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28日~29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總統選舉在南京舉行,首輪投票選出了三名總統候選人。次輪投票由各省都督府代表從三名候選人中選出民國首任大總統。

武昌起義後各省代表原計劃在武昌組建臨時政府,成立臨時政府之後再選舉總統。但由於戰局不利、漢陽失陷而使在武昌組建政府難以進行,黃興、宋教仁等人也先後離開武昌前往局勢穩固的上海。此後,革命陣營內部圍繞先組建臨時政府還是先確定總統人選的問題,而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12月4日,到上海後的宋教仁與陳其美合作組織成立了“共和聯合會”,並召開大會推舉黃興爲“假定大元帥”、黎元洪爲“副元帥”,賦予大元帥的職權是“主持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但是這個由立憲派勢力把持、意在爭奪臨時政府組建權的“共和聯合會”,實際上相當於撇開了早先在武昌成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而另起了一個爐竈。因此,武昌方面明確反對上海方面的這個“共和聯合會”及其主張,黃興也對所謂的“假定大元帥”一職堅辭不就。

這樣一來,臨時政府的組建便陷入了僵局,革命陣營於是決定先確定臨時大總統,再由臨時大總統來組織臨時政府。

那麼由誰來就任臨時大總統呢?呼聲最高的人選當然是孫中山。但是孫中山當時遠在海外,歸期未定,變數很大,即使遙拜他爲臨時大總統,也同樣不便於臨時政府的組建。

這時候革命陣營內的妥協派提出了一個臨時大總統人選,這個人就是當時正揮戈與起義軍作戰的袁世凱,爭取這位袁宮保“反正來歸”一時間成爲南方陣營的最大目標。

最先發出倡諾的是黎元洪,他寫信對袁世凱說“如贊成共和,當推爲第一任之總統”。隨後,起義軍統帥黃興也給這位對手寫了信,勸他反戈並保證屆時南北都會對他“拱手聽命”。宋教仁也在內部會議上提出過相同的主張,他說袁世凱若能反戈“可舉爲大統領”。

當時身在法國的孫中山也迎合了這種主張,他在發回國內的電報中說:“總統自當推定黎君(黎元洪),聞黎有請推袁(袁世凱)之說,合宜亦善。”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也提出了議和的三個條件:停戰、清帝退位、舉己爲總統。

這三個條件對於南方陣營來說是沒有障礙的,但袁世凱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辦成讓清帝退位這等事。12月14日,急於組建臨時政府的革命陣營在南京舉行各省代表會議,選舉浙江代表湯爾和爲臨時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爲副議長,並決定在12月16日選舉黃興爲臨時總統。但在15日這天,南京代表會接到袁世凱已表示贊同共和的消息,於是取消了次日原定的總統選舉會,決定繼續“虛位待袁”。

臨時總統的選舉和臨時政府的組建因此又擱淺了,但這一次只擱淺了10天,因爲10天后的12月25日,自從海外歸來的孫中山抵達了上海。

大爲興奮的革命黨人主張立即選舉孫中山爲臨時大總統。立憲派勢力的態度這時候也發生了轉變,他們看到袁世凱短期內不可能南下,便表示孫中山“如能擔任危局”,那麼選他當總統則爲“各方實所贊成”。同時,孫中山也表態:“袁如贊成共和,情願將所得之臨時大總統退讓與袁”。

1911年12月28日,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總統選舉拉開帷幕,當天進行了選舉臨時大總統候選人的投票。29日,臨時大總統候選人的選舉結果揭曉,選出來的三位候選人分別是黎元洪、黃興、孫中山。隨後,17省都督府代表以一省一票的形式投票選舉總統,最終的計票結果是黎元洪得0票、黃興得1票、孫中山得16票,孫中山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