。劉邦身後的西漢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封建王朝。

歷史功績劉邦最重要的歷史功績,莫過於推翻秦朝統治,締造西漢帝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東方六國有着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政治文化傳統。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以後,已經逐步適應了秦朝法制。秦始皇吞併六國後,在天下強行推廣秦制,激起了東方六國民衆的反抗。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因爲秦制腐朽落後,而是六國的風土人情與既有的政治文化傳統與秦制發生了矛盾衝突,這種矛盾衝突,在原楚國境內最爲激烈,這是因爲楚國的風土人情和政治文化傳統最爲獨特,有着明顯不同於中原文明的特徵。陳勝、吳廣起義以後,農民戰爭風起雲湧,天下大勢朝着與秦朝制度相反的方向發展,戰國時代的種種因素紛紛復活,天下彷彿又重新回到了列國紛爭、辯士、謀臣、遊俠、盜賊大行其道的戰國時代,而秦朝制度似乎成爲了一種天下公敵、一種政治忌諱。而劉邦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崛起於草莽,並最終奪取天下的。劉邦雖然身爲楚國人,出身遊俠,但是卻有過在秦朝擔任公務員的經歷,秦朝制度的高效、優越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雖然劉邦嘴上以推翻暴秦爲口號,但是內心卻清醒地認識到秦制的先進性,對秦朝法制推崇備至。正是因爲如此,劉邦在建立西漢以後,十分忠實地繼承了秦朝制度。當時,他也完全可以選擇一條與秦制完全相反的楚國道路,如果是那樣的話,很有可能將不會有後來的長治久安。劉邦十分精明地重拾秦朝制度,這才奠定了西漢盛世的基礎。劉邦登上皇位後短短7年多內,主要功績有:首先,採納了婁敬的建議,定都長安。富庶險固的關中,爲西漢帝國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比於同樣出身平民的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劉邦在制度建設上不如朱元璋有建樹,但卻很好地解決了建都問題。朱元璋在位31年,始終未能妥善解決建都問題:南京無法有效節制北方中原,建都鳳陽異想天開、半途而廢,選擇開封、西安都缺少可行性。甚至終明一代始終未能找到建都的最佳方案,雖然朱棣遷都北京,然而“天子守國門”的形勢卻最終導致明末北京的多面受敵。其次,劉邦剷除了異姓王。漢初異姓諸侯王的存在,源於反楚軍事同盟,這些諸侯王是秦末羣雄的殘餘,其中不乏像韓信、英布這樣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劉邦以封王爲條件與他們結盟,完全是出於無奈,因爲僅憑劉邦的軍事才能,無力戰勝項羽。西漢帝國建立以後,這些桀驁不馴的異姓王無疑是對中央的極大威脅,只有徹底剷除了這些異姓王,纔是真正意義上完成國家的統一。內憂外患但是,劉邦也爲西漢帝國留下了三大未解決的隱患問題:首先是立儲問題。劉邦十分明白,以太子劉盈的懦弱平庸和呂后的陰鷙強橫,在他死後一定會形成子弱母壯的局面,所以他想要廢長立幼,但是礙於宗法傳統和羣臣反對,最終未能如願。雖然後來陳平、周勃將呂后的族人誅殺殆盡,但是由呂后稱制形成的母系強勢傳統,卻一直成爲威脅漢朝皇權的政治隱患,並最終導致了西漢的覆亡,因爲篡漢的王莽正是憑藉外戚身份登上政治舞臺的。其次是劉姓諸侯王問題。劉邦逝世時,劉姓諸侯王總體上年齡偏幼,難以威脅中央。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劉姓諸侯王實力不斷壯大,與皇室的血緣關係也不斷疏遠,就逐漸成爲了尾大不掉、勢壓中央的割據力量。劉邦之所以要分封劉姓諸侯王,一方面是吸取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秦朝不搞分封,皇室宗親全部集中帝都咸陽,一旦帝都淪陷,皇室全部被擒,從此國祚斷絕,而如果分封皇室宗親的話,一旦帝都有變,分封在地方的諸侯王還可以繼承皇位,以延續國祚。另一方面是漢初經濟凋敝,如果實施秦朝那樣的,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則行政成本太高,財政難以支撐。爲了節約行政成本,劉邦在偏遠地區分封同姓諸侯王,還可以起到爲朝廷屏藩的作用。漢文帝時期,劉姓諸侯王與朝廷時常爆發矛盾衝突,但是文帝始終以安撫爲主,因爲國家大亂初平,經不起折騰,需要休養生息。到漢景帝時,任用晁錯削藩,終於激發了諸侯聯合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最終被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平定,諸侯王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到武帝時期,通過施行推恩令,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再次是匈奴問題。匈奴遊牧軍事帝國是西漢建立以後,能夠對關中地區形成持續軍事壓力的政權。劉邦在平城白登山的慘敗,給予後來的西漢統治者對匈奴的巨大心理陰影和戰略劣勢,以至於漢朝軍隊一直不敢對匈奴發動攻勢,而是一味地保守長城防線,坐等匈奴來進攻,甚至漢武帝還曾在詔書中說:“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但是,匈奴外患也鞭策了劉邦的子孫後代積聚力量、休養生息、變革軍政,以便將來一雪國恥。劉邦曾經採納婁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緩和民族矛盾,但是在具體執行上,西漢始終未嫁過真正的嫡出公主給匈奴單于,所以和親效果大打折扣,往往只能維繫幾年和平。匈奴問題到武帝時代的大規模征伐纔得到有效緩解,一直到宣帝時代,匈奴向漢稱臣,纔算得到徹底解決。在一個王朝興起階段,內憂外患往往是時時提醒統治集團居安思危的良藥,是激勵王朝內部自我革新的催化劑。劉邦留下的內憂外患,客觀上促進了西漢王朝的勃興。而反觀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他在世期間,竭盡全力爲他的子孫後代消除政治隱患,促成了明朝前期憂患較少的局面。然而正如孟子所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明朝前期的安樂局面,一定程度上加速統治集團的腐化。朱元璋的後代,很明顯沒有劉邦的子孫那麼爭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