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17年5月13日,後來的“歐洲丈母孃”神聖羅馬帝國唯一的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的冬宮——霍夫堡皇宮出生。女皇特蕾西亞唯一的遺憾:生前沒有奪回被腓特烈大帝搶去的西里西亞。


揭祕座標:霍夫堡皇宮

與維也納夏宮——美泉宮相形對照的冬宮:坐落在首都維也納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宮;纔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宮苑。

自1275年至1913年間,皇宮經過數次修建、重建,最終才演化成了現在這個由18個翼、19個庭院和2500個房間構成的超大迷宮。

每一代皇帝幾乎都對自己的宮殿做了改建或擴建,整座宮殿因此成爲歐洲各種建築風格的見證人,無論是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還是上紀末的仿古典式風格,都可以在霍夫堡皇宮建築羣中找到痕跡。

在霍夫堡長達七百年的歷史中,記載着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開明統治的帝國盛世,記載着約瑟夫二世繼承母業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的輝煌業績,當然也記載了弗蘭茨一世皇帝爲了平息和拿破崙的紛爭而下嫁女兒的恥辱,記載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時代多民族國家由盛而衰的景象。


700多年間,哈布斯堡家族在霍夫堡宮內統治着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老城中心位置這些皇家居室和大廳讓人驚歎於這個多瑙河畔帝國裏,最顯赫的家族曾經擁有的奢華。現今衆多的博物館和收藏也展現了皇室對藝術品的鑑賞力。

1918年以前,霍夫堡宮一直由皇室居住,整體建築始於13世紀的一座城堡,後來隨着哈布斯堡家族權力的擴張和統治地域的延伸,這座城堡逐漸擴建成爲了一座豪華的皇宮。

今天,這裏仍然是奧地利總統的辦公地點,也是一個重要的會展中心,同時還包括衆多的藝術品收藏展覽。

如果在衆多的建築中遴選幾個出來的話,下面這些是小編的一些推薦:


弗蘭茨一世皇帝時代的產物。它由瑞士古典主義者彼得·馮·諾比勒(Peter von Nobile)設計,並完全是由士兵們動手建造的。一八二四年,這座富麗堂皇的大門專門選在萊比錫大會戰(盟軍第一次從拿破崙軍隊手中收復失地)的紀念日落成,以此爲弗蘭茨皇帝敗北雪恥。

穿過新霍夫堡皇宮的大門,就來到了氣派非凡的英雄廣場。英雄廣場上的兩座銅像分別紀念的是:

1. 在土耳其人大戰中戰無不勝的歐根親王;2.成功抵禦拿破崙的卡爾大公爵。


在霍夫堡皇宮裏,最值得參觀的是皇帝居室。皇帝居室展覽一共包括二十一間陳列室,共分三個陳列區,包括了弗蘭茨約瑟夫居室、伊麗莎白(茜茜公主)居室和亞歷山大居室。想了解歐洲第一美女茜茜公主的生平,這裏是個最好的選擇(有中文講解)。

弗蘭茨約瑟夫居室包括皇帝的朝見大廳、會議室、辦公室、宴會廳。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臥室非常簡單,一張鐵牀和最簡陋的盥洗用具勾勒出了這位在位最長的皇帝的生活。

與其正好相反的是他的妻子伊麗莎白的居室。在這裏,我們可以見到大理石的小聖壇、路易十四的傢俱、名畫家的作品等等奢華裝飾。在一間化妝室內,伊麗莎白除了華麗的梳妝檯之外還讓人支起了攀登架,安裝了吊環,專門用來鍛鍊身體。


從弗蘭茨皇帝廣場,可以來到皇宮宴會和銀器館參觀。這個展覽館一直到1995年才整修完畢向遊客開放。在展覽館的大廳裏,有一具霍夫堡皇宮的模型,可以讓您一目瞭然這座皇宮複雜的內部結構。

最琳琅滿目的是,展覽館內陳列的是當年皇帝舉行宴會所用的餐具,其中包括當年被稱爲"白色金子"的中國瓷器、歐洲最早的瓷器珍品、法國宮廷的饋贈以及意大利人精雕細琢的銀器。以及一間專門的中國瓷器展廳。


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

1708年12月8日,作爲歐洲小case、洛林公國新繼承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弗蘭茨斯特凡馮洛林公爵出生了;

1712年1月24日,普魯士巨人國王腓特烈·威廉(據說2米多高、體重100多公斤)的繼承人出生,這個小嬰兒被後世稱爲腓特烈大帝或(基佬)弗雷德里希大王;

1717年5月13日,後來的“歐洲丈母孃”神聖羅馬帝國唯一的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的冬宮——霍夫堡皇宮出生。


1723年,15歲情竇初開的弗朗茨·斯蒂芬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接到霍夫堡皇宮;而此時,真正使普魯士成爲歐洲強國的音樂家腓特烈大帝只有11歲;

後來縱橫天下的特蕾西亞更只有6歲;但早熟的未來女皇已經開始鍾情英俊、溫和、多情的弗朗茨了。

相愛相殺的女皇和大帝


要說瑪麗婭·特蕾西亞的一生,就不得不提與她相愛相殺的腓特烈大帝。可以說:不甚英俊的腓特烈大帝是女皇一生的對頭:

大帝比女皇早5年出生;1780年11月29日特蕾西亞女王去世,腓特烈大帝1786年8月17日走完自己的一生。如果說,女皇的一生還算精彩;那麼大帝的一輩子則稱得上是輝煌。

女皇特蕾西亞唯一的遺憾:生前沒有奪回被腓特烈大帝搶去的西里西亞。

而腓特烈大帝有一句“名言”:“假如你高興別人的領土,那你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請得到的。”

任性的女皇從懂事起就喜歡英俊、溫柔的男性(或許強悍的女性都喜歡溫柔的異性),但大帝卻在所有事情上都壓她一頭:除了婚姻。

自小敏感、聰明、愛好樂器和寫作的大帝(據說,大帝發現了貝多芬)不會不對驕傲而獨立的女皇感興趣,但被老爸無限縱容的未來女皇,卻沒有正眼夾過他。

這也許就是大帝一生與女皇作對的緣由;同時也是大帝終生婚姻不幸福的原點。

腓特烈二世的父親一再受到親奧勢力的壓力,腓特烈在其影響下,不情願的和伊莉薩白·克里斯丁娜·馮·布賴恩施懷克-貝芬成婚。伊莉薩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遠房親戚,可能一直生活在女皇的陰影之下。兩人並未誕生下子女。甚至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節慶場合纔會一同出現。


事實上,查理六世對普魯士王太子的印象其實還不錯:一方面,腓特烈名義上是他的教子;而且在腓特烈“叛國”事件中他以長親身份帶頭寫信給腓特烈·威廉攔着保護王儲:

1730年,18歲的腓特烈嘗試和朋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逃往英格蘭。但以失敗告終。他們被囚禁在德波邊境的小鎮昆斯特林(德語:Küstrin)。在那裏卡特被處決,究竟腓特烈是觀賞還是旁聽上刑就不得而知了。

早在少年時候起,未來的腓特烈大帝就已經開始接受他巨人老爸的殘酷訓練和嚴苛管理了。軍人作風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對王儲弗裏茨過分苛刻,禁止他接觸法國文學、拉丁文和音樂,反對兒子與英國王室聯姻,經常對兒子進行體罰,造成了父子關係緊張。

年輕時的腓特烈大帝,也曾經冒着被體罰的風險,向父親提議過求婚瑪麗婭·特蕾西亞公主。但一方面普魯士與奧地利的關係,並不像想象那樣和睦:

普魯士作爲冉冉升起的德意志諸侯國,腓特烈·威廉一世跟周邊這些國家的關係不很和睦,唯一關係緊密一些的只有法蘭西。

但以奧地利爲中心的神聖羅馬帝國則與法國的關係一直有些緊張。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其實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聯邦王朝,除了奧地利、匈牙利之外,其他聯邦國家始終處在分分合合之中。普魯士作爲德意志三大諸侯國之一,與查理六世的關係一直很難言說。考慮到當時的處境,腓特烈·威廉怎麼可能給自己挖這個雷?即便有這碼子事,只不過是少年的腓特烈一廂情願而已。

再加上帝國第一名將歐根親王的極力反對,以及人家瑪麗婭本主強烈的不願意。但是老皇帝還是很看好腓特烈的,每年從私庫裏給他撥出了8000銀幣作爲生活補助。爲的就是要腓特烈幫助女兒守住江山,腓特烈也答應不辜負老皇帝的信任,莊重的在《國是詔書》上簽字,將來一定會爲保衛他親愛的表妹不惜一戰。

結果老皇帝一死,腓特烈這個年輕時的文藝青年卻立馬站到和反奧地利一方去了,沒有一點理由就佔領了西里西亞。後來腓特烈也承認:年輕時渴望榮譽,希望別人能夠都知道,他纔是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


從另一方面,戀愛要求絕對自由的特蕾西亞:自己的老公必須要自己選(之後就物極必反,她的所有孩子的婚姻都是女皇一手包辦的)!即便歐根親王不反對也沒有可能:因爲奧地利公主是一位無藥可救的外-貌-協-會!除了那個從小陪她長大的英俊多情又溫和的弗朗茨·斯蒂芬,她眼裏已經沒有誰了。

而偏偏她老爸又是寵她到百依百順,在歐洲各位繼承人中她是惟一嫁給一位英俊瀟灑、青梅竹馬的童年夥伴。儘管後來的托斯卡納大公沒有王冠和財富,但架不住長得帥性格好也會討姑娘喜歡。

而未來縱橫歐洲的腓特烈大帝則是從小在嚴苛的教育下營養不良、瘦小平凡,就算有文藝青年的藝術範兒加分,也很難入花癡瑪麗亞的法眼。

據說,當年還是公主的特蕾西亞根本沒把腓特烈放在眼裏,據說還當着普魯士使團的面羞辱過腓特烈。


1736年2月12日,弗蘭茨和瑪麗婭·特蕾西亞在維也納奧古斯丁教堂成婚。 婚禮於1736年2月14日舉行。瑪麗婭·特蕾西亞終於如願以償的嫁給了,自己幼年就一直仰慕的情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