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陳濤

路易達孚(中國)董事長,畢業於美國孟菲斯州立大學,獲國際商務專業MBA學位,於1990年加入路易達孚商品集團旗下的艾倫寶棉花公司(位於美國田納西州孟斐斯),並於1997年出任艾侖寶的副總裁,2000年,被任命爲路易達孚商品集團在中國的首席代表。2005路易達孚(中國)成爲第一家商務部批准的全外資子公司,陳濤任董事長至今。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精彩觀點:

  1. 農產品供應端的變化往往沒有工業品快。農產品還處在去庫存的階段,壓力還在,在低價位區間走的時間可能較長也可能較短。農產品中和原油關聯度最高的是棕櫚油、菜油和豆油。原油價格的漲跌和玉米和白糖也有較強的關聯度。種子的不斷改良,使得單產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物流水平在全球的平均水平之上,尤其是中國的鐵路運輸,可以說是全球非常好的國家之一。全球所有農產品的單產和總產都在提高,但需求的增長速度更快,這是我們要意識到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十幾年前,我曾說過,農產品的能源化,對未來農產品的供應甚至是需求結構都會帶來巨大的變動。油脂、玉米、棉花,都在去庫存,等到這些庫存都去了,我們就必須要開始關注供需的缺口了。
  2. 底部已經不遠了,可能某一個品種會早來,某一個品種會晚來,但不會不來。玉米和棉花可能是目前缺口最大的兩個品種。玉米的缺口一定會在一兩年內出現。我想短時間內豬肉的問題應該得不到緩解。哪個國家的補貼政策好呢?首先是美國,另一個補貼政策比較好的國家是印度。品種本身基本面對行情的影響比經濟、貨幣的影響大多了。我個人比較看好中美談判的進展和最後的結果。美國的農產品以後還有增長空間,因爲它的休耕面積巨大,所以產能還有提高的機會。工業品更重視消費,農產品正好反過來,更重視供應。農產品的供應要靠天,它的產量的變化可能很大。
  3. 從基本面分析來說,農產品研究供應方面要多一些,尤其從種植開始就關注面積、天氣、優良率等等,一直到最後收穫單產,這期間的數據都要關注。(進口的棉花和玉米)如果進入國儲,就內外一起漲,如果進入市場,短期是外漲內跌,長期可能還是一起漲。我爲什麼喜歡研究大豆,因爲大豆油脂油料是最市場化的一個商品。玉米未來應該會漲,但現在可能比較難漲。棉花波動起來確實要比玉米和大豆猛,就因爲棉花的體量要小於其它品種,一旦缺口的話,想要補比較困難。之前中國1300萬噸的棉花庫存,市場普遍預期在10年內消化掉,但是我們現在看到,3年過去以後,就剩零頭了,棉花實實在在的消費掉了。今年棉花的缺口肯定在100多萬噸左右,估計後面可能會拋一些,今年的缺口也許能補上,明年就很難補了,如果今年補足,明年的缺口就更大。現在白糖也在去庫存,但去得比較慢,從供需來講,糖要真正漲起來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4. 如果解決不了豬瘟的問題,豆粕短期不看漲。對於下跌空間,我覺得不會太大。如果豬肉持續短缺,雞蛋的間接替代性還是有的,畢竟雞蛋不管是從營養價值方面還是從方便烹飪方面都很不錯。遠月的蘋果會比較弱,蘋果和其它農產品不一樣,它去年大漲是因爲氣候的問題,今年不太可能會重複去年的氣候。
  5. 農產品是在築底,第一,向下的空間有限,第二,這種跌幅對未來孕育更大的上漲行情非常重要。目前來看,弱勢的品種是蘋果、白糖,其他幾個品種都是離底部不遠的範圍,尤其是豆油和棕櫚油。
  6. 企業做大的前提是風控好,風控好才能成爲百年老店,才能夠做到薄利維持。期貨的功能除了套保之外,還提供了遠期合同執行的保障。期權和現貨套保不是不能做,短時間內有些機會也能夠得手,但是長時間的運作不太可行。公司的所有的頭寸,從現貨的層次來講是100%套保,沒有單邊交易。交割永遠不是現貨的主要經銷部分,不得已纔會做交割。交割庫在任何時間都要保證有倉容爲交割服務,必須保證交割量大時候,任何人都不能打逼倉的腦筋。不確定事件,要去做期權,而確定性很高的去做期貨。
  7. 我國的資源不是地大物博,也不是簡單的匱乏,而是極其匱乏。再發展下去,我國不能跟其他國家拼資源,不能拼人口紅利,不能拼環保,只有一個出路,提高品質!20年以來,我國的糧食對外依賴度也增加了30%,但是這個趨勢不是在放緩,也不是在縮小,而是一直擴大,爲什麼我說可以投資農產品,這是核心邏輯。耕地數量有限,農產品一個品種耕種的數量多了,其他品種一定會少。農產品一定會通過一個產品傳導到另一個產品,供給緊張的時候,其他的大多也會緊張,不可能一個品種特別緊張,其他的都不緊張。農產品價格在三到五年內,上漲30%-50%是能夠確定的。真正解決農民的三農問題,不是靠農產品價格,關鍵在於如何提高農村的福利。相關成本有降有升,但是生產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於土地的提價。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陳總,您好,感謝您和七禾網進行深入對話。2019年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轉暖,帶來了股市和相關工業品的上漲,但農產品板塊似乎波瀾不驚。請您談談宏觀上貨幣和財政政策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

陳濤: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商品與貨幣政策和經濟的好壞都存在相關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工業品,包括黑色、有色,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更高一些,農產品則與其本身的基本面情況即供應和消費關係更大一些。農產品供應端的變化往往沒有工業品快。由此,根據其供應是緊張還是寬鬆來判斷行情可能會更準確一些。目前,宏觀也好,資金也好,是比較寬鬆的。但農產品還處在去庫存的階段,壓力還在,在低價位區間走的時間可能較長也可能較短。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2、中國目前採取的是合理充裕的貨幣政策,歐洲已確定開始新一輪的量化寬鬆,美國也基本確定年內不再加息。這是否意味着全球大部分商品(包括農產品),在2019年都易漲難跌。

陳濤:這跟前一個話題很接近,農產品主要還是得看供需關係等基本面的情況。儘管目前宏觀方面有所轉暖,資金面也比較寬鬆,但對農產品來講,短時間內還存在着供應過大的壓力。所以說,馬上看到大漲是不容易的。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3、原油目前處在上漲通道中,原油的上漲對哪幾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比較大?

陳濤:農產品中和原油關聯度最高的是棕櫚油、菜油和豆油。在不同的國家和區域,他們用這些油來做生物柴油。再一個就是乙醇,乙醇實際上不僅僅是我們說的玉米乙醇。在南美等地,主要是用甘蔗來加工乙醇。所以說,原油價格的漲跌和玉米和白糖也有較強的關聯度。但這只是對其價格產生一定的浮動,並不能決定其走勢。所以說,原油的影響是次要的,關鍵還是要看主體的供求。不管是糖也好,油也好,玉米也好,大部分的消費還是傳統的飼料以及食用等,這些的決定性作用更大一些。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4、有人認爲隨着種子和農藥技術的進步、各國農民田間管理水平的提高,全球農產品容易實現持續的高產穩產,再加上全球的運輸也越來越便利,所以農產品的產量受天氣的影響有所下降,不容易出現短缺,以後較難出現2010年棉花那種大行情。對此,您怎麼看?

陳濤:我覺得這個話題很有價值,很多市場人士並不一定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單產和總產方面,變化最大的是轉基因品種。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幾乎所有的農產品,包括棉花、大豆、玉米、小麥等等,這些年的單產已經脫離了過去範圍,不斷走出新高。這其實就是轉基因品種起的作用,不是化肥,更不是農藥,轉基因本身的特性就已經決定了它對蟲、草都有相應的抵制。種子的不斷改良,使得單產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接受轉基因種子。轉基因品種所帶來的貢獻遠遠大於其副作用。過去幾年時間裏,我們都認爲氣候會對某些品種造成很大的危害。但實際上,以美國爲例,發了若干次大水,最後不管是單產還是總產,都好於我們的預期。這其實也是種子的原因。轉基因品種的特徵保證了它的單產以及總產。

2010年棉花的大行情也不僅僅是產量的問題,最主要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我們的消費造成了從未有過的打擊。這樣一來,方方面面的庫存都特別低。與此同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美國都出現了災害,這是一個很大的巧合。這種情況應該說是百年不遇,所以當時棉花漲到了歷史上從來都沒出現過的價格。這種行情的出現肯定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5、說到農產品的運輸問題,前些年有報道說中國農產品的運力不足,導致不同區域間農產品的價差較大。現在情況如何?

陳濤:中國的物流水平在全球的平均水平之上,尤其是中國的鐵路運輸,可以說是全球非常好的國家之一。我們的水路相對差一些,卡車運輸方面,因爲高速公路的不斷建設,也提高了很多。與全球比較來看,中國的物流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比南美以及其它許多亞洲的發展中國家都要好很多。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6、據您瞭解而言,近年來全球農產品的需求增長更快,還是供應增長更快?

陳濤: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我剛纔講了,全球所有農產品的單產和總產都在提高,但需求的增長速度更快,這是我們要意識到的一個核心問題。需求增長速度快的原因除了傳統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外,非傳統的消費需求也在增長。比如現在很多大豆用於飼養等方面,但在過去,這不是主流的消費需求。這方面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

在十幾年前,我曾說過,農產品的能源化,對未來農產品的供應甚至是需求結構都會帶來巨大的變動。到今天爲止,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糖使用於能源。更多的生物柴油來自於各種可食用的油脂,比如豆油、菜油、棕櫚油等。還有玉米,玉米在很多國家都被拿來用作加工環保的乙醇。近幾年,中國政府也在不斷出臺新的政策,目前清潔能源的重點就是乙醇。玉米我還要多說幾句,在非傳統方面,玉米的用途已經非常廣泛,很多大家想象不到的東西都在用玉米或者其副產品來生產。比如啤酒,在別的國家我好像沒有聽說過澱粉啤酒,但中國的啤酒主要是由澱粉生產的。另外,紙漿裏面用澱粉,你也想不到。紙盒以及其它各種盒的黏結,裏面用的都是澱粉,光這一項,一年也有四五百萬噸。還有醫療、賴氨酸以及其它很多用處就不用說了。在傳統消費還在增長的前提下,又出現了很多新的、過去沒有過的消費,而且這個趨勢還在迅速擴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現在的供應在增長,但消費的增長幅度要高於供應,這個缺口就是即將來臨的牛市所產生的主要原因。好在我們在2013-2015年,國家儲備收了很多。2016-2018年三年拋儲,現在是尾聲。油脂、玉米、棉花,都在去庫存,等到這些庫存都去了,我們就必須要開始關注供需的缺口了。底部已經不遠了,可能某一個品種會早來,某一個品種會晚來,但不會不來。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7、目前,全球範圍內哪個或哪幾個農產品的供求矛盾相對比較大?

陳濤:現在水稻和小麥,國家將其作爲口糧必保,基本上已經做到了。但是,我們要感謝有其它的副食品,才使得我們的口糧得以滿足。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口糧消費沒有增加,而且很多口糧因爲質量問題,已經開始用作飼料了。說明這方面的壓力不大。但是我們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這些東西,尤其是水稻,有缺口了以後要想去國際市場上大量進口或者大量採購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因爲美國不出口水稻,南美基本沒有水稻。如果我們去越南、泰國買米的話,他們不喫不喝也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

另一方面矛盾比較大的是哪一些呢?我覺得玉米和棉花可能是目前缺口最大的兩個品種,而且缺口可能會越來越大,尤其是玉米。去年我們玉米拋儲一億噸,其中有六千五百萬噸左右在當年就被消化了。隨着我國開始重視大豆,玉米的補貼可能會相對減少,這樣一來,玉米的缺口一定會在一兩年內出現。在過去,我們進口玉米的配額只有七百多萬噸,每年進口的玉米量在三四百萬噸左右。如果我們的缺口是兩千萬噸,甚至四千萬噸的時候,就不知道這些玉米要從哪裏來了。這是一個我們要看到的問題。

所以全球哪幾個品種的供求矛盾相對比較大?我覺得從量來講首先是玉米,然後是棉花,再接着是豬肉。我想短時間內豬肉的問題應該得不到緩解,豬的週期和雞不一樣,這也是一個問題。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8、中國政府對相關農產品採取了各類種植補貼政策,就您瞭解而言,目前中國哪個農產品的補貼力度最大?其他國家有沒有類似的補貼政策?哪個國家的補貼政策最好?

陳濤:首先,我們農產品一直都是有補貼的,很多國家也都有補貼。不同的是,大多數國家的補貼是地板價,保護最低收入,中國是往上補,定一個相對高的價格,和農民的出售價形成差價,農民拿到補貼。其他國家的補貼政策,是讓農民在供大於求價格非常低的時候或是有自然災害的時候獲得補貼。中國則是將東西定一個價格,只要沒人超出這個價格買,國家就收。幾年過去以後,國家的庫存變得非常高,但農民生產積極性很高,全部上交給國家,導致前些年庫存高企。

哪個國家的補貼政策好呢?首先是美國,美國的做法是,一個基礎的價格有很多因素來補貼,化肥、貸款等都有補貼,但核心部分還是補貼一個最低價。比如,它認爲棉花應該不低於六毛錢,如果市場價格是五毛五,那就補貼五分錢。這樣一來,就促進了銷售的積極性。話又說回來,如果價格很低,有人拿到以後不賣而是等着漲,或者更多的棉花得到保護以後,價格自然就會漲上來。

另一個補貼政策比較好的國家是印度。印度這兩年採用的是MSP最低保護價。用最低保護價收東西,收了以後進行加工,然後將其放進庫裏。這樣就緩解了農產品在短時間內大比例的上市的問題。商人不敢買,企業不敢存,農民賣貨就有困難。農產品不像工業品,一年十二個月都在生產,農產品的季節性已經決定了不能在短時間將這些貨都收起來,這也就導致了它在這一期間永遠都是最便宜的。印度的融資成本特別高,可能達到15%甚至是20%以上,如此一來,很難融資去存農產品。政府把它收了以後,就能使這個品種的供應在短時間內變得不那麼寬鬆。當然,這裏面有一個條件,印度政府收了貨以後,一定會在當年賣回市場。這樣有三個好處,一是沒有過多的倉儲費用;二是質量不會變差,農產品放久了一定是降值的;三是緩解短期的高供應,這一點特別重要。政府拿了貨不是爲了使供應特別緊,然後哄擡價格,而是會在後期市場上的貨賣得差不多了,企業也用的差不多了,價格也不錯的時候再賣回給市場。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9、以目前美豆的價格來看,美國農民現在種植積極性如何?今年有沒有可能出現減少種植的現象?

陳濤:過去一蒲式耳的美豆價格在四塊多,不到五塊錢,現在在九塊錢。庫存比原來大,它的價格卻高了,因爲成本提高,下不去了。未來可能會再上一個臺階,那就是12、13、14,因爲全球的成本都在提高,而且整體消費也在提高,導致價格越來越高。這是未來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可能離我們也不是很遠。但就現在而言,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還是可以的。雖然這次因爲中美貿易戰有一部分產品賣不到中國,但是美國政府很及時地做出了補貼。比如說大豆,每一蒲式耳就可以拿到80美分,還是不錯的。

到目前看,因爲今年前期美國雨比較多,現在是先種玉米,等到玉米種不下去的時候,就會種大豆。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天,美國農業部會發布種植意向,六月的最後一天出種植報告,是實實在在播種下去的報告,而且不改變。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0、中國現在加大從美國進口豬肉,有人認爲這應會增加美國國內豆粕的消費量。從而推升美豆價格。您怎麼看?

陳濤:從理論上講,這個效果是存在的,就是多大幅度的問題。與國際上比較,爲什麼我們所有行業的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差,研發投入也不足,產品也相對存在一些問題?最大的原因就是規模不夠。儘管現在進行了飼養廠的整合,國內的飼養廠規模變得越來越大,但還是遠遠趕不上美國,這怎麼有競爭力呢?

仔豬的產生不像雞那樣來的那麼快,我們的豬肉出現了問題,這是猝不及防的。我們要想到,美國原來的出口是有買家的,現在又要再賣給中國,當然中國出的價格比人家高了20%以上,他就得趕緊殺豬。

從國內來講,養豬有很大的風險,如果得了豬瘟,就全都沒有了。現在國內存欄下降,一部分是死掉了,一部分是趕緊殺了。比如說過去是150斤殺,現在可能110斤就殺了。因爲萬一感染了豬瘟,造成的損失是不得了的。所以目前看起來好像不管是庫裏還是市場,供應都是充足的。但是接下來,有人說最少是20%的存欄下降,多一點說是40%,我們折中一下用平均值30%,這也已經很多了。我們一年5000萬噸的豬肉,30%就是1500萬噸。現在有人說市場的缺口是1000萬,很難想象後期要怎麼進口、從哪裏進口。很多事情都是沒法想象和預測的,但是它確實發生了。品種本身基本面對行情的影響比經濟、貨幣的影響大多了。

目前,我估計在這個價格下,美國也不會拼命存着豬不賣,那中國肯定要買。現在最可怕的是沒有解決方案,沒有疫苗。最近研究所還說,這方面的疫苗要真正達到批量生產的階段,可能還需要八年時間。這個時間聽起來很恐怖,但現在確實也沒有看到什麼能真正解決或者遏制這件事的希望。現在就怕天熱了,接下來又有第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因爲豬瘟的傳播不僅僅是在豬和豬之間傳播,還能通過蚊子和蒼蠅來傳播。而且,現在不僅是中國,越南等周邊國家也開始有豬瘟了。我覺得豬瘟這個問題應該要比大家想象的更嚴重。

整體來說,美國豆粕可能消費量增大,但是中國消費量下降很多,整體豆粕可能也好不起來,因爲需求總量或許是下降的。這樣對整個大豆來說,不是支撐,是壓力。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1、美國今年的天氣似乎有點異常,前些天因爲暴雨,內布拉斯加的一個空軍基地受淹了。這樣的天氣對美豆和美棉有何影響?

陳濤:有影響,尤其在種植期間,剛纔說轉基因種子“威力無窮”,但是解決不了種植的問題,如果地裏都是雨和泥,機器下不了地。收穫的時候也是一樣,對於農產品來說,播種和收穫這兩個季節如果受天氣影響,產量都會下降,不管是哪一個品種。

如果美國天氣持續異常,對玉米的種植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之後天氣好了,大豆的種植面積可能會擴大,如果天氣持續不好,大豆種植也會受影響,所以要看後面天氣如何。其實天氣影響每年都有,只是降雨大小和時間長短的問題。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2、有專家認爲,今年可能會發生強厄爾尼諾現象。您覺得發生的概率大不大?如果發生,對哪些農產品的影響最大?

陳濤:對於厄爾尼諾,之前很多專題會議和文章都有提到,這些年其實淡化不少,少談了很多,原因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發生的次數是有限的,並且它的規律性很差,很難推測,比如它到底對什麼影響?怎麼影響?影響程度怎麼樣?大家的預測幾乎都不準確,或者是說不清楚,最後不知道怎麼應對這個事情,往往都是它來了再說。

提前預防從價格上和交易上來講,都很難做,第一,比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來的時候,總是有豐產和減產的地方。第二,最主要的是它發生在哪個地點,比如對品種產區沒有什麼影響,它發生了也無所謂。時間點位很重要,如果太旱了,正需要雨的時候它來了,就是大好事。去年阿根廷減產了2000萬噸大豆,因爲去年從收穫開始,阿根廷降雨連着兩週沒有停過,一下子減少了30%左右的產量。有人總結去年阿根廷的減產是因爲拉尼娜還是厄爾尼諾嗎?並沒有聽說過。其實它就是下兩週雨,很正常,我們江浙一帶也經常下雨,我也不知道將原因歸到哪裏。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發生的次數、樣本太少了,有的人通過海水預測,可降雨的時候就不知道降到哪個地區去了,而且不知道是哪一天發生的,在這之前預測是減產還是增產,都說不好。所以對於這件事情,我不是特別看重,以前可能沒有什麼題材可以炒了,大家就把天氣炒得很火爆,但現在大家也不怎麼說了。

七禾網13、您覺得中美貿易戰談判會如何演化下去?對大豆、棉花等農產品還會有怎樣的影響?

陳濤:我個人比較看好中美談判的進展和最後的結果,現在只是時間問題。我覺得我們的政府已經在方方面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這是我們都能看得到的。比如近期出了新的《外商投資法》,國外投資者與國內投資者是同等待遇,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進步,只有這樣外商才能安心來國內投資,他們的產權會得到保護。現在金融衍生品進一步開放,知識產權的問題也有了進展,我覺得國家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對經濟發展很有幫助,以前國外我們能學的技術差不多都學完了,接下來高層次的一些技術,我們很難學得到,這就逼着我們去研發。中國人的研發水平絕對不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種之下,包括印度人和猶太人,我們的聰明程度不差,我們的勤奮其它國家也比不了。美國70%-80%的研發成果是從大學裏研發出來的,而美國這些大學老師的助教較多是中國人,硅谷有上萬個清華畢業生,很多中國人在美國做研發的工作。如果我們的企業開始重視研發,願意拿出錢來研發,我相信只要給這些科研人員一個平臺,給他們不錯的待遇,他們會回來的。但問題是現在我們條件不夠,回來的科研人員可能沒有事做,找不到平臺,得不到發揮。

不管怎麼說,我對中美貿易談判持樂觀態度,因爲之後我們相互依賴和需要的地方要遠遠多於爭端。有相關報道說 “爲了使中美貿易談判更加順暢,我們中國決定進口歷史上從來沒有的豬肉”,這好像是我們中國主動要求進口的,其實我們還怕進口不夠,我們接下來還需要很多東西,甚至能源,美國能源的出口量是巨大的。希望中美關係能和解改善,因爲美國是一個不可缺的合作伙伴,同樣中國也是美國不可缺的合作伙伴。

現在我們和德國、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的合作,我們和它們的貿易都是逆差,我們大量買它們的商品,賣給它們的東西比較少。而我們和美國的合作是最大的順差,首先我們需要平衡,需要去做出努力,爲什麼現在我們可以多買美國的農產品,因爲美國買我們的商品也很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都是資源國,所以它們進口很少。

對於農產品來說,我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爲消費方面的拉動,未來我們的生產肯定不足需求,這是可以確定的。農產品我們從基本上自給自足到現在30%的缺口,也就是這20年的時間。對於未來的缺口,毫無疑問國家也意識到了,不再提自給自足,而是多渠道的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對於大豆和棉花有什麼影響?

陳濤:對於大豆和棉花,我們的大部分的進口來自於美國,但我想說的是,美國的農產品以後還有增長空間,因爲它的休耕面積巨大,所以產能還有提高的機會,而且成本幾乎沒有提高。我比較擔心的是南美甚至獨聯體國家,它們可以生產農產品,但是它們的成本不穩定,可靠性、依賴度不高,如果我們過度依賴它們是有問題的,並且我們與南美距離遠,物流成本太高,相對而言美國比較合適。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所以,您覺得貿易戰談判談好的話,對大豆是利多還是利空?對棉花是利多還是利空?

陳濤:我覺得是利多,因爲我們有缺口,使它們的產量更多的來到中國,那麼大豆和棉花的價格就得到了支撐,而它們的價格就是我們的定價標準。目前的情況是我們國內幾乎所有農產品的價格都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未來如果我們市場化更高一些,我們進口會更容易一些,反而是好事。第一,我們的差價小了,消費者得到東西會便宜一些。第二,這期間我們用現有的土地去綠化,去退耕還林,多做一些環保的事情。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現在中國森林增加的面積是最大的,我們的紙漿,不管是針葉還是闊葉,都不可以國內砍樹生產,但是我們每年會進口2000多萬噸。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4、投研人員在分析一個農產品時,應從哪些層面去分析?應重點關注哪些數據、信息和報告?

陳濤: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簡單說一下工業品和農產品的區別,工業品更重視消費,農產品正好反過來,更重視供應。因爲農產品的供應要靠天,它的產量的變化可能很大,就像剛纔所說,阿根廷一年可以減產2000萬噸的大豆,但要在消費上減少2000萬噸很困難。所以從基本面分析來說,農產品研究供應方面要多一些,尤其從種植開始就關注面積、天氣、優良率等等,一直到最後收穫單產,這期間的數據都要關注。比如美國農業部的報告,它具有權威性,當然,它的權威性不是空穴來風,不是隨隨便便就得到的,它也經歷了市場的多次認證,它雖然也會出錯,但下次它會糾正回來,這是它讓人信服的地方。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5、2019年,中國玉米的供應有所減少。玉米會不會出現較大的上漲行情?

陳濤:現在玉米看起來和其它農產品都是一樣的,第一,玉米還處在去庫存階段。第二,如果中美談判好了,是否會進口玉米?美國玉米現在1700元/噸,我們的玉米是1800元/噸,有100元的差價。如果我們進口美國玉米了,接下來有一個問題,其實所有的品種都一樣,棉花和大豆也是如此,就是有多少進口會進入國儲,又有多少進口會進入市場裏。如果進入國儲,就內外一起漲,如果進入市場,短期是外漲內跌,長期可能還是一起漲。當然還要看進口是不是徹底放開,比如大豆,我爲什麼喜歡研究大豆,因爲大豆油脂油料是最市場化的一個商品,沒有配額,國家基本上很少限制和干預,市場透明度特別高,而且從大豆到油到粕,它的產業鏈非常完整,是基本面最好做的一個品種。

玉米未來肯定是缺口比較大的品種,不管是從中國本身來看,還是從全球範圍來看,缺口都很大。但是近期來看,因爲豬瘟影響,國內玉米飼料方面的需求減少,而且這個影響不是短時間的,惡化程度也比較嚴重。所以玉米未來應該會漲,但現在可能比較難漲。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6、這幾年來,全球棉花的庫存逐年下降。棉花是否具備了起一波牛市的基礎?

陳濤:棉花波動起來確實要比玉米和大豆猛,就因爲棉花的體量要小於其它品種,一旦缺口的話,想要補比較困難。之前中國1300萬噸的棉花庫存,市場普遍預期在10年內消化掉,但是我們現在看到,3年過去以後,就剩零頭了,棉花實實在在的消費掉了。這些年紡織品市場在快速的擴大,棉花在紡織品中原料比例一直在縮小,但是棉花絕對的消費量並沒有變化,可以說還在慢慢的上升,並且已經到了剛性需求的量。但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的種植面積並沒有增長,因爲這3年主要靠國家每年從儲備中放出250-350萬噸的量,到了今年,國家沒有再拋儲,大家都拭目以待5月份會不會拋,如果現在拋得多,明年可能就有問題,後面就更沒有指望了。而且再拋的話,庫存就不夠了,不可能把庫存拋到零,所以現在看下來,還是要看進口。今年棉花的缺口肯定在100多萬噸左右,估計後面可能會拋一些,今年的缺口也許能補上,明年就很難補了,如果今年補足,明年的缺口就更大。棉花現在價格不算高,政府不打算拋儲,爲什麼每年都是3月1日開始拋儲,而今年不拋了,因爲價格不高,而且之前棉花拋多了,連續拋了3年,市場壓力有些大,所以我覺得等價格上漲的時候再拋儲的可能性更大。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您預計政府會怎麼處理這次拋儲?

陳濤:短期不會拋,最早也要5月以後,現在市場上不缺棉花,到了5月份,逐漸開始有缺口,市場整體的庫存開始降下來,那時候就看拋不拋了。預測拋的可能性有一點,但是我覺得至少要看到價格漲起來再拋。就像印度一樣,前面不拋,後面價格起來了,缺口大了再拋,既解決了市場問題,還能多留一點棉花明年再用,政府還能少虧一點。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7、白糖經過兩年的下跌後,近來有企穩反彈的跡象。您覺得白糖有沒有走到熊市轉牛市的關口?

陳濤:白糖這個品種有些妖,它既是農產品,又和其它農產品不太一樣,和工業也相連。白糖的持續低迷和大家沒有辦法預測印度的產量有關,也就是印度的產量數據不靠譜。開始大家都認爲印度只多增了一點,但最後卻多了20%-30%的產量,這一下全球糖就太多了。現在白糖也在去庫存,但去得比較慢,從供需來講,糖要真正漲起來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爲全球白糖的供應比較充裕,所以很多國家政府都在想辦法,如果白糖價格這麼低,是不是可以拿去做能源。包括棕櫚油也是一樣,甚至印尼政府曾動員老百姓不要種植了,因爲已經銷不出去,價格也實在太低了。當前糖的去庫存比較慢,因爲國內國外的缺口沒有像其它的農產品那麼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8、在非洲豬瘟的影響下,國內豆粕的價格是否易跌難漲?下跌空間大嗎?

陳濤:到目前爲止,豆粕在一個低價位的區域運作,短期來看,如果解決不了豬瘟的問題,美豆的庫存還是挺大的,儘管中國要補買2000萬噸的大豆,但目前中國真正採購了1000多萬噸,所以它的壓力也是蠻大的,短期不看漲

對於下跌空間,我覺得不會太大,例如過去的橡膠在9000元/噸左右徘徊,PTA在4000元/噸左右徘徊,跌不下去也漲不上來。因爲已經沒有辦法繼續下跌了,大家都在虧損,對整個市場的生產積極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下跌空間不大,但是上漲也很難。對於這個品種,我覺得在短時間內就放棄不要交易。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豬肉和豆粕的拐點如何把握?

陳濤:拐點是非洲豬瘟得到抑制,或者有疫苗出現。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您覺得豆粕能下跌到什麼程度?

陳濤:豆粕下跌後進口減少,壓榨利潤很差,如果美豆價格不跌,很多廠就會停產。接下來豆粕供應量會下降,脹庫現象就不會出現。豆粕沒辦法保鮮,保質期只有兩個月,一旦脹庫就完蛋,給多少錢都得賣。爲什麼沒有脹庫出現?原因是不敢大量買入大豆。上個年度進口了大豆9500萬噸左右,這個年度年只有8000萬噸,最近中糧和中儲糧進口了一些,壓制了市場價格,但是榨油利潤很差,價格再跌下去,會因爲虧損沒法開工,4月份大豆進口會較少。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19、近來,中國的豬肉價格大漲,由此雞蛋、雞肉、牛肉、水產品等成爲豬肉替代消費的可能也加大了。由此,雞蛋是否具備持續上漲的動力?

陳濤:這件事我也糾結了很久,因爲現在我能想到的,能夠交易的標的,不管是股票還是國外的品種都上漲了,到目前爲止,唯一相關性比較大,且只稍微漲了一點的品種就是雞蛋。我認爲如果豬肉持續短缺,雞蛋的間接替代性還是有的,畢竟雞蛋不管是從營養價值方面還是從方便烹飪方面都很不錯。但是爲什麼雞蛋現貨沒有大幅漲價?首先,因爲雞蛋的供應比較充足,雞蛋的庫存和產量大。其次,到目前爲止,大家還沒有放棄喫豬肉的習慣。當然如果價格再漲上去就不好說了,比如前幾天我聽人說五花肉價格從10元漲到16元,但還是沒有有效抑制人們消費的價格意識,如果價格漲到20元,可能不一樣。我認爲肉的問題不能很快解決,因爲存欄數下降,將仔豬養到大豬,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並且現在母豬也受豬瘟影響死了不少,母豬沒有了自然不會有仔豬。前段時間豆粕爲什麼會漲,因爲飼料配方開始加大豆粕的量,希望仔豬快些長大,但是再加就沒有用了,因爲豬消化不了那麼多蛋白。接下來,隨着母豬減少,仔豬價格奇貴,整個肉的量大幅減少,那雞蛋可能就會有一波行情。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20、雞蛋、棉花、白糖、蘋果、小麥、玉米、大豆、豆油、豆粕、菜油、菜粕、棕櫚油這十幾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在2019年哪幾個會比較強?哪幾個會比較弱?

陳濤:我覺得遠月的蘋果會比較弱,蘋果和其它農產品不一樣,它去年大漲是因爲氣候的問題,今年不太可能會重複去年的氣候,我記得很清楚,蘋果上市時7000多元,之後跌到6000左右,甚至有人看得更低,但是因爲清明節的霜凍,使它一下大漲。但這種大面積和長時間的霜凍很少見,發生的概率應該很小,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遠月蘋果比較弱,這個弱應該是持續的。

玉米相對來說短時間有壓力,油類現在看起來壓力比較大,尤其是棕櫚油,之後是豆油。我覺得農產品是在築底,第一,向下的空間有限,第二,這種跌幅對未來孕育更大的上漲行情非常重要。總之我認爲不能在這個價位大舉進場做空,這是很不明智的。糖,不看大漲,但是大跌的空間也是有限的。農產品整體來講相對偏低。不管從歷史來看,還是從未來角度來看,或是從大家種植的積極性來看,目前這個價位我不是特別看空。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是不是有可能棉花和雞蛋會偏強一點?

陳濤:對於雞蛋,剛纔我提過了,可能有一波機會,如果4、5月份肉的問題不能解決,那就是早或晚爆發的問題。剛纔我也說了,目前來看肉的問題是解決不了,即使解決也是後期的事了,兩三個月之內很難讓供應充足。如果今天增加仔豬,要6個月以後才長大,即使沒有瘟疫了,養殖戶短期也沒有信心增加自己的存欄。現在有的地區覺得自己很安全,但是瘟疫一出現的時候,大部分豬可能就會死掉,損失會很慘重,所以我覺得雞蛋會有一波上漲。現貨市場價格漲幾毛錢,反映到期貨市場就不得了。九月份的時候趕上中秋、國慶,每年也會有行情,目前來看,如果買不到肉的話,雞蛋的想象空間比較大。

再說棉花,棉花最近比較弱,但弱不到哪裏去,還是同樣的問題,不拋儲沒法滿足需求。棉花還存在配額問題,我們和美棉的價差已經很小了,價差繼續縮小的話,國家也沒有必要去放儲了。所以,是否拋儲怎麼拋儲的影響很大,如果不放儲備的話,棉花就不是現在的行情了,應該在16000元以上。油脂短時間內的問題還是在菜油,菜油價格太高,從食用價值上來看,即使有部分剛性需求,也會很糾結要不要購買。目前來看,弱勢的品種是蘋果、白糖,其他幾個品種都是離底部不遠的範圍,尤其是豆油和棕櫚油。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油脂類會有大漲的可能?

陳濤:棕櫚油價格太低,減產季節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總體上看,還是要等待機會?

陳濤:對,還沒到價格拐點。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總體來說,農產品處於等待做多的節點?

陳濤:對,從我的理解來看會持續兩到三年,做中長線的人,逢低、輕倉、長期持有,一段時間後,回報比不會很差。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21、近兩三年來,中國的農產品種植方、貿易方、加工方似乎都難有較好的利潤,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樣的現象會不會改變?

陳濤:種植利潤、貿易利潤、加工利潤是三個不同的話題。

對於農產品種植方,主要由政府補貼和產品本身價值的高低來決定利潤。對於貿易方,有了期貨之後,市場波動速度比原來快很多,波動空間也大了很多,風控不做好的話,問題很大。加工方也一樣,市場波動過快,風控和套保水平是致勝的前提。

經過這些年交易所、期貨公司等對交易者的培育,對期貨市場的認知是參與、風控都要做,不然長期下來,一定存在承受不了的風險。按照我的理解,中國企業未來的方向是越做越大,核心是做好研發,然後做好風控,不指望暴利,更不能在黑天鵝出現的時候就坍塌。黑天鵝事情出現的概率和頻率都比過去高很多,菜油在幾天之內波動這麼大,過去是沒有過的,說句客觀的話,就是期貨市場放大了波動空間。

企業做大的前提是風控好,風控好才能成爲百年老店,才能夠做到薄利維持。不要能賺30%,結果只賺了20%,就開始垂頭喪氣,一旦在做不好的時候虧損20%,問題就大了。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所以期貨相當於加劇了短期的波動,提高了長期的定價效率?

陳濤:對,同時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期貨未來發展,會出現真正的貿易遠期現貨合同。現在的期貨說是提供價值發現,但大多數企業並沒有把期貨套保理念加入到運作中。比如買幾個月或一年後的合同,有多少能夠生效的?幾乎沒有,因爲一年以後市場就說不清楚了。但是期貨提供了這種可能,在期貨上套保能夠實現,比如現在豆粕便宜,一年以後的也可以買,到時間一定能交割,除非到時現貨更便宜,那就直接去買現貨賣期貨了。期貨的功能除了套保之外,還提供了遠期合同執行的保障。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22、農產品的加工商、貿易商如何利用期貨和期權工具改善自己的經營狀況?

陳濤:不管是加工商、貿易商、消費企業,只要是和期貨相關的品種,一定要利用期貨這個工具做好風控。套保一年給你幾次獲利的機會,哪怕後面出現更好的機會,也不要貪婪,量力而行。比方一年的產量都套完了,又去套五年的產量,這就屬於投機而不是套保,很多企業過分套保,也會出現問題。期貨的套保作用是政府推出期貨的主要目的,而不是給大家提供賭博的場所,投機方只是交易對手,不然就跟現貨市場一樣了。

期權能否給實體經濟提供這樣的功能?我不認同。我自己在國內和國際上嘗試過很多交易方式,但最後都不太成功,儘管在國際市場上,期權的交易量遠大於期貨,但是以投機盤爲主。我覺得期權和現貨套保不是不能做,短時間內有些機會也能夠得手,但是長時間的運作不太可行。原因:一,成本高;二,套保時間太短;三,市場不成熟,流動性差;四,國外的期權以短期期權爲主,依賴的是短期現貨月的活躍程度來進行套保。這是我們的死穴,國內的現貨月不活躍,也不能較大持倉,假如買或賣了期權後,在期貨上套保只能套近月,而現貨月流動性差,沒辦法完成套保,不能大量交易。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23、聽聞貴公司近期有計劃在玉米這個品種上套保並參與交割,請問是基於哪方面的經營考慮?

陳濤:公司的所有的頭寸,從現貨的層次來講是100%套保,沒有單邊交易。目前,我們交易量比較大,但不需要盯盤,就是因爲所有的頭寸都是套保,這是企業的文化。比如期貨價格比現貨市場高,現在玉米現貨1800元,期貨1850元,如果我們的成本是1830元的話,一定會套那20元的差價,如果現貨不漲或者期貨不跌,就進行交割。但是交割永遠不是現貨的主要經銷部分,不得已纔會做交割。

在市場化充分體現的市場,交割是雙方都不得利的事情。如果倉單很多,可能是倉單標的設計不合理所致。現在爲什麼某些品種有大量倉單?兩個原因:一,交割成本不夠高,有利可圖;二,可能存在惡性逼倉。逼倉前提是交易所設立交割庫不夠大,沒有足夠的庫存,如果有貨還能被逼倉,就是交割庫容不夠。交割庫在任何時間都要保證有倉容爲交割服務,必須保證交割量大時候,任何人都不能打逼倉的腦筋。

我們的交割月與全球相反,全球期貨交割月都是最活躍的,是最能代表現貨價格,最能服務實體經濟的市場,而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你們公司在玉米盤面上是買還是賣?

陳濤:只要我們有現貨,一定是在盤面上賣出來套保,但有的時候也會先賣出玉米現貨,然後買入期貨,期貨貼水就買,期貨升水就賣。期貨價格永遠在升貼水之間運作,基差套保做的就是期貨現貨的差價。爲什麼江浙這邊較多資金做橡膠?因爲進口價格波動小,買了橡膠之後就去做套保,只要期貨價格不下跌就交貨,所以價格被卡死在那裏。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24、國際大糧商(比如路易達孚)除了做套保頭寸外,是否也會參與一些投機頭寸?

陳濤:有。做現貨除了爲了薄利之外,也爲交易頭寸服務。甚至有些企業在設廠時就考慮到了信息量,比如油廠在天津、河北、張家港、東莞等都設立,而不把所有廠放到一個地方,佈局範圍大,這樣才能掌握從南到北的信息。商人是水往低處流,哪邊價格低就去哪邊買,計算上物流差價之後,買成本低的,去成本高的地方賣,一定是這樣。佈局範圍足夠大的話,北方價格暴漲,南方也馬上會漲,而且是第一手信息。不管是投資給予的信息,還是從現貨得到的信息,是盤面上頭寸的決策基礎。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25、有人說準備100萬,每次投入10萬買入白糖、玉米或豆粕的場內看漲期權,虧完再買、虧完再買,這樣的策略在未來一年,有沒有可能賺大錢?

陳濤:按道理講,如果對市場有研究能力,那麼你會去做期貨而不是做期權,期權必定有成本,也包括時間成本,如果你買入的是虛值期權,漲跌幅度和回報是跟期貨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沒有研究能力,也不參與期貨市場的話,這種做法就是撞大運了,看的是運氣。期權期望得到的是大幅上漲或下跌的機會突然出現,舉個簡單的例子,任何的市場都有不確定的爆發事件出現,但有個事件可以進行預測,就是美國農業部的報告。美國農業部的月報告,在幾個關鍵節點上,每次發佈可能會跌停就是漲停,在這之前預先買入看漲看跌期權各一半,只要出現大的行情,有一個漲停或跌停板,所有的成本就都回來了,再漲或跌就能賺的很多。像棉花、玉米、豆粕等期權,需要賭事件,不是常人能發現或知道的,如果所有人都知道影響事件,就沒得賭了。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就是知道一個事件要發生了,在發生之前去賭?

陳濤:對,事件還沒發生的話,它怎麼發生是沒法預測的,這是個問題。現在中美之間一樣存在着問題,貿易談好和沒談好,對很多商品的影響是很大的。假如貿易沒談好,不再從美國進口大豆,南美大豆會猛漲,而美國大豆可能會大跌。像這種不確定事件,要去做期權,而確定性很高的去做期貨。期權屬於以小博大,以一筆小的投資,可以抱一個“金娃娃”,但這個“金娃娃”屬於運氣,不是簡單的預測能夠測出的。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再請陳總從宏觀背景來講一講農產品。

陳濤: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建設都得到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作爲國人都應該意識到,我國的資源不是地大物博,也不是簡單的匱乏,而是極其匱乏。20年以來,能源依賴度從0,到今天依賴度達到70%以上,例如,紙漿100%依賴進口,礦石80%左右依賴進口。再發展下去,我國不能跟其他國家拼資源,不能拼人口紅利,不能拼環保,只有一個出路,提高品質!提高品質的前提是提高研發能力,如果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的話,我們以後連周邊的印度、孟加拉等都拼不過,平均年齡、社會成本、環境等處於弱勢。爲什麼德國、日本等國家能夠生存,他們的產品跟我們不一樣,不是簡單升級換代的差別。

工業品情況還算比較好的,雖然我們的需求增長了很多,新的採礦量、石油勘探、頁岩氣、頁岩油等還能滿足需求的缺口。而農產品種植依賴的土地是有限的,可能會有新的種植面積,但是種植成本會越來越高。20年以來,我國的糧食對外依賴度也增加了30%,但是這個趨勢不是在放緩,也不是在縮小,而是一直擴大,爲什麼我說可以投資農產品,這是核心邏輯。農產品牛市初期就是庫存用光了,而種植面積很難增加,商業、工業、居民發展都需要使用土地,那麼農產品種植需要的土地資源從哪裏來?農產品要滿足的不僅僅是傳統飼養和人類食品消費,同樣也是工業的需求品,目前,很多環保能源說要用乙醇替代,那麼乙醇是如何生成的?也是用玉米。很多企業都建立起來,在不同方向上消耗着玉米。玉米會成爲關鍵點,這個點可能會帶動其他農產品。

農產品之間有聯繫,這跟金礦、銀礦、銅礦之間沒有太大的關係是不一樣的,耕地數量有限,農產品一個品種耕種的數量多了,其他品種一定會少,我們必須找出它代替了什麼品種,通過價格體現也好,競爭力體現也好,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銅礦數量再多,也沒辦法生產出金子,沒有代替性。農產品一定會通過一個產品傳導到另一個產品,供給緊張的時候,其他的大多也會緊張,不可能一個品種特別緊張,其他的都不緊張。通過季節變換,時間變換,最後找到平衡點所在。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所以,現在是相對較好佈局機會的前夜?

陳濤:對,從大格局的認知來看是這樣,而不是炒短線。早期美國玉米2元/斤左右,中國玉米700、800元/噸,現在價格已經翻倍了。2005年之前,大豆1000多元/噸,進口大豆沒有超過5元/斤,現在爲什麼翻倍?就是因爲需求在增加,最主要的是土地成本的增加,美國的土地成本已經翻了3倍了,如果這個現象持續的話,不敢說農產品翻倍上漲,但發展方向能夠確定。農產品價格在三到五年內,上漲30%-50%是能夠確定的。實際上,農產品的漲價,對所有的政府都是好事,包括中國。

我還有一套理論,真正解決農民的三農問題,不是靠農產品價格,關鍵在於如何提高農村的福利。我們花了很多錢在補貼、存儲、質量損失、高價賣低價拋,如果把這些錢用來給農村建醫院、幼兒園、學校、養老設施,解決就業問題,農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美國農民爲什麼不進城?就是因爲當地什麼都有,中國農民的要求很高嗎?並不高,他們不需要很大的學校、醫院、福利中心等,做這些事情可能不需要花很多錢,又能解決就業問題,這樣農民就會安心很多。這種做法比單純提高農產品價格更有效,比如,就算棉花按20000元/噸收購,他們能產出多少棉花,再比如,玉米、小麥等價格再高也沒法實際改善農民生活。

還有一種說法,農業也需要提高質量。近幾年的收儲不是按質量定價,而是按數量定價。質量差的和質量好的幾乎能賣同樣的價錢,那爲什麼要去種好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需要提高,現在做高質量農產品的人有,但比例還很少。比如,五常大米每年產能10萬噸,卻能在市場上找到200萬噸,假貨也把這些高質量品牌害了。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所以美豆的成本上升是主要由於土地成本上升嗎?

陳濤:其他的成本也都在上升,但主要還是由於土地成本上升。回頭看一眼價格走勢,玉米從不到2元/斤到現在4元/斤,價格跌不下去。

大部分農產品價格都在低位運行,等待上漲

七禾網:目前大規模生產,成本是否有下降?

陳濤:相關成本有降有升,但是生產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於土地的提價。目前基建規模偏大,有些省錢的地方,但是水、油、煤之類的都在漲價,降價的很少,整體是在上升的。在發達國家高速發展的時候,石油沒有超過20美元/桶,而現在價格已經是當時的幾倍了。

來源:七禾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