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日本軟銀(SoftBank)控股WeWork後實施激進計劃的一部分,本週四(10月24日)WeWork表示,正計劃裁減多達4000個工作崗位,主要爲了扭轉這家共享辦公空間企業的經營局面。

  WeWork 在全球擁有14000名員工,此次裁員比列高達30%,其中被裁減的約1000個崗位將被轉移到外包勞務公司。此外,WeWork會優先考慮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市場,並正在考慮撤出包括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在內的大部分地區。

  創始人Adam Neumann已經卸任首席執行官職位,他還將離開WeWork董事會。離開董事會後,Neumann將通過轉讓股份獲得9.7億美元。

  不過,WeWork的員工可能沒有創始人那麼幸運。WeWork目前的估值爲80億美元,而媒體報道稱,超過90%的在職和離職員工持有股票獎勵和股權的成本都要高於這一估值。這意味着,如果這些員工想要兌現這些股票獎勵或是股權,他們不會獲得任何收益。

  最近幾個月,WeWork已經有十多位高管申請離職。離職高管包括ARK房地產基金前首席投資官Wendy Silverstein、前房地產合夥企業負責人Sarah Pontius、前全球業務和財務運營負責人Ted Stedem、前首席品牌官Julie Rice、前首席傳播官Jennifer Skyler、前公關負責人Dominic McMullen,以及近十多位高級人力資源官。

  軟銀接手WeWork“爛攤子”

  本週二(10月22日)軟銀與WeWork達成協議,軟銀承諾向WeWork提供重要融資。這其中包括50億美元新融資,以及軟銀向現有股東發出高達30億美元的要約收購。軟銀將加速兌現提供15億美元投資的現有承諾。此項融資將爲WeWork執行商業計劃提供重要流動資金,以加快公司實現正向自由現金流和盈利。

  爲了讓WeWork創始人Adam放棄對WeWork的控制,軟銀集團需向Adam支付6.85億美元購買他持有的股權,1.85億美元爲期四年的諮詢服務費費和5億美元的信貸延期,以及任命兩名董事成員的權利。除此之外,軟銀集團還將在年底以19.19美元/股的價格回購WeWork現有投資者的部分股份,預計總耗資不超過30億美元。交易完成後,軟銀將獲得WeWork約80%的控制權。

  WeWork新任董事長克萊爾表示,目前公司破產的風險爲零,新的現金注入意味着WeWork不會掙扎求生。

  獨角獸WeWork跌落IPO神壇

  2019年8月14日,WeWork向美國證監會提交IPO招股書。原定於當週開始首次公開募股計劃,由於WeWork的盈利能力屢遭外界質疑,導致其在臨上陣前,WeWork一再申請推遲IPO。9月,該公司正式決定取消首次公開發行(IPO)計劃,迫使諾依曼放棄首席執行官一職。最開始WeWork對其自身的市場估值爲470億美元,而華爾街當時下調WeWork的估值至100-150億美元,WeWork的上市計劃或延遲到年底。

  數據顯示,2016-2018年期間,WeWork淨虧損額從4.29億美元持續擴大到19.27億美元。截止上半年,WeWork與其客戶簽訂了40億的合同,不及WeWork自身需要支付的租金:472億美元的十分之一。聯博資產(Alliance Bernstein)研究顯示,如果WeWork維持目前的發展軌跡不變,WeWork將在2020年二季度耗盡現有資金。甚至有媒體報道稱,WeWork很有可能在年底前用光資金。截至今年6月底,WeWork開支達到29億美元,而其收入僅爲15.4億美元。

  紐約城市大學巴魯克學院教授帕維爾 克里文科表示,美國現在普遍擔心未來會出現經濟衰退,這對WeWork的實際運營影響很大。因爲他們已經提前與地產所有者簽下租約,由於經濟不景氣,客戶需求會降低。但他們仍然需要按照合同付款。

  成立於2010年的WeWork被認爲是共享辦公運營模式的鼻祖,估值曾高達470億美元,是美國的第二大獨角獸公司。如今市場已今非昔比。2019年上市的科技類獨角獸公司紛紛股價下挫,投資者越來越看重企業的盈利能力,而不願爲新型商業模式的前景買單。對於軟銀而言,如果投資的“獨角獸”不能讓市場看到盈利希望,等待WeWork的將會是更加鉅額的損失,以及投資者“用腳投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