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马尔克斯

这是一部莫言、高晓松读了很多遍的奇书——《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百年孤独》不仅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还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有人说,《百年孤独》不是一本小说,它是魔术。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马尔克斯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叫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抱歉,这个名字我也不喜欢,因为名字里那些普普通通的地点,连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我出生在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几乎是40年前。对此我也感到很抱歉。我的星座是双鱼,我的妻子是梅赛德斯。这是我一生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因为有了妻子,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能以写作为生,我是个胆怯的作家,而我真实的职业是魔术师。”是的,《百年孤独》或许真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魔术。

今天如果把《百年孤独》的读者聚拢成一个国家,那里的人口可以排进全球前20名。设想一下如下场景仍然让人觉得震惊:一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决定去读一本书,而它只是另一个人枯坐陋室、用二十八个字母和两根手指头敲打出来的结果。

那么,这么一本传奇的著作,到底写了什么?

“不止读书”的魏小河说:“也许你会说这本书写了一个家族七代人一百年的故事,话是没错,可是这和你读到的那本书还有很大差距。”

读《百年孤独》这本书,你会记得第一代布恩迪亚创建马孔多的光辉历史,你会记得吉普赛人带来的磁铁和望远镜,你会记得曾经发生过一场莫名其妙的失眠症,下过一场连绵不绝的大雨,你会记得有很多混乱的性关系,有数不清的私生子,你会记得第二代布恩迪亚上校参加过一场又一场战争,最后成为一个独裁者,你会记得有一个女孩吃土,有一个女孩飞天,有一个女孩老死不嫁,你还会记得发生的一切都曾被预言,而最后一代布恩迪亚果然长了一条猪尾巴。

你可能还记得更多的细节,但是,很难把它拼凑成一个有着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因为它比这要大,它是由很多很多故事组成的,就像一条由无数溪流汇成的大河,你难以把握它,只能感受它。并且,你必须投入全部的精力去感受,必须一口气不睡觉的把它读完,虽然读完之后已经忘了大半,但是非如此不可。一旦中断,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因为事件密度太高,时间在故事中飞快流逝,你很容易读着读着便不知今夕何夕。另外,作者故意让所有布恩迪亚家族的男人们共用相同的名字,所以,倘若不趁着记忆力清晰的时候读完它,很快就会被他们搞晕了。

《百年孤独》看似晦涩难懂,人物繁多,时间跨度也很大,那么为什么会打动那么多读者?

高晓松曾写道:“我记得小时候我看的时候要列大大的一张表,在上面做上各种标记,然后从一个家族开始,两个儿子开始怎么怎么分下去,最后人越来越多……其实即使你做了那个人物关系表,很多时候你也还是看不懂,理解不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我当时还想《红楼梦》的人物也多,但是至少他们的名字好区分呀,这叫林黛玉,那叫薛宝钗,这叫贾宝玉……《百年孤独》可不是,大家都叫这个名字,奥雷里亚诺二世、奥雷里亚诺三世等。但是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分成不同的名字了,大师写这个东西的目的其实就丧失了一半,作者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描述这是一个多少年来没有变化的小镇,一切仿佛都一成不变,但是在岁月变迁中,大家的生活如何变得支离破碎……

但是,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本书叙述步调氛围是很平缓的,哪怕经历战争、疾病、衰败等等大的变故都没有改变小镇原有的平淡,马尔克斯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情绪叙述整个故事。因为《百年孤独》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历史展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发展轨迹,百年轮回又回到起点;以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封闭揭示了拉美历经百年发展仍旧停滞不前严重落后的原因,从某个意义上说,作品设置的马孔多镇不仅是拉美的一个缩影,也是整个人类生存的隐喻,“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的深邃内质

这部书在中国影响巨大,从销量上来说,它是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多年来销售排行榜第一。不只是读者们喜欢这部书,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应该说80年代中国文学的变革是跟这部书有关系的,这部书可以说非常有效的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以来最有创新性的一批作家,像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阿来、余华、苏童、格非、陈忠实等等。作家王蒙也曾说,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没有比加西亚·马尔克斯更甚者了。

莫言曾说起,他第一次看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1984年,当时他在军艺读作家班,在魏公村的书店里面,第一次读到小说前十几页的时候,他浑身发热,非常激动,他说自己再看了一会就不敢再看下去了,他觉得这个小说太了不起了,他再读下去,他会完全被它控制,所以这本书他不敢看,他把书放下来,跑回军艺,回到宿舍坐下来就开始写,可见《百年孤独》给他的影响有多激烈了。

北大教授陈晓明说:“《百年孤独》这部书,对中国作家来说,具有某种启示录式的一种意义。”所以你今天读中国作家的作品,可能或多或少都可以在作品的人物、语言、叙述这些里面,看到一点《百年孤独》的影子。《百年孤独》启发了中国作家,几乎在瞬间点燃了中国作家的想象,打开了现实主义的那种开放性的道路。你像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大家就看到,跟《百年孤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了。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文学作品,那些著名的作家,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耶鲁一位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他在80年代他写了一本书叫《西方正典》,他就认为西方在莎士比亚之后的作家,在文学的传承上,都是莎士比亚的儿子。”

陈晓明教授认为,阅读《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对我们的写作、阅读也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物;去重新发现生活、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能够理解更加复杂的人、更加复杂的生活、更加复杂的命运;能够自信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道路;拥有一种更宽广的胸怀,更坚定的态度。同时阅读这样的经典名著,对我们的阅读智力和我们的耐心也是一种考验。能够认真的读下《百年孤独》这个作品,会唤起我们对文学的那种想象力,能让我们对文学的体会和感受力上几个档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