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評噹噹網創始人互撕:當心成爲社會負資產

曾經是中國商界“神仙眷侶”的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和俞渝,以這樣一種互撕的方式轟動社會,這大概是他們擇偶和創業之初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

本質上是企業的股權與控制權之爭,卻演化爲社交媒體上盡情爆料、同歸於盡的聲譽雙輸,這樣的案例不自今日始,也不會自今日終,但於今爲烈,可謂空前。

李國慶是當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的高材生,俞渝是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和紐約大學金融及國際商務MBA的雙料高材生,兩人1996年相識至今23年,1999年一起創立當當網至今20年,事業不可謂不成功,且都過了“知天命之年”,應該進入人生成熟的金秋季節。

但經此一役,爆出如此之多早已開始的荒唐事,不僅是對企業家形象的又一重擊,也令不少社會中人對“人生”“婚姻”等等平添了幾分懷疑。

恰如叔本華所言,“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徘徊”,慾望不得滿足時處於痛苦一端,得到滿足時處於無聊一端,永不平靜,永無止息。

慾望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誰能夠保證永不氾濫。照佛教說法,只能好好修持,一者戒律,二者禪定,三者智慧。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怎麼攝?說到底,就是要收心,要反觀自省,把能量用到可積功德的長青事業上,而不是孜孜於功名利祿的滾滾慾望。

而對企業創始人來說,僅靠上述教化是遠遠不夠的,因爲企業具有外部性,並非創始人的私物。就股權和控制權而言,存在私人企業;但只要有僱員,有顧客,有上下游,與社會發生利益相關者關係,私人企業就是社會的一份子。社會對其也有要求和規範。

企業發展如樹木成長。企業家精神是種子,環境是土壤,公司治理是樹根,三者缺一不可。

過去我們講環境因素很多,倡導要有好的營商環境,將“三公”落到實處;我們講企業家精神也很多,推崇企業家價值,呼喚企業家精神的弘揚。但公司治理常常被忽視,這也是中國市場多年來的痼疾。而公司治理的關鍵,就是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關係。透過李國慶的嘶吼和俞渝的反擊,剔除立德爲人的問題,癥結還是股權、控制權和經營權問題。

其實,如果大樹根基不牢,即使一時開花結果,最後也會飄零枯竭。

從當年真功夫的蔡達標因婚外情、前妻質疑股權和家族內訌,最後導致上市擱淺,到此次李國慶、俞渝互撕,似乎給人一個印象,夫妻檔是一種比較糟糕的公司治理形式。

但市場上也有不少反例,如“藥神”孫飄揚、鍾慧娟,海底撈張勇、舒萍,香江集團劉志強、翟美卿等等,顯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不過,如果研究企業史,脈絡就會比較清晰:

首先,家族企業是一種古老且具有生命力的企業組織形態,不應被視爲落後的代名詞。今天的世界500強中有1/3左右都是家族企業。而在家族企業中,夫妻共同創業和擁有公司財產也是一種通常的形態,這是創業初期降低決策成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的需要,也是在社會資本(信任)不發達、引進職業經理人相對困難時的必然選擇。

其次,當家族企業有了一定規模,具有更大的外部性(如開展外部融資甚至上市),需要依靠職業經理人團隊進一步把企業做大做強時,家族企業必須向現代治理轉型。不能血緣親緣至上,不能由着家庭關係左右企業未來,而必須是企業的長期發展利益至上。此時,父子檔、夫妻檔模式的問題往往會暴露出來,一是家族成員能力的配稱性問題,二是企業決策不可避免會受到感情、家庭因素的影響,這時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所以必然發生“從血緣資本主義到經理人資本主義”的轉型。

有些創業夫妻,在創業那個階段是理想搭檔,但企業升級後再搭檔未必理想,此時就需要做出調整。李國慶、俞渝的關係顯然就是在企業發展的新階段遇到了難題。一人出局後不甘心,掀了桌子,結果什麼味道都出來了。

當然,“經理人資本主義”“大公司資本主義”也有其弊端,所以又會有新興的、更具企業家精神的創業型公司起來挑戰。這是另一個問題。

按照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的定義,家族企業即企業創始人及其最親密的合夥人(家族)掌有大部分股權,他們與經理人員維持緊密的私人關係,且保留主要決策權,特別是在有關財務政策、資源分配、和高階層人員的選擇方面。

隨着時間和家族的變化,家族企業會演變出很多類型,可以通過“家族成員是否是CEO”、家族高管所佔比例、家族的代際數等變量加以衡量。一般來說,代際越多,家族成員直接參與經營的程度越少。

當然,那些不進行外部股權融資的工匠型、手工作坊型的企業是例外,這些家族企業不僅傳承資產,還傳承手藝,血緣業緣並重。

需要特別釐清的幾個概念是“家族企業”、“以企業爲家”和“家族化經營”。

家族企業是一種股權存在和控制方式,“以企業爲家”是強調企業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與參與意識,“家族化經營”則是將家族置於企業管理中心,以血緣親緣形成管理差序的經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重大決策由家長個人或家族做出,往往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信息傳遞方式不規範,具體經營管理中容易扯進人情,難以做到人人公平和事事公正,也無法真正實行制度化管理。所以,無論從學術還是從實踐來看,對“家族化經營”一般都持批評態度。

而且人們發現,以血親信賴爲本的家族化經營,往往會產生血親離散的“內耗風險”,甚至對簿公堂分割企業所有權,或逼迫管理層站隊,此時,讓企業發展的原始驅動力就變成強大阻力。

就夫妻檔模式來說,人們一般認爲,夫妻是一種最爲緊密的合作關係體,夫妻同心其利斷金。但企業史上的很多案例表明,“夫妻共主”會讓職業經理人無所適從,“有主有輔”、“有前有後”、“有進有退”是相對合理的制度安排。如果夫妻不同心,而是勾心鬥角,那就更糟糕了。真正能做到讓夫妻關係在企業中“職業化”,其難度不比攀登珠峯低。

最後說一下作爲個人的企業家的修爲問題。在李國慶和俞渝互撕中,這一點表現得可謂斯文掃地,一地狗血。

何謂企業家?企業家是以企業爲家和經營企業的專家,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家。

從近年來不斷爆雷、違規違法、破壞社會公序良俗的“企業家”們的案例看,中國企業家的形象和聲譽正在遭受嚴重挑戰。企業家應該是整合資源、處理關係、管理分歧的高手,而從李國慶和俞渝互撕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中令人深深失望的部分,深不可測。這並不是兩個人的問題,也是我們時代的問題,是文明水位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

如果企業家異化成一羣讓人指着脊樑骨瞧不起的人,我們這個社會爲什麼還要鼓勵創業?如果在賣書和閱讀領域赫赫有名的企業家,發帖作文竟是這樣地辱沒文字,我們這個社會爲什麼還要呼籲讀書?

事實上,社會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企業家不只要關注股東價值,還要關注外部性和社會性價值。

社會要大聲呼籲,堅決反對那些無論在自身操守、家庭行爲還是經營管理中,都在不斷向下沉淪的“企業家”的做派。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是富豪,但已經喪失了企業家精神,不配被認爲是社會所需要的企業家。

真正的企業家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寶貴財富,但某些所謂“企業家”,他們在某些時刻的行爲則是我們社會的負資產,沒有正面示範意義。這種悲劇反映在李國慶和俞渝這一家人身上,教訓尤其深刻。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知識精英,視野開闊,但他們也難逃反噬自己的命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天下之本在於家,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細胞,是人生的第一課堂,也是家族企業興旺發達的根基。而家風是家庭的精神內核。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珍惜家庭之德的企業家,會誤自己,誤對方,誤子女,誤企業,誤社會。

我們的企業家羣體規模已經很大,希望他們在經濟財產與日俱增的同時,不要在立德立名方面成爲社會的負資產,更不要借輿論之公器,泄一己之私,遺臭於我們的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