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昌之战,藁城之战,朱棣得以活命,皆因建文帝朱允炆下达的不许杀叔的禁杀令,试想,如果建文帝不下此令,那么在东昌之战,朱棣可能就会被擒杀,没有朱棣,靖难军失去主心骨,靖难之役可能就此结束,建文帝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江山了。次年藁城之战,双方列阵交战,火枪火箭弓弩齐上阵,无数燕军将士被朝廷军队的火箭所伤,朱棣的帅旗甚至被火箭弓弩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朱棣本人却毫发无损,正是得益于朱允炆的禁杀令。

“靖难之役”是明朝统治者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斗争的双方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便让长孙朱允炆继承皇帝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皇权,开始进行削藩(朱元璋一开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们在自己的封地经营多年,势力不断壮大,建文帝及其亲信大臣深感中央皇权受到威胁,便着手削藩)。
提起削藩,自古以来,哪有那么容易,藩王势力庞大,如果削藩不成,反而酿成大祸。像汉代的“七国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都是削藩的悲剧。
但是“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之后,中央政权的皇帝依然在位,而朱允炆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不知所踪,有人说当时皇宫失火,朱允炆葬身火海,;也有人说朱允炆改装出逃,远走海外。至于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事实究竟如何,暂时不得而知,相信不久的将来史学家会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论证从而得出结论。
本文不多谈建文帝的下落,总之靖难之役的结果是燕王朱棣攻破都城应天,得到了皇帝位,就是明成祖。
标题中说,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本有机会击败甚至杀死朱棣,但是却因为他的一句话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江山,此话怎讲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众所周知,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从公元1399年8月到公元1402年7月,整整三年的时间。这三年中,双方交战的大小战役不下百次,斗智斗勇,互有胜负。
战争的前期,建文帝优势明显,不管是兵力还是战斗物资,抑或民心,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建文帝没有优秀的统军将领,也没有果断杀伐的决心,所以,战争的局势,逐渐发生变化,胜利的天平慢慢向燕王朱棣倾斜。
滹沱河战役,朱棣大败朝廷老将耿炳文;
北平之战,朝廷军队多次进攻张掖门,久攻不下,统帅李景隆下令撤军;
郑村坝之战,燕王大败李景隆统帅的朝廷军队,不但歼灭大明朝廷十万将士,还得到数十万辎重。
白沟河之战,燕王军队先败后胜,虽然前期损失惨重,双方陷入焦灼,但是后期燕王借助天时,发起反攻,李景隆军大败,狼狈撤回德州,德州兵败后,李景隆逃往济南。
济南之战,燕王军队大败,退回北平,朝廷军队收复德州。
东昌之战,是靖难之役时朝廷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这场战役,对双方的意义都非常重要。
而正是这场胜利的战役中建文帝说的一句话,让建文帝最终失去了江山。
熟悉朱棣的读者都知道,朱棣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将领,他多次亲自率军冲锋,身先士卒,不畏生死。
朱棣的这种做法,一方面鼓舞士气,可令本军将士上下一心,同时还可以震慑对手。
但是没想到朱棣的这种做法,还无意中救了自己一命。
东昌之战,朱棣在战场上多次濒临险境,但是最终都安然无恙,甚至在战场出入自由。
为什么呢?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句话。
建文帝知道朱棣在打仗时喜欢亲自披挂上阵,所以特别交代本军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们不可以伤害我四叔,我不想背上杀叔的罪名。”
这句话对朝廷军队来说是“禁杀令”,对朱棣来说可谓是“护身符”、“免死金牌”。建文帝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没有见过战场的惨烈,战争,本来就是拼尽全力你死我活的对话,现在自己老大吩咐不可以伤害敌军将领,这岂不是让自己的士兵投鼠忌器?君不见当年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一人一骑杀出数万曹军包围,赵子龙一身是胆勇冠三军固然英武,但是若没有曹孟德的那句“吾当生致之,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令曹军缚了手脚,恐怕赵云将凶多吉少。
同样,朱棣也是。东昌之战,盛庸率领的朝廷军队多次击败燕王军队,燕军溃败,朱棣心有所恃,亲自断后,单枪匹马,拼命死战,盛庸手下将士心有所忌,对朱棣既不敢伤害,又难以活捉,只好放任其自由。
要知道,这是建文帝很好的一次机会,一次取胜的机会,但是建文帝没有把握,因为他的叔侄之情也好,妇人之仁也罢,总之,他放过了四叔朱棣。
终于,燕军靠着朱棣本人的掩护,保存了有生力量,成功退回属地北平,得以重整兵马。
次年藁城之战,双方列阵交战,火枪火箭弓弩齐上阵,无数燕军将士被朝廷军队的火箭所伤,朱棣的帅旗甚至被火箭弓弩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朱棣本人却毫发无损,正是得益于朱允炆的禁杀令。 最终,藁城之战,燕军大胜,朝廷军队损失惨重,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东昌之战,藁城之战,朱棣得以活命,皆因建文帝朱允炆下达的不许杀叔的禁杀令,试想,如果建文帝不下此令,那么在东昌之战,朱棣可能就会被擒杀,没有朱棣,靖难军失去主心骨,靖难之役可能就此结束,建文帝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江山了。
相关文章